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胎盘
绒 毛
绒 毛
绒 毛
……
绒毛膜
绒毛膜板
胚泡
滋养层
细胞滋养层 合体滋养层
胚外中胚层
子宫内膜
3. 绒毛膜的演变
六周后
平滑绒毛膜
(朝向包蜕膜) 朝向包蜕膜)
丛密绒毛膜
(朝向基蜕膜) 朝向基蜕膜)
4. 绒毛膜异常: 绒毛膜异常:
葡萄胎
滋养层过度增生,间质变性水 肿,血管消失,绒毛呈水泡状 或葡萄状,胎儿死亡,整个胎 块犹如串串葡萄。
腭形成 口腔、鼻腔分隔 口腔、
正中腭突 外侧腭突
鼻腔 鼻甲
后鼻孔使鼻咽相通 后鼻孔使鼻咽相通
腭
(四)四肢的发生 四肢的发生
4周末--肢芽(limb bud) --肢芽 周末--
•上肢芽:臂、前臂、手 上肢芽: 前臂、 •下肢芽:大腿、小腿、足 下肢芽:大腿、小腿、
手和足的形态演变 手和足
浆板状 1.中轴 1.中轴间充质 中轴间充质 2.周围 2.周围间充质 周围间充质 3.脊神经长入肢体 3.脊神经长入肢体 四凹沟 软骨 肌肉 蹼状 软骨内成骨 蹼膜消失 骨
33天 33天
(一)鳃器的发生
1 2 3 4
1. 额鼻突 2. 心突 3. 口凹
4. 鳃器 (Branchial apparatus)
鳃弓( 鳃弓(6对) 鳃沟( 鳃沟(5对) 咽囊 鳃膜
鳃器
鳃弓( 鳃弓(6对) 鳃沟( 鳃沟(5对) 咽囊 鳃膜
(二)颜面的形成 第4周 视
泡 上颌突
突
颌突
1. 第1 2.
鼻窝----原始鼻腔 鼻窝----原始鼻腔 ---- 口凹---- ----原始口腔 口凹----原始口腔 鳃沟-- --外耳道 第 1 鳃沟--外耳道 鳃沟周围间充质- 鳃沟周围间充质-耳廓
(三)腭的发生 与口腔、 与口腔、鼻腔的分隔 1. 正中腭突
(median palatine process)
(四)尿囊(allantois)
形成: 形成:卵黄囊顶部尾端向体蒂长出的一条盲 管 结构: 结构:内胚层 + 胚外中胚层 意义: 意义:尿囊血管 脐血管
(五)脐带(umbilical cord) 脐带( )
形成
以体蒂为原基,随胚盘的卷褶, 以体蒂为原基,随胚盘的卷褶,羊膜将卵黄 囊和尿囊一并包入而成。 囊和尿囊一并包入而成。
绒癌
滋养层细胞癌变,可侵犯周围 组织。
葡萄胎
葡萄胎
绒癌
(二)卵黄囊(yolk sac)
•
意义: 意义:
形成
血岛
①囊壁的胚外中胚层形成 造血干细胞和原始血管; ②囊壁的内胚层细胞生成 原始生殖细胞。
血岛
•
转归: 转归:
顶端 → 原始消化管 下方 → 卵黄蒂 →闭锁 → 退化消失
(三)羊膜(amniotic membrane)
颈的发生
自 学
八、重点与小结
• • • • • • • • • 受精 获能 顶体反应 透明带反应 卵裂 桑椹胚 胚泡 植入 胚盘 • • • • • • • • • 二胚层、 二胚层、三胚层的形成 三胚层的分化 胎膜组成 胎盘的组成及功能 胎盘屏障概念及功能 颜面发生 唇裂 腭裂 腭的发生
又称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是胎血与母血 胎盘屏障( 胎盘屏障 ) 之间的薄层组织。
合体滋养层
母 体 血
细胞滋养层
营养物质 代谢产物
胎 儿 血
膜 血 血 组织 膜
5. 胎盘功能
① 物质交换 ② 屏障作用 ③ 内分泌功能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绒毛膜促乳腺生长激素: 绒毛膜促乳腺生长激素:HCS 孕激素和雌激素
1.形态 形态
园盘状,Φ15-20cm,重约 500克。胎儿面灰白、光 , 叶间为浅沟。
2. 胎盘的构成
胎儿的丛密绒毛膜+ 胎儿的丛密绒毛膜+母体的基蜕膜
脐静脉
脐动脉 绒毛间隙
基蜕膜 子宫静脉 螺旋动脉
胎盘隔
3. 胎盘血循环
七、颜面的发生
脑泡
额鼻突 心突
人胚第4周特征: 人胚第4周特征:
1.胚盘向腹侧卷折呈 C”形柱状胚体 1.胚盘向腹侧卷折呈“C”形柱状胚体 胚盘向腹侧卷折呈“ 2.前神经孔闭合 2.前神经孔闭合 脑泡 3.额鼻突 3.额鼻突(frontonasal process) 4.心突 4.心突(heart process)
3.面斜裂 3.面斜裂
(oblique facial cleft)
• 内呲与口角之间 • 上颌突与同侧外侧鼻突未愈合 上颌突与同侧外侧鼻突未愈合 与同侧外侧鼻突
4.四肢畸形 4.四肢畸形
• 无肢畸形(肢体缺如):无前臂、无手、无指 无肢畸形(肢体缺如):无前臂、无手、 ):无前臂
• 短肢畸形:四肢短小、海豹手 短肢畸形:四肢短小、 • 分化障碍:某肌肉缺如、足内翻、多指、并指 分化障碍:某肌肉缺如、足内翻、多指、
左右内侧鼻突 左右内侧鼻突愈合 内侧鼻突愈合
向口腔长出一个突起 向口腔长出一个突起
演化为腭前部 演化为腭前部
2. 外侧腭突
(lateral palatine process)
左右上颌突 左右上颌突
向口腔长出一对突起 向口腔长出一对突起
演化为腭大部分 演化为腭大部分 硬腭、软腭、 硬腭、软腭、腭垂
3. 口腔鼻腔的分隔
上颌突 (maxillary process) 颌突 (mandibular process) (stomodeum) 24
第5周
内侧鼻突 鼻窝
外侧鼻突
3. 额鼻突下缘外胚层增生-鼻板 (nasal placode) 额鼻突下缘外胚层增生 下缘外胚层增生- 鼻板中央凹陷- 鼻板中央凹陷-鼻窝 (nasal pit) 鼻窝内侧--- ---内侧鼻突 鼻窝内侧---内侧鼻突 (median nasal process) 鼻窝外侧--- ---外侧鼻突 鼻窝外侧---外侧鼻突 (lateral nasal process)
结构
外包羊膜、内为粘液性结缔组织的索状结构。 外包羊膜、内为粘液性结缔组织的索状结构。 内有脐血管(脐动脉2 脐静脉1 内有脐血管(脐动脉2条,脐静脉1条,由尿囊 血管演化而成) 血管演化而成) 出生时:40~60cm,直径为1~2cm。 出生时: ,直径为 。
作用
物质输送管道
(六)胎盘(placenta)
胎膜和胎盘
胎膜( 胎膜(fetal membrane) )
胚泡衍生的附属结构,包括绒毛 胚泡衍生的附属结构,包括绒毛 羊膜、卵黄囊、尿囊、脐带。 膜、羊膜、卵黄囊、尿囊、脐带。 不参与胚胎的构成, 不参与胚胎的构成,但有多方面 作用。 作用。
胎盘( 胎盘(placenta) )
胎儿的丛密绒毛膜和母体的基蜕膜
(五)颜面和四肢畸形
1.唇裂 1.唇裂
• 最常见 • 位于人中外侧 •上颌突与同侧内侧鼻突 上颌突与同侧 与同侧内侧鼻突 未愈合
(cleft lip)
2.腭裂 2.腭裂
(cleft palate )
• • • •
较常见,常伴发唇裂 较常见, 前腭裂:正中腭突与外侧腭突未愈合 前腭裂:正中腭突与外侧腭突未愈合 正中腭裂:左右外侧腭突 外侧腭突未愈合 正中腭裂:左右外侧腭突未愈合 完全腭裂: 完全腭裂:二者之和
半透明薄膜: 半透明薄膜:羊膜上皮 + 胚外中胚层壁层
羊 水(amniotic fluid)
来源: 来源:羊膜上皮细胞分泌(早期) 胎儿尿液(晚期) 去向:胎盘、脐带、胎儿体表吸收; 妊娠后期胎儿吞咽。 成分: 成分:大部分为水,其它有蛋白质、无机盐、 胎儿脱落细胞、胎儿代谢产物等。 性状: 性状:早期清澈,后期混浊。 含量: 含量: 逐渐增多,足月时约500-1000ml; 过多:>2000ml; 过少:<500ml 意义: 意义 防止粘连;缓冲作用,扩张宫颈,冲洗 产道。 羊膜穿刺:诊断先天性畸形、遗传性疾病
额鼻突--前额、鼻梁、 额鼻突--前额、鼻梁、鼻尖 --前额 下颌突-- --下颌与下唇 上颌突-- --上唇外侧与上颌 下颌突--下颌与下唇 上颌突--上唇外侧与上颌 内侧鼻突- 外侧鼻突-鼻侧壁、 内侧鼻突-人中上唇 外侧鼻突-鼻侧壁、鼻翼
第14周 14周
第2月末,胚胎 月末, 颜面初具人貌! 颜面初具人貌!
第6周
内侧鼻突
浅沟
上颌突
4. 各结构向中央靠拢 各结构向中央靠拢 ---下颌与下唇 左右下颌突--- 左右下颌突---下颌与下唇 上颌突--- ---向中央靠拢 上颌突---向中央靠拢 内侧鼻突-- --向中央靠拢 内侧鼻突--向中央靠拢 鼻窝与口凹- 鼻窝与口凹-浅沟
第7周
视泡 上颌突
5. 各结构进一步向中央靠拢 各结构进一步向中央靠拢 内侧鼻突愈合 下移, 上颌突愈合 愈合、 内侧鼻突愈合、下移,与上颌突愈合 浅沟消失 两眼向中央靠拢 两眼向中央靠拢
两套,互不相混, 两套,互不相混,但可进行物质交换 胎血循环: 胎盘A ① 胎血循环:脐A → 胎盘A → 毛细血管 → 胎盘V 胎盘V → 脐V 母体循环:子宫A 螺旋A ② 母体循环:子宫A → 螺旋A → 绒毛间隙 → 子宫内膜V 子宫V 子宫内膜V → 子宫V
4. 胎盘膜 胎盘膜(placental membrane)
共同形成的盘状结构。 共同形成的盘状结构。 物质交换、内分泌、屏障功能 功能。 有物质交换、内分泌、屏障功能。
总称衣胞
(afterbirth)
(一)绒毛膜(chorion)
1. 基本构成:滋养层和胚外中胚层 基本构成:
2. 发育过程: 发育过程:
合体滋养层
滋养层
细胞滋养层
胚外中胚层
绒毛( 绒毛(vil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