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经济学期末论文

公共经济学期末论文

公共经济学期末考查形式:论文题目——《民生投入,讲求效率才有公平》班级:文公105--1姓名:***学号:************民生投入,讲求效率才有公平摘要:近几年,“保民生”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

从各项数据看,各级政府都交出了较为亮丽的民生投入成绩单。

但在民间,仍能听闻,民生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抱怨。

这种抱怨的原因何在呢?政府应该怎样调配财政支出的规模和方向呢?满足民生需求,只能靠不断扩大支出规模吗?……一系列疑问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

通过研究发现,财政支出只有讲求效率,才能实现公平,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拆解民生大单(一)、财政支出的增长《人民日报》谈中国税负,称财政支出三分之二用于民生。

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报告,多把民生支出的规模、增速和比重,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单独列出。

2008年至2011年,教育支出年均同比增速为22.8%,略高于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年均增速的21.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5447亿元增长至1.11万亿元,均翻倍;医疗卫生支出更是从1990亿元增至6367亿元。

民生投入年年递增,社会“幸福感”是否有明显的提升?(二)、财政支出凸显的问题若不考虑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将所有用于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的支出,统统装到所谓“民生支出”的筐里,可能给人以财政民生支出虚增的感觉。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撰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显示,经济压力和生活安全感不足,仍是城市居民痛苦的重要因素。

有73%的城镇居民认为“物价上涨,影响生活水平”是最为困扰的问题,该比例高出农村居民7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中有47.2%的家庭存在“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的现象,32.2%的农村家庭认为“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

低收入家庭对于自己的职业、社保、经济、休闲娱乐状况的满意度都明显偏低,对于未来的信心明显不足。

老百姓对民生投入主观评价不高,让主管部门开始反思投入效率的问题。

二民生投入谁做主?“教育经费年年大幅度增长,而居民的教育费用负担依然很重。

卫生经费连续快速增加,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水利投资不断攀升,而雨多泽涝的局面没有改观。

环境保护经费逐年提高,而生态环境制约依然非常非常严重。

”2011年底,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主任高强在《2011第六届全面小康论坛》上谈到,公共财政支出方面,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很突出。

“我们只强调增加政府投入,却不关心支出的绩效。

”想要做好民生工程,每一项民生投入之前,都应该进行科学的事前评估和预实验。

以中央政府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项目的160亿元的投入为例,政府需要有预实验来回答一系列政策效果问题:160亿元的投入,究竟能改善多少指标?每人每天3元钱是否足够,还是2.5元就能达到预期?3元钱具体要吃什么,操作管理上有没有标准化的流程、配比?“政府的工作习惯,是从省、市、县、乡、村一条线,走一遭,也就算是完成了调研。

”史耀疆①说。

由于事前评估环节缺失,大量民生工程在立项之初就存在问题。

根据相关政策,农机补贴应补贴给大型农机设备。

但北京种植作物比较分散,农民多以种植小片经济作物为主,需要农产品深加工的设备,并不需要大型农机。

刘铮②认为,将农机补贴变成农业生产补贴或者农村经济补贴将更符合实际,一律采用农机补贴,导致财政投入效率低下。

政策制定过程缺乏民意表达的空间。

中国很多的民生投入,是部门启动的部门方案,“部门在博弈中,事实上形成了特权,分利集团不断强化”③。

在缺乏充分调研与科学实验的情况下,政府官员的感知,与老百姓的感知往往存有偏差。

广州亚运会前后对城市开展大规模的亮化工程,财政投入巨大,城市也肯定更加漂亮。

“在政府眼里这也是民生工程,但民众可能就觉得是浪费。

”“公众没有发言权,怎么能保证民生投入能花到位?”李凡④如是说。

三错位的补贴当前民生投入往往是“锦上添花”式的补贴机制。

最弱势的群体对社会服务需求量最大,而在政绩导向下,政府的投入往往瞄向投入需求量小、受益面相对广的项目。

在冯兴元看来,政府应建立有层次的补贴机制,并向最困难的弱势群体倾斜。

杨团⑤,曾对养老领域的服务需求提出过“两个三角”的理论。

健康的低龄老人人数最多,失能失智的老人数量最少,从人口结构上来看成正三角;而位于①史耀疆,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②刘铮,中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曾为北京农机补贴项目进行绩效评价③冯兴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④李凡,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所长,著有《中国城市社区直接选举制度改革》、《创新与发展――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⑤杨团,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合著《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001)最顶端的失能失智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量最大,健康老人的需求最少,需求结构上成倒三角。

政府的投入,却往往针对健康老人,用相对较少的资金为其提供社区文化娱乐服务、老年餐桌等,多是锦上添花。

保障房供给也如此。

保障房未能坚持“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原则,未能集中资源,满足最困难群体的“基本需求”①。

现行政策体系设置了多种保障性住房类型,似乎公允地对应了不同收入群体,实际上更多的是迎合形形色色的所谓“夹心层”的诉求,导致保障资源使用分散,丧失了对“保障基本需求”原则的坚持,迷失了保障制度的核心目标。

保障“基本住房需求”的主要对象,应该是社会成员中收入最低、住房最困难的家庭,但多年来,用于保障的资金、土地,更多、更大的比例被用于帮助那些已经“衣食住行无忧”的社会成员购置住房资产。

体制性的补贴错位不仅在此。

政府多依赖体制内的路径,将资源投放到公立幼儿园、养老院、医院等机构,以实现对民生的投入。

但对公立机构的服务对象,却始终没有明晰的界定与甄别机制。

广东八家机关幼儿园拟花掉纳税人6863.56万元。

机关幼儿园对内优惠,对外高收费。

事实上的财政补贴,最终补给了机关子弟②。

同样的问题,也体现在公立医院的高干病房、高干养老院上。

而公费医疗、公费养老、面向公职人员的定向保障房等“双轨”制度,亦让民间颇有愤声。

四绩效评价缺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最大的难点,是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这些年,一直在投入,效果到底怎么样?” 毛寿龙③(微博)发问,保障房修了那么多,真正有需要的人住进去没有?农业投入非常高,农民到底有没有受益?医疗和社保都是非常大的投入,受益的情况究竟怎样?目前,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均未公开发布过预算绩效报告。

事实上,国内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起步不久。

2005年5月,财政部制定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

2006年2月新修订的《审计法》,第一条增补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内容,为审计机关在政府绩效管理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总体看,无论是中央部门还是地方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仍在试点中,对全部公共财政支出的覆盖率并不高。

①来源REICO工作室发布的《2003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研究》②来源于《广东省2011年省级部门预算草案》③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译丛》主编,《公共管理文库》主编,上海三联书店根据财政部2009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央部门每年选取部分项目作为绩效评价的试点。

因为要考虑评价工作本身的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也需要费用、专家和时间,所以,“先是抓大放小”。

赵全厚①说,目前只是局部的试点,一般拿出来做绩效评价的都是相对不错、经得起考验的项目。

北京是2011年全国八个政府绩效管理试点之一。

北京财政局预算处副处长王瑞超介绍,2011年完成近3000亿元地方预算财政支出,北京财政局组织做绩效评价的项目200多亿元,北京市教委等部门自评价的项目有几十亿元。

在项目单位自评价中,试点单位对绩效评价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浙江有一个县级市的水利项目,财政拨款差不多100万元,建设期已经结束后去评价,只花了两三万元项目就做成了,大部分钱没花,张雷宝②说:“这显然就是没有绩效的典型例子,按理说应该打不及格,但后来觉得太难看,结果还是及格分。

”多位专家坦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最大的难点是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史耀疆说,事后绩效评价需要有参照系、有对比、有科学的测评。

但目前的绩效评价并非一种科学的方法,根本说不清楚一项政策和补贴究竟有什么样的产出和影响。

五有效率才有公平未来几年,民生领域仍将是财政支出的重点。

实现有效率的民生,应当推进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从源头看,预算编制和资金分配应吸引更多公众参与。

涉及民生的一切投入,一要公开,二要公民参与,交给老百姓来决定。

民生财政具体花到哪儿,要老百姓自己讨论。

他们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官员认为他们需要什么。

在预算资金分配和项目执行前,进行充分的事前评估,是很有必要。

事前评估的重点是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否属于财政资金支持的范围以及财政资金支持的风险等。

事前评估的作用在于,有些项目有好几个子项目组成,评估后发现其中只有两个是有道理的,其他的有包装、挪用或不必要之嫌,就建议直接砍掉或进一步复查,有的项目不符合公共财政原则,就建议不上。

项目执行中的错位和资金“跑冒滴漏”现象,凸显事中监督的必要性。

财政部和①赵全厚,财政部科研所金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独立发表《公债与政府宏观经济调节》②张雷宝,全国财政学教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财政学会理事,以专家身份参加过浙江省部分项目绩效评价,《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研究》北京、深圳等城市今年开始推进全过程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试点。

通过事中检查可以看偏离目标的程度,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执行过程中的管理也应尽可能细化。

冯兴元说,以医疗卫生支出为例,需要的是全覆盖、低水平的法定保险。

目前的新农保确实受欢迎,但为简化操作,所有人补贴同样的钱,其实应该分开档次。

事后绩效评价,需要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在评价结果科学、公正的基础上,加强其对项目单位的约束力。

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有几个层次,对政府和人大公开,对政府各部门之间公开,对社会公众公开。

目前试点的绩效评价,基本只公开到前两个层次。

综上研究,财政支出方向应该从民生主权,补贴机制,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考虑。

财政支出只有保证支出的效率,才能达到公平,促进民生的发展,使每项财政支出用到实处,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文献:①贡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分报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投入及其绩效分析[R]. 2005-07②《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1年第八期③皮格特:《世界经济中的中国中国公共支出面临的挑战---通往更有效和和平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2-06④朱燕荣:《浅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34期⑤郑凌凌,张艺中国财政支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金融经济》2008年02期⑥www.univs.中国大学生在线⑦张平委员: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成我国最大不公新闻中心-中国网 2011-03-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