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讲义第一编绪论·第一章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行政一、行政、国家行政与公行政实质: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的执行、管理活动国家行政公行政形式: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的具有执行、管理性质的活动行政非国家行政私行政☞行政法调整公行政,国家行政是行政法的调整对象。
二、行政权与公权力行政权: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管理国家内政外交事务的权力。
公权力:国家、社团、国际组织对共同体成员进行组织管理,对共同体事务进行决策执行的权力。
(1)国家公权力:国家立法权、国家行政权、国家司法权(2)社会公权力(3)国际公权力三、行政与行政国家“行政国”现象:政府自己制定法规和规章,行使“准立法”权;自己裁判自己在管理中发生的纠纷争议,行使“准司法”权。
四、行政与法治国家行政国的产生是行政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因,而行政法的产生和发展是法治国形成的基本条件。
社会进入行政国后,民主和法治就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1)民主由单纯的人民代表制民主转化为人民代表制民主与人民参与制民主的结合;(2)法治由相对静态的宪法、组织法平衡、制约机制转化为以行政法的动态平衡、制约机制为重要补充的新的机制。
一个国家,只有既具有健全完善的控制静态权力的法,又具有健全完善的规范动态行为的法时,才算进入到法治国时代。
第二节行政法一、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控制与规范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
二、内容:调整行政关系行政关系: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能与行政相对人、接受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法制监督主体、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
(1)行政管理关系: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法制监督主体——行政主体、国家公务员、其他行政执法组织和人员(3)行政救济关系:行政主体VS行政相对人——行政救济主体(4)内部行政关系:上下级、平行、行政机关——公务员三、实质:控制与规范行政权控制原因:①两重性②联系更直接③膨胀趋势控制途径:①行政组织法——控制其权源②行政程序法——控制其方式③行政法制监督法、行政责任法、行政救济法——控制其滥用四、形式:难于制定统一法典第三节行政法学(略)·第二章行政法的法源第一节行政法的法源概述(略)第二节行政法的制定法法源一、宪法与法律二、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三、行政立法四、条约与协定(7)行政处罚权四、行政机关的主要管理手段第四节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一、中央行政机关(1)国务院(2)国务院工作部门二、一般地方行政机关(1)省、直辖市人民政府(2)县、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政府(3)乡、镇人民政府三、民族自治地方机关(1)自治区人民政府(2)自治州人民政府(3)自治县人民政府(4)民族乡人民政府四、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1)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2)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第七章其他行政主体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行政委托情形下的行政主体:委托行政机关(∨)受托组织(×)·第八章公务员第一节公务员概述一、公务员的概念公务员:国家依法定方式任用的,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中工作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二、公务员的分类西方:政务类、业务类我国: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三、公务员的法律地位(1)外部行政管理关系中,代表行政机关,以所在机关名义行使行政权,行为结果归属于行政机关。
(2)内部行政关系中,可作为一方当事人与行政机关发生法律关系。
(3)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中,不具有诉讼当事人地位。
(4)行政法制监督关系中,可作为监督对象与监督主体发生法律关系。
第二节公职关系(略)·第九章行政相对人第一节行政相对人概述一、行政相对人的概念行政相对人:行政管理关系中,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
二、行政相对人的分类(1)依是否有组织体,个人、组织(2)依与行政行为的关系,直接、间接(3)依影响权益方式,作为、不作为(4)依影响权益是否产生实际效果,抽象、具体(5)依影响权益性质,授益、侵益第二节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义务一、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1)行为主体说(2)行政权说(3)公法行为说①全部公法行为说(我国通说)②立法行为除外说③具体行为说④合法行为说☞行政行为:享有行政权的组织或个人运用行政权对行政相对人所作的法律行为。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1)时代特征:服务性、从属法律性(2)法律特征:单方性、强制性、无偿性第二节行政行为的分类一、依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抽象、具体二、依行政主体对行政法规范适用有无灵活性,羁束、自由三、依是否可由行政主体主动实施,依职权、应申请四、依是否有附款,附款、无附款五、依内容是否对行政相对人有利,授益、不利六、依是否必须具备法定形式,要式、非要式七、依是否改变现有法律状态,作为、不作为八、依是否需要他行为作补充,独立、需补充九、依相对人身份,内部、外部第三节行政行为的模式(略)·第十二章抽象行政立法第一节抽象行政行为概述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抽象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进行行政立法和制定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二、抽象行政行为的范围以适用范围标准为主,时间标准为辅三、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1)职权合法(2)内容合法(3)程序合法第二节行政立法行为一、行政立法的概念和性质(一)概念:行政机关根据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制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二)性质(1)宪政行为说:宪政主体行使宪政权利、履行宪政义务的行为。
(2)行政行为说: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运用行政权所作的一种行政行为。
①授权立法说:由于立法的专业性、技术性、适应性,立法机关难以胜任而委托行政机关行使部分立法权。
②职权立法说:行政机关运用宪法和组织发赋予的固有职权而为的职权立法。
☞行政立法既有立法行为的性质,又有行政行为的性质,其内容既包括授权立法,又包括职权立法。
二、行政立法的分类(1)依行政立法权的取得方式,职权、授权(2)依功能,执行性、创制性(3)依主体,中央、地方三、行政立法的原则(1)民主立法原则(2)法制统一原则(3)可操作性原则四、行政立法的程序(1)提议、起草(2)审查、审议(3)发布第三节制定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行为(略)·第十三章具体行政行为第一节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一、行政权能的存在二、行政权的实际运用三、法律效果的存在四、意思表示行为的存在第二节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一、行为主体合法二、行为权限合法三、行为内容合法四、行为程序合法五、行为形式合法第三节具体行政行为的错误和违法(瑕疵)一、具体行政行为的错误(一)概念:行政主体在具体行政行为中所作的意思表示与其真是意思存在明显矛盾。
(二)范围:(1)误写、误算(2)表述不明(3)机械故障(三)更正(1)更正原则:以客观主义为主,主观主义为辅(2)更正机关:作出该行为的行政主体(3)更正方式:法律规定方式(4)更正效力:并不是新的具体行政行为,属于第二次行为二、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瑕疵)(一)明显轻微违法(1)告知错误(2)应补充而未补充(3)应事后追认而未追认(4)应说明理由而未说明理由(5)当事人应参与而未参与(二)明显重大违法(1)主体资格方面(2)权限方面(3)内容方面(4)程序和形式方面第四节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1)公定力:具体行政行为一经成立,不论是否合法,即具有被推定为合法而要求所有机关、组织、个人表示尊重的法律效力。
(2)确定力: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所具有的不受任意改变的法律效力。
(3)拘束力: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所具有的约束和限制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行为的法律效力。
(4)执行力: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要求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对其内容予以实现的法律效力。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生效和失效(一)生效时间(1)告知之时:收到通知之时(2)附款规定之时:附款中所定法律事实发生之时(二)执行力追溯限于情形:(1)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前,权利义务关系已经存在且已得到全部或部分实现,所作具体行政行为只是对(2)为执行法院判决或复议决定而重新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3)授益具体行政行为无害于第三人时(4)情况紧急时,先予执行场合(三)效力的中止(1)非法中止:具体行政行为被行政主体非法撤销、废止或宣告无效,通过行政救济程序又得到恢复(2)合法中止:①用对相对人更有利的附期限具体行政行为取代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某一时段②合法的暂扣、吊扣(四)失效时间(1)内容已实现(2)期限届满(3)无效(4)撤销(5)废止(6)其他①标的物灭失②相对人死亡③权利主体放弃权利④相对人违法·第十四章行政处理(一)—— 依申请行政行为第一节行政处理与依申请行政行为概述一、行政处理概述(一)概念: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管理目的,依相对人申请或依职权依法处理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事项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特点:主体——行政主体对象——特定内容——影响特定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形式——广泛性、多样性程序——严格后果——可救济性二、依申请行政行为概述(一)概念: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管理目的,依相对人申请依法处理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事项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特点:前提——行政相对人申请性质——授益性目的——抑制公益上的危险限制——依法作出条件——要式行政行为(三)种类:行政许可、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确认、行政裁决(四)程序:申请——审查——审核——批准(拒绝)——(救济)第二节行政许可一、行政许可的概念(一)概念:在法律规范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据行政相对人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作出准予或不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政行为。
(二)特点:(1)是行政行为(2)依申请(3)有限设禁和解禁(4)授益性(5)要式二、行政许可的种类(一)学理分类(1)一般许可、特别许可(2)排他性许可、非排他性许可(3)独立证书许可、附文件许可(4)权利性许可、附义务许可(二)实定法分类(1)一般许可(2)特许(3)认可(4)核准三、行政许可的作用积极:(1)宏观管理(2)保护权益(3)分配资源(4)稳定市场(5)创造环境消极:(1)行政官员——贪污受贿(2)被许可人——失去进取精神四、《行政许可法》所确立的基本制度和原则(1)依法设定、实施行政许可,建立“有限政府”(2)信息公开、公平合理、一视同仁(3)便民第一、办事高效、优质服务(4)保障相对人的陈述权、申辩权、救济权(5)确立行政许可相对人的信赖保护原则(6)规范约束权力,保障法制统一(7)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实行民主制约第三节行政给付一、行政给付的概念(一)概念:行政主体在公民年老、疾病、丧失劳动力情况下,以及公民下岗失业、低收入、遭受天灾人祸等特殊情况下,依申请人申请,依照法律规定,赋予其一定物质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