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邦彦

周邦彦

周邦彦首先要总结一下北宋词体创作格局。

从题材内容方面来说,经苏轼“诗化”革新突破,“无意不可入”,同时代作家贺铸又努力将其引导到“比兴深者”的道路上去;从风格类型方面来说,婉约与豪放并存,委婉言情的作风依然是词坛的主流创作倾向,雄放旷逸的作风也如涓涓细流,不绝如缕;从歌词体式方面来说,令、引、近、慢诸体皆备,尤其是慢词兴起之后,迅速获得广大词人的喜爱,与小令一起成为词坛创作的两种主要体式;从审美风貌来说,广大词人逐渐鄙弃俚俗而回归风雅,然中间又经柳永的有意冲击,俚俗词成为词坛不可忽视的创作倾向,并在以后词人创作中多少都得到表现。

周邦彦对北宋词坛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艺术手法的深入开掘、乃至改变了词的创作模式这一方面。

在周邦彦之前,北宋词人之创作主要是因情感蓄积,经外在事或物的触动,自然表现于歌词,叶嘉莹先生称之为“自然感发”。

至周邦彦则改变为以精心构思、匠心安排为创作的出发点。

词的主要特色,体现在艺术手法上:1、周邦彦咏物词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在对所咏之物做形神俱似的刻画时,又摆脱所咏之物,别有寓意。

周词的最大特色2、长调尤善铺叙, 富艳精工。

而其善铺叙的最大特色,又在于善于对所选用的素材进行安排,够巧妙地把多层次的作品融成一片,既照顾到词的整体结构,又注意到局部的灵活自如。

工于布局,结构曲折细密,用多层次结构来抒发婉曲深致的内心情感,用曲折多变的笔触来叙写复杂多变的事件。

3、周词善于体物,描绘工巧,多侧面描写。

的最大特点,并不在于其正面的勾勒如何逼真, 而在于多侧面描写显得富艳。

如六丑蔷薇谢后作:“长条故惹行客”以下,不说人惜花, 却说花恋人。

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残英,偏惜欲去之断红, 这样的对照映衬, 显得低回婉转,一波三折 兰陵王柳》借柳抒发其“京华倦客”的淹留、漂泊之苦, 无一不是从侧面落笔,绝不粘滞于物本身。

这种通过某一具体事物的描写、联想,迂回曲折地表现作者的身世之感,正是清真咏物词的特色,对后来特别是南宋中晚期的咏物词有很大影响。

4、周邦彦吸收了贺铸词的长处,多采用唐人诗句。

但他高于贺铸之处在于他并不限于袭用字面,而善于融合前人诗的意境, 另创意境。

如#满庭芳)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 多处用杜甫诗句, 特别是“且莫思身外, 长近尊前”, 用杜诗”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不仅用其句, 更融合了杜甫羁旅漂泊时的失意愤激和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境界来抒发自己游宦江南的落寞抑郁情怀, 因而能够以意胜,不以词胜,达到浑厚和雅的境地。

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1、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

(如《六丑·中吕·落花》中的特点。

)2、善于铺叙,精于章法。

(如《柳》)3、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

用俗语入词,做到化俗为雅,化雅为俗。

精于格律,把词引向格律化、严谨化。

4、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回环往复的章法结构,对前人诗句的融化以及音律的规范化,此外,他的词跟杜诗一样,还特别擅长用拗句,在拗怒中追求音律的和谐统一。

其词言情体物,善于铺叙,风格典雅,格律精审。

5、周是集大成者,吸取了温庭筠的浓艳、韦庄的清艳、冯延巳的缠绵、李后主的温婉、晏殊的蕴藉、欧阳修的秀逸、特别是柳永的绵密与冶艳。

因此被称为“词中老杜”6、周善写羁旅行役之词、善体物词、表达男女离情别意、怀古、写景咏物、大晟词派名词解释北宋婉约词派。

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7)创立大晟府,并以周帮彦为提举,招集词人、乐师整理古音、古调,创作新乐,名“大晟乐”;词人按调填词,世称“大晟词”;在“大晟府”形成的以周帮彦为首的词派即为“大晟词派”。

同派者尚有万俟咏、晁端礼、田为、晁冲之等。

大晟词派产生于北宋末上层社会,作品多称颂帝德、歌咏太平,描写风花景色,感叹人生如梦;内容空虚、贫弱,感情颓伤、消沉,却极力锻炼字句,协和音调,整饬格律、详加铺叙;开了姜夔、吴文英形式主义词风的先河。

大晟词人中也有一些旅愁、怀古和写景之作,反映出北宋衰亡时期某些文人学士的精神面貌,语言典雅、含蓄,词风清疏、明快;他们还整理了一些在当时流传、但尚未定型的古调,并创作了许多慢曲、引、近、犯等新调,成为后人填词的规范。

李清照- 写作特点(方式)善于移情于物她更多地采用比拟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生活,所描述的情景无不惨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观得到高度的统一,感情深挚,诗味隽永。

李清照善于熔铸典故和前人诗词。

李清照现存诗词中,用典及点化前人诗句者近半。

其显著特点:一是多用人们熟悉常通之典,为避生僻晦涩;二是由作者意旨流摄,创意新颖,拓深了词作内涵;三是把典故用通俗口语表现,明白晓畅,灵动自然。

如“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雁过也,正伤心,即是旧相识”(《声声慢》)。

这既用典,又以触景生情,生动地反映出作者彼时彼地的复杂内心世界,率真自然,明白易晓,典故与词境水乳交融,达到了“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以故为新的境地,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其重大贡献,对宋词的发展起了良好的影响。

词构思精巧善于造境,实可谓篇篇佳构。

有的前乘后继,一泻千里;有的层层设疑,由果追因,储蓄委婉;有的上情下景,或情景交融。

每一首词者可看出其高超的艺术功底。

国画李清照小像通过神奇的艺术构思把自己凄楚的心情,深沉的愁怨,婉约蕴藉,跌宕曲折的表现了出来。

语言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音乐美。

她的语言明白家常,能“以寻常话度入音律”,化欲为雅。

李清照独能用浅欲之语,发清新之思。

如“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全是口语,似信手拈来,全无雕饰凿痕迹。

但细细品来,却又词蕴深意,言外有情。

李清照对语言的煅炼正在于发掘生活中富有读音的情感后,又能从口语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所以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功力,浅近中显现精美。

李清照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

她本人对音律的造谐很高,懂得利用语言本身的自然音响和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增强了作品表达情感的效果。

《声声慢》开拍连用十四个叠字,这十四个叠字,取得了出人所思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达到了“复而不厌,迹而不乱”的艺术境地。

易安体: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特定的历史条件促成了“易安体”神“愁”形“瘦”而以清新奇隽出之的艺术特征。

“易安体”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

一、,其主要特色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个性化的抒情和完美的意境。

作为一个女性词人,李清照的词在描写心理与情感的活动方面有其特别的长处。

她善于选择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表现情感的微妙变化,在起伏回环的语脉中层层破露复杂的心境。

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等动作细节,典型地表现出年老寡居所独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情。

李清照还善于结合写景咏物,借以抒发美质难久、物是人非的感慨,使词极具个性化的意境和性格。

第二是清新朴素而完美的表现手法。

李清照善于把新鲜的口语和华美的词藻统一起来,雅语和俗语兼用,使词中的语言既有典雅的文人趣味,又有生活气息。

她的词用典及点化前人诗句亦多融化无迹,近于自然,这是非有很深的语言素养不能办到的。

李清照善于调动各种修辞手法,诸如比兴、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叠字,但又运用得非常自然而不见锤炼工夫,达到了“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刘熙载《艺概》卷4)的最佳效果。

再加上李清照善于掌握声调韵律错综变化的节奏,以适应思想感情的起伏抑扬,词作声调和谐,富于音乐美,使词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词风特点李清照词意图以寻常语入词以寻常语入词是“易安体”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力主词“别是一家”,竭力维护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本色,而她作词也严守此道。

她不追求辞藻华美,也不刻意熔铸前人诗句,而是大量使用从口语中加工提炼的、明白省净而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言,来明明白白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词作自然清丽,极富情味。

格调凄婉悲怆易安体以其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在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并对两宋词的发展有其特殊贡献。

它的语言通俗易懂,音律明白流畅;她的后期词,则深深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加上与其个人的艺术独创性完美统一,使传统的词风得到充实和改造,深深影响了后代词人。

艺术特色李清照词意图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

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

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能够把浅俗的文字,组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

“易安体”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

易安体二.“易安体”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

如《春晚》“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的后期词,多这种愁苦之作,情调入于凄壮悲伤一途,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

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相融合,是“易安体”的特殊格调,令人凄怆欲绝。

三.“易安体”倜傥有丈夫气,如《渔家傲》。

“易安体”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地方,是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