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进“3+1”工程 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3+1”工程 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3+1”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去年以来,全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调查研究、出台文件、组建班子、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全面掀起了推进“3+1”工程的热潮,通过上下共同努力,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一、“3+1”工程的基本内容“3+1”工程是指农村水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简称“3+1”工程。

二、“3+1”工程的重要意义实施“3+1”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创建生态市的迫切需要,是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是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幸福大丰的具体实践。

三、“3+1”工程的实施时间全市“3+1”工程实施时间为3年,2010年-2012年,与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同步。

实施的总体要求是一年上谱,二年上圆,三年上水平。

一年上谱,就是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着力解决农村水环境和脏乱差等问题,使“3+1”工程达到上谱的要求。

二年上圆,就是以加强垃圾压缩中转站、垃圾池、污水处理厂、供水加压站和管网铺设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为抓手,使“3+1”工程达到运转正常的要求。

三年上水平,就是以全面创建合格村、实施农村环境综合长效管理为抓手,不断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

四、“3+1”工程的目标任务(一)农村水环境整治。

把大兴水利强基础作为农村水环境整治的目标,大力推进水利建设。

河道整治。

3年疏浚大中河道176条,2010年完成65条,2011年、2012年分别整治56条和55条。

沟塘整治。

3年整治村庄沟塘330条(个),2010年完成74条(个),2011年、2012年分别整治131条(个)和125条(个);拓浚条沟和渠道。

3年拓浚条沟和渠道11230条,2010年完成4420条,2011年、2012年分别拓浚3350条和3460条。

河道清杂。

对全市26条市属骨干河道实施3年连续清杂。

3年大沟清杂214条,2010年完成76条,2011年、2012年分别清杂81条和57条;3年中沟清杂1257条,2010年完成660条,2011年、2012年分别清杂389条和212条;3年小沟清杂3万条,2010年完成1万条,2011年、2012年分别清杂1万条。

河道保洁。

全市各镇区建立2000人的河道保洁队伍。

2010年完成1000人,2011年全面建立。

推行“河长”制等长效管理新模式,加强专业保洁队伍规范化建设,实行统一着装、统一管理,使全市农村河道管理走上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2011年,在全面推进全市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西团、三龙、草庙、万盈、南阳五镇的长效管理工作;2012年度,突出抓好小海、大桥、新丰三镇的长效管理工作。

确保2012年度全市农村河道全部落实长效管理。

(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以全面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为目标。

两年建成垃圾压缩中转站14座,2010年完成3座,2011年建成11座。

2010年建成的大中、新丰、三龙3个中转站,必须坚持正常运行。

草堰、刘庄、白驹3个中转站,2011年3月份投入运行。

西团、小海、大桥、草庙、万盈、南阳6个中转站,2011年二季度投入运行。

港区、开发区的2个中转站,2011年一季度完成选址和土地征用工作,二季度开工建设,年内投入运行。

中转站配套车辆由市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理办公室分别于2011年3月份和6月份采购配套到位。

3年设置垃圾池(箱)15860个,2010年完成1000个,2011年设置8130个、2012年设置6730个。

2011年一季度做好垃圾容器建设的调研与经费测算工作,二季度全面开工建设,三季度各镇要确保集镇所在地、近郊村、工业园区、公路沿线及村部周边配置到位。

两年建立保洁队伍236个、1748人,2011年建立119个、883人,2012年建立117个、865人。

各镇集镇所在地要率先建立保洁队伍,确保集镇所在地、工业园区的卫生整洁;2011年一季度做好村保洁队伍的调研、经费测算及资金筹措工作,二季度保洁队伍建立到位。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镇区全覆盖为目标,全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积极向上争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资金的情况下,计划用两年时间建成镇区污水处理厂10个。

2011年建设6个(刘庄、白驹、西团、草堰、新丰、大中、南阳、万盈);2012年建设4个(大桥、草庙、小海、三龙)。

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农村居民集中区小型有动力、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全市76个村庄规划点。

以农村居民集中区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同步建设为原则,全市分两批建设。

2011年通榆河饮用水源保护区沿线的刘庄、白驹、草堰3个镇全覆盖,2012年其余9个镇全覆盖。

(四)城乡供水一体化。

以城乡居民同饮安全水、放心水为目标,两年建成供水加压站14个,2010年完成8个、2011年建成6个。

3年安装供水主管道、村间管网和入户管网改造5124公里。

2010年完成1438公里,2011年安装1667公里,2012年安装2019公里。

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确保完成市区至大桥等4镇区域供水工程。

2011年继续实施大桥、草庙、白驹、草堰等镇50公里区域供水管道、中途以及各镇共6个加压站建设,总投资5800万元,确保在年内实现区域供水到镇全覆盖。

港区投资的通港供水工程确保在春节前完成管道安装工程,实现通水供水,完成计划投资3000万元。

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争全市近80%人口同饮安全、放心水。

一是完善北片、中片104个村居村级管网改造工程;二是结合开发区、城东新区、高新区等开发建设,实施大中镇23个村“到村入户”供水管网工程,实现大中镇饮水安全全覆盖;三是以提升水质为目标,建设第二水厂10万吨/日深度处理工程。

对刘庄地面水厂进行扩能、技改并进行相应的管网改造,提高供水水质,扩大覆盖受益面,力争实现全市近80%人口同饮安全、放心水。

健全供水应急体系,确保完成各项应急工程并建立应急体系。

健全市“地面水为主、地下水应急”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应急体系,对现有镇村水厂深井进行统一水质检测、综合评估,根据水质优劣、用水人口、地理布局以及应急方案的需要,进行择优封存,与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管网联通,定期排污、设备维护,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应急体系。

加快镇村水厂处置,确保上半年镇村水厂全部处置到位。

进一步加大镇村水厂处置力度,确保在上半年全部完成镇村水厂处置工作,实现“工程到位、处置到位、运行到位”三同时,实现一体化运行管理。

五、“3+1”工程的主要做法一是宣传发动。

为营造推进“3+1”工程的强大声势,宣传部和农工办迅速制定了《大丰市农村“3+1”工程宣传意见》,做到报纸上有专版、电视上有专栏、简报上有专辑,对农村“3+1”工程的重大活动、典型事迹、经验介绍、进展情况进行宣传报道,2011年1-8月份编印“3+1”专题简报40期,发稿98篇,《大丰日报》和电视台用稿50多篇。

各镇区都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以印发宣传单、出动宣传车等方式进行宣传,营造了全民共建、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是政策驱动。

为扎实推进“3+1”工程,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7月份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市农村“3+1”工程的实施意见》、《2011年度农村“3+1”工程考核细则》、《大丰市农村“3+1”工程宣传意见》、《关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合格村创建活动的通知》、《大丰市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奖补办法》、《大丰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合格村验收办法》、《关于加强全市农村重点环境长效管理的办法》、《全市农村“3+1”工程上半年情况通报》、《关于全市农村“3+1”工程2011年度目标任务再细化的通知》等9个文件,对推进全市农村“3+1”工程起到了指导、规范、激励、驱动等积极作用。

三是现场推动。

市委、市政府在2010年12月21日召开的农村“3+1”工程现场推进会指出:“3+1”工程的根本目的是“让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到新鲜空气,居住在适宜的环境里”。

2011年2月,市委、市政府在召开的创建国家生态市动员大会上,多次强调推进农村“3+1”工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011年3月上旬,全市分片在大中、新丰、南阳召开的农村“3+1”工程现场交流会,较好地加快了推进步伐。

2011年4月初,在白驹镇召开的“3+1”工程现场推进会上,要求全市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

2011年5月23日,盐城市在我市召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推进会,对我市“3+1”工程予以了充分肯定。

2011年7月16日,全市“两化”建设现场会上要求,“3+1”工程要进一步升温加压,目标任务再明确,推进力度再加大,组织领导再强化。

各镇区先后召开动员大会和现场推进会,形成了推进“3+1”工程的强大声势。

不同现场会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3+1”工程顺利开展。

四是督查促动。

从2011年2月份开始,农工办会同水利局、城管局、环保局和水务公司,组成3个督查小组,开展了六轮“月月查、家家到”督查活动,确保“一套班子,一把尺子,一查到底”,对全市14个镇区的“3+1”工程推进情况进行全面量化考核。

每轮督查结果分别在电视台、大丰日报和“3+1”专题简报上通报,“月月查、家家到”督查活动的正常开展,较好地促进了全市农村“3+1”工程有序实施。

五、“3+1”工程的初步成效全市“3+1”工程取得的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农村水环境整治全面展开。

全市已疏浚大中河道56条,清杂大中沟1187条,整治沟塘126个。

对疏浚和清杂的河道逐步落实了长效管理措施。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扎实推进。

全市12个镇,12座垃圾压缩中转站全部建成,8座中转站正常运行,4座中转站也开始试运行。

“3+1”工程开展以来,新建垃圾池10051个,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同时还添置垃圾桶3070个。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步伐加快。

目前,草堰、白驹、刘庄和西团4个镇合建的联丰污水处理厂进度较快,主体工程9月份竣工并投入运行,其他6个镇的污水处理厂,正在抢工会战,年内都可建成运行。

城乡供水一体化有序实施。

加快区域供水主管道铺设工程,涉及大桥、草庙、白驹、草堰等4个镇,年内到镇管网全覆盖;北片中片村级管网全覆盖;今年计划的6个供水加压站正在加快建设,年内全部建成运行,达到了供水加压站镇镇全覆盖。

长效管理措施抓紧落实。

全市各地按照市《创建通知》要求,在推进“3+1”工程中,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合格村”创建活动。

目前,已有125个村申报合格村,综合长效管理保洁人员正在抓紧配备。

但是,全市“3+1”工程还存在不足之处:少数镇村的重视程度还不高,资金落实还不到位,长效管理还没有真正落实,部分工程建设速度也比较滞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