肾综合征出血热
2、其他免疫反应 (1)变态反应:4型变态反应均有 (2)细胞免疫反应:CD8+细胞明显升高,CD4/CD8
下降 抑制性T细胞功能低下,细胞毒T细胞CTL明显升高,一
方面杀死病毒,另一方面大量损伤被感染的靶细胞 (3)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病毒诱发人体的免疫应
答和多种细胞因子释放→组织损伤→引起临床症状
17
2、心: 右心房内膜下特征 性广泛出血,镜检心肌纤维 有不同程度变性、坏死,部 分可断裂。
3. 后腹膜及纵隔:胶冻样水 肿→本病特征性改变→毛细 血管静脉端压力升高,血管 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所致
18
4. 脑实质水肿、出血,神经细胞变性,胶原细胞增生 5. 肝肿大,肝细胞变性、坏死;脾肿大,脾髓质充血、 细胞增生、脾小体受压萎缩
原因:大出血、继发感染、多尿期水和电解质 补充不足→有效血容量不足
15
病理生理
2、 出血 血管壁的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肝素类
物质增加和DIC导致的凝血机制异常均导致出血 3、 急性肾功能衰竭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不足、肾小球和肾小 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肾间质水肿和出血、肾小球 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 活、肾小管管腔被蛋白和管型阻塞等
5
第三个主题
有关该主题的详细内容 支持信息和示例 该主题与听众的联系
6
汉坦病毒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敏感。 对紫外线,酒精和碘酒等消毒剂敏感。 PH5.0以下易灭活,56 ℃ 30min和100℃ 1min可灭
活。不耐热不耐酸。
7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Animal hosts and Infection sources
疫、体液免疫,感染汉坦病毒后依然出现细胞的损伤。
基本病变部位在血管内皮细胞。
12
发病机制
(二)免疫损伤作用 1、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伤(Ⅲ型变态反应)
患者血清补体下降→血液存在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患 者皮肤小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管和肾间质血管 有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血管和肾脏损害
13
发病机制
10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Pathogenesis &Pathology
一、发病机制(Pathogenes) 病毒进入血液→通过血小板、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表
面的β3整合素介导进入内皮细胞、骨髓、肝肾、脾、肺、 淋巴结→增殖→释放入血→病毒血症
泛嗜性感染
11
发病机制
(一)病毒直接作用 病毒直接致病:病毒直接破坏感染细胞的功能和结构 所有患者都有病毒血症期及相应中毒症状。 患者所有器官组织都能检出汉坦病毒抗原。 不同血清型病毒的临床症状不同。 证据: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没有细胞免
14
二、病理生理
1、休克: (1)病程第3-7天出现的低血压休克为原发性休克。
原因:病毒和免疫反应广泛损伤全身小血管及 毛细血管+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扩张、血管通透 性增加→血浆外渗→有效血容量下降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升高→血流受 阻、瘀滞→凝血系统激活→DIC →有效血容量下降 (2)少尿期以后发生的休克为继发性休克。
2
[概述]General Reviews
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
表现;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广泛性损害。
呈五期经过。
3
[病原学]Etiology
布 尼 亚 病 毒 科 ( Bungaviridae ) 的 汉 坦 病 毒 。 RNA,双层包膜,核衣壳蛋白为主要结构蛋白。
核衣壳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稳定的抗原决定 簇。
感染后核衣壳蛋白抗体最早出现,病程第2-3天就能 检出。→早期诊断。
膜蛋白含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前者诱导宿主产生 保护性中和抗体,后者对病毒吸附于宿主的细胞表面 及随后病毒脱衣壳进入胞质起重要作用。
4
汉坦病毒至少可分为20型, WHO汉坦病毒参考中心认 定4型。 我国:主要是Ⅰ型汉坦病毒(野鼠型)、 Ⅱ型汉城病 毒(家鼠型)。 Ⅰ型临床症状较重, Ⅱ型次之。
16
三、病理解剖
基本病变----全身小血管、毛细血管广泛损害和肾脏病变 为主。
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管壁不规 则收缩和扩张,纤维素样坏死和崩解,通透性增高,大 量血浆外渗,管腔内有微血栓形成。
主要体现在以下器官损害。 1、肾: 髓质充血、出血、水肿;肾皮质缺血而苍白; 肾小管变性受压而变窄或闭塞。
•为多宿主性的自然疫源性、动物源性疾病。 •在中国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 鼠,林区是大林姬鼠。 •主要有啮齿类: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 也包括猫、猪、狗、家兔等。 •HFRS患者早期的血和尿中携带汉坦病毒,但人不是 主要传染源。ission:(五种)
1. 呼吸道:鼠类尿、粪、唾液污染尘埃后 →形成气溶 胶→呼吸道。
2. 消化道:污染食物→经口腔和胃肠黏膜感染。 3. 接触传播: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含病毒的动物
血液和排泄物而感染。 4. 垂直传播: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 虫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恙螨,传染性
有待证实。
9
Epidemic features
• 人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得稳固而持久的免疫。 • 地区性:31个国家,亚、欧、非,中国疫情最重。 • 周期性: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 • 季节性:四季均有发病,有不同的高峰季节
黑线姬鼠
大林鼠
褐家鼠
分布 农区
林区
居民区
季节 冬(11-1) 初夏(5-7)
春季(3-5)
• 人群分布:男多,青壮年多,农民和工人多。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1
教学要求
1.掌握
①传染源、传播途径。
②发病机制,基本病变:小血管受损。 ③临床表现:典型三大临床主症和五期经过的症状和体
征。 ④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特异性抗体的
检测。 ⑤诊断要点。 ⑥治疗原则:病原治疗和各期治疗的基本原则。 2.熟悉 ①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形态、特征和抵抗力。 ②流行特征、人群易感性和病理改变。 ③鉴别诊断:重点是与钩端螺旋体病的鉴别。 ④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