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环保局局关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调查与思考

2019年环保局局关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调查与思考

环保局局关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调查与
思考
近年来,随着环保地位提升、权力加大、资金增多,环保领域成为腐败的高发领域之一。

为有效预防环保系统腐败行为的发生,XX区环境保护局纪检组通过查阅资料、走访有关单位和举办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和分析了环保系统易发腐败的环节,浅淡如何治理和预防环保系统腐败的建议和对策。

一、当前发生腐败问题的现状和特点
(一)当前腐败案件现状
反腐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当前环保领域成为腐败的高发领域之一。

据统计,20**年至20**年12月,全国环保系统有563人被立案查处,且案件数和涉案人数逐年上升。

如20**年,环保系统违纪违法案件比20**年增长88%,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人数比20**年增长216%。

(二)发生案件的特点
第一权力的滥用是腐败的最大祸源。

从近几年环保系统发生腐败案件本质看,受贿、贪污、挪用案件居多,这些违法违纪者以部门负责人、业务主办和财务人员居多。

因此,权力滥用,权力金钱化,以权谋私是此类案件的基本特征。

第二无视法纪,违章办事。

当前一些企业主为了逃避或减轻环保监督和处罚,大肆行贿,拉拢腐蚀环保干部。

使一些干部违反规定审批、出假监测报告、随意减免排污费或协商收费等。

导致个别干部无视法
纪,贪图钱财,接受企业受贿。

第三发案集中,窝案频发,是当前发生腐败的案件又一特征之一。

环保腐败案件主要集中在环评、固废、财务、人事、污控重点岗位,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已成为违纪违法案件易发多发的“高危地带”。

且由个体向群体发展,窝案、串案明显增多,部门集体参与违法犯罪。

二、滋生腐败的环节、原因及危害
只要是权力机关,都易发生腐败行为。

经调查分析,环保系统在行政审批、排污许可证管理、环保执法、行政处罚、排污费征收、环境监测等环节则是腐败的易发地。

(一)滋生腐败的主要环节
1、项目管理。

随着环境保护力度日益加大,建设项目审批前置,实施“一票否决”,项目审批、验收往往是同一股室负责,在机制上就存在漏洞,也就易滋生腐败。

导致个别人用这种“特权”借机吃、拿、卡、要,甚至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另外,评估机构存在“包办”环评评审、审批等内容,也易滋生腐败的发生。

2、排污许可证管理。

目前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工作,主要污染物控制形势严峻,在日常的排污许可证发放和管理中,业主为取得排污权,贿赂环保干部,导致环保干部违反规定,随意发证或违规发证等。

3、环保行政执法。

由于企业环境管理很不规范,存在偷排漏排、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等违法排污行为。

企业为了逃避处罚,行贿执法人
员,个别现场执法人员对违法行为视而不见或发现后大事划小(提出较低额度的处罚金额)或隐瞒违法行为(不提出处罚意见),接受企业受贿,导致执法人员履职不到位、到位不履的现象时有发生。

4、行政处罚。

在行政处罚中,业主为了减轻处罚或不受处罚,向环保工作人员行贿。

致使环保人员对提出的违法处罚案件的处理上不按程序处理,或在处理中有失公平,不按规定随意大幅度降低处罚种类或处罚金额额度。

5、排污费征收。

业主为了降低成本,少缴排污费,向环保工作人员行贿。

在征收过程中,征收员不如实核定排污费或不依据排污量协商收费以及随意减免排污费等。

6、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报告作为认定企事业单位是否达标排放的依据,企事业单位有可能为获得达标排放的依据而贿赂环境监测干部或技术人员,违反有关规定,为企业出具监测假报告。

(二)腐败问题的原因
一是客观原因:腐败问题滋生和蔓延主要与社会风气、教育、制度、监督等因素有关。

二是主观原因:部分环保干部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价值取向偏离,抱有侥幸心理。

(三)腐败案件的危害
环保系统腐败问题造成的危害可谓损失惨重,危害极大。

首先,给国家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造成上亿方水体受污染,周边上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影响,当地旅游产业受到致命打击。

其次,影响环保形象。

宁波市环保系统腐败窝案,在当地产生恶劣的影响。

第三,导致执法难、难执法,造成“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三、预防环保系统腐败的对策
预防和惩治腐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因此,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严密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从源头遏制腐败蔓延的趋势。

第一强化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制约,用规章制度遏制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

一是进一步突出监督重点,增强监督“效力”。

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特别要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监督。

加大对环保行政审批、排污许可、环境执法、排污费征收、环境监测的监管力度,保证各项权力正确运行和使用。

二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各个环节严格的责任制度,彻底改变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

应当特别重视的是,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仅只是预防腐败发生的前提和基础,规范运作、严格执行既有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

三是实行权力合理配置和监督。

过度集中的权力是滋生腐败、滋生贪污贿赂的肥沃土壤,也是导致武断专横、滥用职权、权责不分、管理混乱的根源。

因此,对过度集中的权力要采取分权原则,如在项目环保审批、验收要做到“审”、“验”分开,加强相互之间的监督和制约才能有效预防腐败的发生。

四是建立干部轮岗制度,并实施干部交流。

通过干部轮岗交流,既可以加强干部培养,也可保护干部,
可以有效预防腐败问题。

五是保证必要的环保工作经费。

虽然目前达不到“高薪养廉”,但需要保证环保工作经费,如果环保执法者没有经费找其他出路,就会直接导致或诱导腐败问题发生。

第二加强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

通过学习,努力提高环保人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信念,身体力行;牢固树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当人民公仆,不为名利所动,不为金钱所诱,严以律已、勤政廉政,真正为民掌好权、用好权;奉公守法,荣辱不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在诱惑面前不低头,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当一名反腐败斗争的先锋。

一是加强法制教育,提高环保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

要加强法制教育,重点学习《刑法》中关于职务犯罪的有关内容,深刻理解什么是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以及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商业受贿罪?同时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教育活动,以便了解构成职务犯罪要件,增加分辨罪与非罪的能力。

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公职人员的从政道德意识。

必须端正公职人员的思想,提倡从政道德,提高整体素质,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三是保持心态平衡,不可盲目攀比,切忌侥幸心理。

现实生活中不平衡的事到处都有,哪个单位都有,每个人都有,许多违法犯罪者,都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心理产生不平衡,总想通过歪门邪道找回失衡心理,结果误入歧途。

第三打防结合,严厉惩处,增强反腐败斗争的震慑力。

在实际工作中,仅有宣传教育、制度建设并不是万能的,要想取得预防腐败的最终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