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书评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书评

摘要:本文对作者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指出了商榷性的错误,引发了新的想法。

关键词:书评;内容;错误;想法
本书作者安格斯•麦迪森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心的荣誉退休教授。

他曾在1953-1978年间担任OECD和OEEC(OECD的前身)多个高级职务。

他也是巴西、加纳、希腊、墨西哥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政府的经
济顾问。

他迄今在国际经济比较和各国经济长期增长表现的领域发表了20多本专著,并且建立了世界性的研究网络。

安格斯•麦迪森现为英国国家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成员以及剑桥大学塞尔温学院的荣誉院士。

本书有着独特的视野和深度。

它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试图回答为什么中国在
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过去一千年中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

作者的结论是,
中国可能在2015年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从而恢复它在1890年之前所享
有的世界经济地位。

本书应用OECD国家所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和技术,对过去半个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进行了深入分析。

作者在比较经济史方面有着大
量的著作,也是OECD发展中心四部畅销书的作者。

对于所有希望了解中国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的读者,这是一本必读书。

一、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为我们勾勒了跨越千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的线索,影响中
国经济进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其中的制度因素。

此外,作者预测了中国在未
来几十年内所能达到的经济水平以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全书把中国经济按时间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宋朝,明清时期(1840前),清末到建国初期,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至今,未来20年。


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中国为应对人口增加的压力,采取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其原因是耕地面积的增加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欧洲18世纪休耕地消失,中国宋朝时期就已经没有休耕地了)。

中国明朝时期的农业进步是
一种被动型革新:这种革新是由于人口的压力,人们为生活所迫,而自发进行
农作物多季种植;民间从美洲无意识引进的玉米马铃薯因为易活产量大的特点,客观造成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的产量的增加;人口,动物因为食物的增加而增加,由此造成所产生的农业肥料的增加而使粮食的总产量增加。

欧洲城市人口
比率生长速度在1500年----1800年期间远远大雨中国,但中国城市的规模却
大于欧洲,其原因是:中国总人口多,基数大。

在具体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
素里,着重介绍了官僚制度即官僚行政文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具体体
现为:(1)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2)对于其他经济而言具有
负面的影响;(3)官方的儒家思想和教育制度。

接着叙述了从宋朝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概况。

作者认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受制约的几个因素,即制
度环境,土地短缺,重种职业轻畜牧业,集约使用农家化肥,高度依赖水利灌溉,政府对新品种、多季作物、高产作物的鼓励与最佳技术的传播,农业经济
表现的量化。

除此之外,农村非农活动与城市经济活动也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重点介绍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起伏式的发展状况。

近代以来(1820----1949)中国经济总体来说是衰退的,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宏观方
面来说,外国势力的入侵;内部战乱纷争不断,如太平天国和义和团之乱;以
及民国初期政权更迭,政局动荡所造成的军阀混战等。

从微观方面来讲,民族资本主义弱小;现代产业结构落后;政府财政困难;农
村信贷及心事工业投资过少;以及法比改革所带来的财政赤字方面的隐患等。

还有水患和饥荒所造成的客观影响。

第三章讲的是从建国以后到2003年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情况。

这一章以1978年为界线作对比,把1949----1978称为毛
泽东时代,这一时期主要是指令性经济,即计划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
表现。

计划经济的弊端及其表现,主要是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对中国经济的
破坏性的灾难,是中国经济几近崩溃。

从其自身来说,体制僵化,高等教育损
失惨重造成的经济的严重下滑;此外国际上的孤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文章还列举农业、工业、服务业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比较。

这一时期农业政策变
化的趋势是:农民土地所有制----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

1978年,随着毛泽东时代的终结,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改革的
不断深入,经济飞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大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劳
动生产力仍然比较低,而经济特区的出现扩大了沿海与内地的收入差距,扭曲
了资源配置,培育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成功实现技术转移。

具体措施有:降低
军费开支,政府放松对农业生产决策的控制,鼓励地方政府和私人的生产性活动。

第四章主要是讲对中国经济未来20年的展望,重点叙述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大,世界正面临着新的经济机会与挑战,而中国就处于在这些机会
与挑战的中心。

经过多年引人注目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
动力之一。

它改变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工作、旅游和个人
发展的机会。

然而,如果中国希望它的经济增长可以持续,它必须面对一系列
的挑战。

这些挑战包括不断上升的收入不平等、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老化、
坏境恶化,以及很多阻碍技术创新的因素。

如果克服了这些困难,中国的经济
就可以保证未来人民生活的繁荣和福利。

对中国经济的更进一步腾飞拭目以待。

二、本书中的一些错误
书中有些地方存在错误之处,其中第二页作者写到唐代中国
引进了茶叶,据本人所查资料,早在汉代我国已有关于茶叶的记载,如名士司
马相如就曾作过关于茶的赋。

第三页中的同日本交战三次,也属于意思模糊,如果这时间段是清末,19世纪
七十年代日本在台湾登陆和中日甲午战争,只有两次,因为后面说同法国英国
交战两次,则显然义和团那次不算在内。

第38页中写到清末赔款为2100万两白银,此处有误,应为2100万银元,此银元为墨西哥鹰洋,1银元约合0.72两白银。

其中包括赔偿的鸦片费用600万银元,实际赔款军费为1500万银元。

按此计算法换算成银两应为1470万两左右。

三、读完此书的想法
宋朝之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落后,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
比例降低,原因是:(1)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宋朝被生产力落后的民族征服,造成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缓慢落后停滞。

(2)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增涨。

以上两点造成中国经
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严重下滑。

中国经济发展缓慢倒退停滞的具体原因:从自身来说,首先
是内乱(太平天国),长期军阀混战争地盘等;外因:外国殖民势力的入侵,造成战争破坏,包括割地赔款等。

1978年之后中国经济发展增长率明显增高的原因:我国经济当时起点较低,人均收入水平太低,基数小,例如1978到2003
年我国每年经济增长率为6.6%,找过了其他国家;但我认为,在未来的几十年
里中国不可能持续1978到2003年期间如此高的增长率,因为中国经济现在基
数已经变大,在科技和教育等方面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科学技术的因素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基本融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不会再出现像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那样独自处身世外的状况,因为当时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不久,各方面的改革还不是很深入,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在全国还占主要地位,因此得以幸免;而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由于中国经济中的资本主义因素加大,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随之增加,这就是为什么2008年经济危机对我过带来如此直达的影响力和破坏。

因此我认为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出现在世界性经济危机中,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