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教学
发表时间:2010-07-05T14:55:41.687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期供稿作者:翁一心
[导读] 高中阶段,音乐课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如何欣赏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翁一心(丽水学院附属高中,浙江丽水 323000)
高中阶段,音乐课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如何欣赏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大型音乐作品的赏析,无疑能促进学生鉴赏音乐能力的提高。
但在实际教学中,此类作品由于其本身时间太长,给教师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曲》在他全部的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这是他在交响乐领域中伟大成就的总结,最集中体现了他创作的思想境界、革命热情和艺术理想。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选取了此交响乐的第四乐章作为教材内容,但演奏时间也接近半个小时。
由于时间长,笔者便改变教学方法,把作品中较为典型的片段先单独一一进行分析,然后再引导学生完整地欣赏作品。
一、教学过程
音乐片段一:恐怖的号角
教师:这段旋律是什么乐器演奏?音乐情绪如何?
生1:雷鸣般的音响效果。
生2:声音很响。
生3:速度很快。
生4:打击乐器鼓。
……
(这条旋律时间只有短短6秒钟,在第一遍欣赏时由于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他们一般只能回答出前两个问题,因此此旋律可以听两遍。
)
设计意图:引子很短,只有7小节,却在器乐部分和人声部分开始时都出现了。
它力度强,接近于轰鸣般的音响效果,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斗争”这一音乐形象。
抓住这个主题对乐曲结构的划分以及理清乐曲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有帮助的。
音乐片段二:宣叙调主题——“评判者”
教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个片段和刚才的“恐怖的号角”音乐有什么不同?
生1:乐器改变,这段音乐用的是提琴类乐器。
生2:音高位置也不一样,在很低的音区演奏。
生3:情绪上也不同,速度也慢了。
……
教师:大家说的都很正确,这是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一段音乐。
这段音乐很重要,在乐曲里反复出现,起到一个“评判者”的作用。
让我们欣赏接下来的内容,思考这个“评判者”到底想评判什么?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欣赏音乐。
)
教师:除了“评判者”的旋律外,你还听到了哪些音乐?“评判者”和这些音乐是按照什么次序安排的?作者为何采取这样的方式作曲?生1:除了“评判者”旋律外,我还听到其他的一些旋律,它们的风格是不一样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有快有慢。
生2:有抒情的,也有活泼的,反差很大。
生3:听到了一点点好像是《欢乐颂》的音乐片段。
生4:“评判者”被依次安插在其他旋律之间。
生5:“评判者”的旋律在情绪上好像有些不同,最后一遍出现时情绪较明朗些。
……
(学生的回答是相当踊跃的。
对于“评判者”的作用,他们很好奇。
前三个乐章的音乐主题一闪而过,三个乐章风格不同,但却被依次安插在“评判者”音乐中,贝多芬的写作目的也值得他们思考。
)
教师启发:我提供给大家两个知识点,请你们根据这两点论讨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目的?(1)我们听到的不同旋律是来自交响曲前三个乐章的音乐主题片段。
(2)贝多芬一生的理想是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小组讨论,个别同学发言。
)
生1:再现前三个乐章,回忆以前的事情。
生2:再现前三个乐章是为了更加突出《欢乐颂》主题的地位。
生3:乐队先后演奏一、二、三乐章的主题,每一次出现,就被这个“评判者”给否定,直到《欢乐颂》主题雏形的出现,宣叙调才表示以肯定的态度。
作者的目的是在音乐中寻找他毕生的理想“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此学生的回答博得了一片掌声,掀起了课堂的一个高潮。
)
设计意图:这个内容的音乐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里较富戏剧性的一段,学生想要听懂这段音乐,思考音乐的布局和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那么抓住“评判者”这个主题就显得相当重要。
因为这段音乐是以“评判者”为纽带,分别连接着四个乐章的主题。
贝多芬这样设计是有他自己的目的的:追求真正的欢乐。
音乐片段三:欣赏《欢乐颂》主题
教师:处于黑暗中的贝多芬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苦苦追求光明,寻求欢乐,在一次次失望后,欢乐颂的主题终于出现,我们一起唱唱这个主题。
(学生演唱《欢乐颂》主题。
演唱这个主题时并不过多地要求技巧,只要熟悉音乐旋律就可以。
)教师:《欢乐颂》主题正式出现,听听它是以什么方式出现的?
生1:低音提琴。
生2:乐曲很完整。
生3:声音很轻。
生4:只有弦乐器在演奏。
(这个环节学生的回答是很到位的。
)
教师:经过宣叙调与前三个乐章主题对话后,从远方传来《欢乐颂》那淳朴的旋律,在第一次呈现时,它没有任何伴奏,你想,接下来贝多芬会运用什么方法把《欢乐颂》主题发扬光大呢?
生1:改变乐器。
生2:音高改变。
生3:强弱变化。
……
设计意图:一方面,学生通过演唱,熟悉主题。
主题音乐片段的欣赏能够加深学生对《欢乐颂》主题的印象,接下来的音乐是《欢乐颂》主题的重复。
学生可以把精力集中到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发展音乐,每次反复有什么不同等这些问题上。
使冗长的音乐变成非常简单的旋律发展手法:《欢乐颂》的重复重复再重复。
另一方面,传递给学生一种思想:《欢乐颂》主题很简单,始终围绕这个主题发展而成的整个第四乐章也不会太复杂,从思想上消除学生对交响乐的恐惧感,为下一步音乐的欣赏做好准备。
二、分析与思考
美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中非常形象地道出了欣赏音乐的方法:“音乐所描述的‘事情’从本质上说是比较抽象的,要像读小说那样把它们在自己的想象中聚集在一起并不那么容易。
因此你必须能够辨认一支曲调。
”
通过典型片段的欣赏,学生不再迷茫。
在典型音乐片段的带领下,他们有根有据地欣赏音乐,围绕典型片段,他们知道音乐进行到了哪里,表达了什么内容。
典型片段预先欣赏的教学方法也吊足了他们欣赏整首作品的胃口。
很多同学课后向笔者反应,片段音乐的欣赏为他们在欣赏整首作品时理清了头绪,找到了音乐线索,摸清了音乐的思路。
通过实践,这种采取先熟悉音乐的典型片段,后欣赏音乐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愿意听;愿意在典型音乐片段欣赏后仔细地聆听接下来的音乐;他们很有兴趣地思考音乐的发展手法,对比音乐情绪的变化,并且尝试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就是教师梦寐以求的希望学生能有的一种学习态度,这正符合《新课标》“教会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