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分析中经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一、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一)一校一园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依托一所大学来发展科技园区,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创办,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校办科技产业基础,通过大学的智力和科技资源,运用市场化手段来进行经营开发。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等,都属于这种模式。
此种类型的科技园占总数的70%左右。
例如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清华大学为依托,拥有优质的学校资源,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强大的政府资源,如今除了同方、紫光、诚志等国家科技企业在园区聚集,光盘、CAD、软件、液晶等国家和部委的工程研究中心在园区落户,同时还聚集了一大批世界500强的公司,宝洁(P&G)、太阳微系统公司(SUN)、日电(NEC)中国有限公司、Google、微软等在清华科技园设立研发机构,使园区初步形成了国际化企业研发中心的聚集效应,提升了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研发能力,使园区与国际全面接轨。
(二)多校一园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依托多所大学,由政府出面组织在某一区域内形成的大学科技园区。
这种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多所大学合办,有多个分园区。
例如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五个科技园区构成,坐落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内。
还有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由11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组成,有常州科教城及武进高新区两个园区。
这种模式有效的发挥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优势,同时又发挥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各项优势,实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并且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有机结合。
另一种则是依托多所学校只有一个园区,例如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由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长沙矿冶研究所等8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建立。
这种模式有利于整合资源,园区内各方面更容易进行技术、信息交流和设备共享,也有利于吸收社会资本。
还有利于大学与大学之间的联合,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
(三)校府共建模式这种模式是指通过当地政府及高校共同合作建立科技园区的模式。
例如南京大学一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由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及中国药科大学等9所高校及鼓楼区人民政府共同建立。
还有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由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和北碚区人民政府共同建立,是重庆市科技长夜发展重大项目之一,也是北碚区列入“科教兴区”战略的重大建设项目之一。
这种模式的大学科技园区在成立时就由政府大力扶植,在政策、制度、资金甚至交通等各方面获得了大力支持,能充分利用高校和地方政府的各种资源,争取有效支持。
(四)虚拟大学科技园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建立在深圳市高新区的深圳虚拟国家大学科技园,也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是深圳市政府“官产学研资”模式探索的一种新尝试。
深圳市政府于1999年9月成立了深圳虚拟大学园,根本目的是致力于吸引入园院校的有效资源和有效人才,在深圳的有效环境下,为市、校双方做出有效贡献,实现双赢。
同时为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现有入园单位48家,.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名校36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活动基地,香港院校6所以及国外院校4所。
二、国外大学科技园的运营模式(一)政府推动型1959年,美国128公路科技园区在波士顿开始投建,它所依托的大学时麻省理工学院。
但是当时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并没有机会与其合作,公司想要获得学校的研究成果需要支付平均5万美元,如此一来大学与中小企业的互动不足,进而距离中小企业越来越远。
20世纪50、60年代,因为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国防与军事需求剧增,使得美国128公路科技园区在政府采购的推动下盛极一时。
国防部、航天局、能源部等部门的政府采购为128公路科技园区带来了强大的市场,促使科技园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代。
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借助国防投资发展起来的128公路科技园区受到严重冲击。
美国128公路科技园区的发展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其与政府紧密联系,政府推动时发展迅速,失去政府的支持就没落下来,用一句话来总结128公路科技园区的发展就是“成也政府推动败也政府推动”。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园区运行可能并不算是成功的,但在当时大背景下,它也有自己的竞争力,由于政府军事国防需求的增大,使得该科技园区从政府采购中获得了强大的市场。
128公路科技园区的发展与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分不开的。
(二)政府主导型1952年,日本政府受美国硅谷的启发,投资16000亿日元(折合10.67亿美元)建立大学科技园——筑波科学城,该大学科技园从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到之后的信息网络建设完全由日本政府出资完成。
为了摆脱地方政府的牵制,日本制定了《筑波研究学园城市建设法》等大量针对这一特定区域的与筑波研究学园建设直接相关的法律,使得筑波科学城的发展不受制于地方政府,这些法律虽然只是针对特定区域,但是却是全国性法律级别。
筑波科学城直接受中央政府的调控,政府直接干预研究人员的构成及配置,对这些人才进行封闭性的管理和培养,以至于这些人员之间没有过多的竞争存在,所以他们都积极的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其个人意志服从于政府的计划。
政府相信研究院所的聚集将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从东京搬来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分属各行政部门,这些研究院所的迁移基本上都具有强制性,筑波科学城已然成为日本最大的科研基地。
有别于其他以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为重点的大学科技园,筑波科学城以基础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见长,所以筑波科技园不追求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遂与工业界联系不多;由于筑波长期以来依靠政府的大量拨款运营,不需要靠出卖研究成果和竞争生存,所以风险投资在这里也没有施展的空间。
日本筑波科技园在50年代建设初期,采取了“中央政府投资、中央政府管理”的模式,将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迁到筑波加强其科学研究的聚集研究能力,使其成为全日本科学研究的中心,这其实也是筑波科技园一种竞争力,即创新研发能力很强,这是其他大学科技园所不可企及的。
(三)大学主导型受到硅谷的启发,从创业环境、大学的作用到政府扮演的角色,英国剑桥科技园的发展路径与硅谷有很多相似之处。
剑桥大学在剑桥科技园的发展中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其由剑桥大学投资创建,土地也是归其所在学院所有。
剑桥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主要是借鉴了剑桥大学的各种资源,并能将这些资源优化配置。
一系列有利于研究成果向校外转移的政策推动了科技园的发展,例如:知识产权归教师所有这一规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教师转化科技成果参与创办企业的积极性。
凭借在计算机、生物、物理等学科的领先的科研水平,许许多多的大学科研成果都具有可开发性,而且园区内的很多企业都是借鉴于某项或者某些大学内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才得以发展起来的。
英国剑桥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也是备受推崇的,其竞争力就在于它强大的高校知识、科研成果等资源集聚流动的能力,不管是大学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剑桥科技园都能很好的吸收利用。
(四)市场主导型作为典型的市场化运作的大学科技园,美国斯坦福工业园是著名的硅谷的前身。
斯坦福工业园诞生于二战后,由在大学校园中划出的一部分土地上兴建起来的现代化实验室和厂房组成。
工业园的诞生并不是受到政府的号召,所以政府在工业园的运作过程中不扮演任何角色,因为园区本身就有良好的创业环境,这样使得一些有兴趣的创业者能够主动前来园区内进行创业,但作为一个外部的监管者,政府承担着创造环境、制定规则、提供服务等责任,并通过一定的科研资金的资助和政府采购来支持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只要没有违法行为,政府不会对园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监督检查。
斯坦福大学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与企业加强互动,实现科研成果向技术的快速转移。
通过一系列高技术人才和企业集聚机制的制定,为新企业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同时,创业公司所取得的成就,加上高技术、高风险同时高利润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科技园独到的园区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创业者的到来。
美国乃至全世界风险资本家又随着园区高技术、创业者和创业思想的集聚而不断涌入,为新创企业带来风险资本。
斯坦福研究园集聚优势的自我良性循环最终促成了整个硅谷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
斯坦福研究园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了科技园孵化能力的强大,而这就是斯坦福研究园的竞争力,孵化企业的成功率以及项目的成功率都是很高的,并且高新技术大量在此产生,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风险投资金融环境。
三、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从国际发展状况来看,世界范围内的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也是多元化的。
但是总体来说,不管哪种模式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立的。
主要是从科技园的创办主体来分类,科技园可以分为两类:(一)第一类是单一主体举办也就是单所大学主办,具有代表性的是剑桥与斯坦福等科学园,这一类对于大学的要求较高,是由学校单独规划与建设。
例如斯坦福科学园,从二战结束后,斯坦福大学划出一部分校内土地建立现代化实验室和厂房,形成最初的工业园区。
它从建立初期就单纯以后自身的创新能力与环境来吸引世界各地的创业者而没有依靠政府。
一方面依靠自身的科技能力来吸引企业,另一方面斯坦福大学的教学人员能够进入企业实践。
两方面互相促进。
在斯坦福科学园建立之后,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首先是法律支持,195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中小企业投资法,从经济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另外美国政府市场经济的运行有一套完整的法规,有据可依。
为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政府同时给予补贴及采购,为斯坦福科学园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经费。
(二)第二类是合作建立的科技园一般来说是指多方合作建立的科技园,包括国家与地方联合主办、政府与大学联合建设、企业与金融机构联合主办和政府-企业-大学联合举办这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分别是日本的筑波科学城、韩国的大德研究园地;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的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法国的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德国的西柏林革新与创业者中心;德国的卡尔斯鲁厄技术工厂;新加坡科学园等。
目的在于推动基于知识转移和创新的区域经济发展,通常而言,这类科技园发展主要是基于多个举办主体间的充分合作,公共资金是这类科技园区建设初期的主要投入。
内容摘自:《2015-2020年中国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与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经未来产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