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浅析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2013年/5月/7日/第007版
理论
浅析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龙寒英胡亦非李下蹊张雯惠熊略
一直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金融发展都呈现出极大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分布较少、金融服务较落后、“三农”和中小企业获取贷款支持较难等方面,这些对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银监会于2006年12月20日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于是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揭开了帷幕。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

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具备更低的信息搜集成本、更加灵活的服务机制、低廉的监督管理成本,它们通过向农村地区提供资金和有效配置农村地区的资源,达到提高农村资本的积累和生产力水平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的金融竞争体系的完善,避免了大型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的长期垄断局面,弥补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撤出农村地区后留下的市场空白。

发展现状
自2007年3月1日,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省仪陇县金城镇正式挂牌开业以来,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和成长起来。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迅速增加。

截至2012年9月底,我国已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达到859家,其中村镇银行数量为799家。

这与2012年5月银监会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有很大的关系,它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为15%,并明确在村镇银行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后,主发起行可以与其他股东按照有关原则调整各自的持股比例,使得民间资本涌入村镇银行,成为其组建的主要力量。

据统计,民营资本直接和间接持股村镇银行的比例高达74%。

另外,我国银监会坚持面向“三农”、数量服从质量、重点布局中西部县域的原则,自2007年设立首家村镇银行至2012年9月底,中西部地区的村镇银行为481家,占比高达约60.02%。

这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额逐年递增。

据统计,2008年12月底,我国已有的10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存款额为64.6亿元,贷款余额为34.2亿元,其中投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资金占比约为95.85%。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存款达到369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316亿元,增长高达36倍之多,年均增长率高达149.06%。

其中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约为1052亿元,占比为79.94%,相比较于2008年下降了15.91个百分点,并且从2008年至今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的水平。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基本良好。

首先,从不良贷款指标来看,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在2007年为0.01%,2009年达到新高0.22%,2010年回落到0.12%,但2011年的不良贷款率又回到0.2%的高位。

但总体来讲,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状况较为良好。

其次,从盈利指标来看,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税后利润从2009年的1.1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6.8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84%。

权益报酬率从2009年的2.25%增加到2011年的9.19%,资产收益率则从2009年的0.49%逐年提高到2011年的1.49%。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品种趋向多元化。

以村镇银行为例,初期建立的村镇银行业务范围狭
窄,覆盖范围少,但随着村镇银行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村镇银行开始创新业务品种。

由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发起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创新研发“兴业宝”、“现贷通”、“农家乐”、“车得利”等16项信贷产品,解决农户贷款问题;安徽长丰科源村镇银行针对农户推出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养殖专项贷款以及农户安居按揭贷款;澳洲联邦村镇银行推出了针对农户的无抵押贷款,针对农村企业的订单贷、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以解决农户抵押难问题。

面临的问题
2009年7月23日,银监会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在其中提出计划在3年内设立共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

但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为786家,其中村镇银行726家,贷款公司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远未达到计划的目标。

主要表现为:资金来源有限。

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东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

这使得非银行机构参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限制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

同时,由于银行资本的逐利性,大型商业银行缺乏设立农村金融机构的动力。

另外,由于人们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是比较陌生的,客户认同度较低,因此农民不轻易将存款存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经营能力不足。

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较为简单,创新能力不足。

以河北省为例分析指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品种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39%的被调查者认为已开办的业务品种不能满足客户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风险监管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仍存在监管资源配置不足、监管指标并不完全适合农村金融市场等问题。

人员素质不高。

一般来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从发起方金融机构抽调到各地的资深从业人员,另一种是新聘任上岗的应届毕业生。

前者金融从业经验丰富,但对当地情况不熟;后者刚上岗,金融从业经验缺乏。

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其选择优秀员工的竞争力更加是相形见绌。

鉴于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很难招聘到优秀的员工,导致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几点建议
第一,开通资金流通渠道。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资金缺乏的难题,且政府又对其资本金来源有着一定程度上的限制,考虑到大型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且经验丰富,但若由商业银行自主出资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则成本较大。

于是可采取由商业银行参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或由商业银行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批发贷款或委托贷款等共同开展业务的方式疏通资金从商业银行流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可将其存款余额存入商业银行,这样一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双向资金流通渠道已建立,既降低了大型商业银行资金空闲的成本,也提高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益。

第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需求信息和客户基本情况更为了解,但大型商业银行拥有更丰富更全面更先进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技术等信息。

通过此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双方都可以降低更多的信息成本,能更有针对性和高效地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如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取的信息开发符合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并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其在农村地区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点向顾客推荐金融产品或服务,最终实现双赢。

第三,提供人才培育机会。

大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有效的管理模式、优秀的业务人员、成熟的风险控制机制等优势,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输送或培育优秀的员工,帮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可推荐其优秀员工向大型商业银行介绍农村金融业务,实现双方人才的互相交流。

这不仅降低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走弯路的概率及其探索成本,也
通过人才交流和培养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机会和资源,增加其潜在收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