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环保产业园行业研究
环保产业园作为节 能环保产业的载体, 对科研资源有着巨 大的需求和天然吸 引力。其在科研成 果商品化、产业化 的过程中同时带动 园区其他产业的发 展,园区的整体发 展又进一步强化科 研资源的具体作用,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
环保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总结:五大发展趋势(1/3)
创新集群化
产城融合化
资源对接政 府化
度
• 园区内聚集的大量节能环保产业,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联动发展,既能减少资源 从资源共 浪费又节约运输采购成本
享角度
• 上游的设备研发制造和下游的金融、法律、风险投资等的配套服务覆盖整个产业 从产业链 链
角度
3
结合我国目前先进园区的发展经验,总结出环保产业园发展的关键成功要素:
节能环保设备和产 品的研发、制造以 及公共基础设施的 建设和配套服务、 中小节能环保企业 成长的孵化服务,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支撑。因此,先进 产业园区必须具备 高效的投融资体系, 保障节能环保企业 和园区的大量可持 续的资金投入
园区产业构成:园区由节能环保高新技术创业园、清洁生产 2013年,入驻企业年产值达34.9亿元,
中心、环保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部分组成,成为我国目前首个集 上交税收9760万元。
环保载体建设和环保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特色园区, 实际效果:从5000万元注册资本金起
园内企业涉及与环保相关的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 步的苏环保公司,在500多亩的土地上,
趋势三:业务拓张并购化——通过融资扶持促进企业并购及业务扩张
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支撑,而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通常需要巨额投入,所以目前 节能环保企业多依靠并购做大做强,或者借助并购。因此,产业园区提供的融资担保和金融服务 就显得尤为重要。以2013年涉及环保领域的80余家并购项目中的部分为例,瀚蓝环境以18.5亿元 购买创冠10个垃圾焚烧项目100%的股权,至此,瀚蓝环境从一家小型水务公司变身成为国内前十的 固废处理公司。
国内首家以企业化运作的环保特色产业
园区的运营模式
经过十多年发展,环保产业园依托载
体开发建设,以招商为推手,“筑巢引
凤”形成环保产业集群,成功引进170
家新能源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链内的
上下游配套企业。目前入驻的企业中,
年产值过亿的企业有7家,投资主体为
世界500强的企业1家,投资主体为上
市企业的3家,领军人才项目5家。
9 • 盐城环保产业园—目前我国规划面积最大的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
10 • 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我国唯一以发展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2
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十大环保产业园,深化对环保产业园的认识——从研发角度,环保 产业园须依托于研究机构,发挥科研优势;从资源共享角度,园区企业需实现联动、 协同发展;从产业链角度,上游的研发制造和下游配套服务需紧密结合
6
环保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总结:五大发展趋势(3/3)
趋势四:产业发展特色化——通过坚持节能环保产业园特色发展路线带动地方环保产业发展 各环保产业园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均不相同,因此,每个环保产业园区都应该结合自身现有细 分产业和技术状况。以长三角区域内的节能环保产业园为例,上海燕龙基再生资源利用基地以废 旧比例的回收深加工为特色;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着力瞄准产业“水、气、声、固、仪”五大领 域,并在这些领域选择重点。这些园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均考虑到了周边区域的竞争,做到了 错位发展。
5 • 济南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创建于2001年,03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环保科技产业园
6 • 青岛国家环保产业园—第一家定位“国际”的国家级环保产业园
7 • 昆明环保科技产业园—采用工业综合体、工业邻里、产业社区的先进建设模式
8 • 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我国第一个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念的生态工业园
环保产业园是科技-工业的综合体: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受益于国
家政策的持续扶持,近年来,环保产业园获得了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张家港产业园区、宜兴环保科技 工业园、盐城环保科技城等多家园区主动将节能环保产业定位为支撑园区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
• 节能环保产业园区通常都是依托于研究机构建立,产学研结合具有很大的科研优 从研发角 势
补链招商
基于园区现有产 业,围绕产业链、 生态链,寻求配 套性企业,形成 产业集群
核心部件供应商
软件企业
科技工程企业
补链招商
集成电路设计企 业 技术研发企业
运营服务企业
围绕龙头企业,寻求产业 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引进 风能产品核心部件供应商 龙头企业,逐步在区内形 成风能产业链;围绕光伏 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寻求 配套型中小企业
完善产 业链条
园区 选址
品牌企业 招商引资
招商 引资 标准 定位
综合招商+平台服务
产业招商
组合招商
补链招商
综合招商:依托政府平台的产
业招商+搭建载体平台的组合招 商+基于产业链上下游的补链招 商
借助良好的政府 刮泥,积极参加 政府间的招商对 接活动,依靠政 府搭建的平台招 商引资。
依托园区业态逐 步多元化,建立 科技企业服务平 台等方式,打出 招商组合拳,吸 引环保科技类企 业入驻
际级孵化器、税务俱乐部以 及辅导、咨询等相关方面的 服务,强化服务平台,以服 务提升园区运营软实力
10
苏州国际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综合招商+平台服务”模式:综合招商的具体举措 (3/4)
产业招商
依托政府平台, 主动向上营销, 整合苏州区招商 局、苏州高新区 管委会的资源
初期,依托政府平台,吸纳优质名牌大企业。积极对接苏州高新区招商局的
11
苏州国际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综合招商+平台服务”模式:平台服务的具体举措 (4/4)
物业配备多元化,开创工业 社区服务理念
服务平台多元化,强化环保 产业集聚
建设未动,规划先行 环保产业园在规划建设时,除考虑生产、办公、 研发等基本企业经营需求外,还充分考虑到园区 周边商业和生活配套的缺失
物业配备多元化
陕西环保产业集团专题研究之 环保产业园研究
1
经过梳理,总结出我们当前的十大环保产业园——通州国家环保产业园、苏州国际环 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常州国家环保产业园、大连国家环保产业园、济南国家环保科技 产业园、青岛国家环保产业园、昆明环保科技产业园、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盐城环保产业园、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
孵化器平台
•注重国家级孵化器的能力建设, 借助国家级孵化器的平台,帮助园 内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以获得政府 支持和风投、担保公司等中介力量 的资金扶持
税务俱乐部平台
•成立税务俱乐部,邀请税务局专 家为企业解读政策,指导日常工作 ,为企业与政府部门企业 发展的切入点,适时给予辅导、咨 询及提供相关部门对接的服务
产业发展特 色化
业务拓张并 购化
5
环保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总结:五大发展趋势(2/3)
趋势一:创新集群化——通过创新集群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园一般地处科研院所和高校密集区域,产学研紧密结合,能够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 运用,在短时间内实现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以北京市中关村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区为例, 海淀区拥有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居全国首位。中关村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区把科技、研发优 势转变为实际生产力,为中关村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备技术基础。
组合招商
通过园区业态多 样化、科技服务 平台,打出招商 组合拳,逐步探 索产业链招商和 科技招商
产业链招商
企业选择:不再只钟情于高产值、高 投资的大型企业,更多的开始关注我 大型企业做配套的中小型科技企业
招商模式:将产业链的创造和产业链 的延长、补充相结合,形成多方位链 条式的产业招商模式
科技招商
针对园区环保产业的技术薄弱点和需 求面,鼓励创新人才来园区进行研发 和创业。第一,给予创业企业相应的 支撑。第二,搭建园区内大型企业和 小企业的合作沟通渠道,为大企业提 供效果莫配套及实验
固体废物处理设备、风能设备与技术、太阳能技术与设备、电池 逐步体现出产业集聚的辐射效应,环保
修复等7大类产业
产业园也成为土地高度集约利用的特色
园区。
9
苏州国际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综合招商+平台服务”模式:以产业招商强化优秀企 业集聚,以组合招商吸引环保科技类企业,以补链招商寻找上下游配套企业,同时, 通过服务配备多样化和服务平台专业化,强化价值反哺(2/4)
1 • 通州国家环保产业园—2002年批准建立,经北京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开发区
2 • 苏州国际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首家国家级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采取企业化运作
3 • 常州国家环保产业园—依托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一流的软硬件环境
4 • 大连国家环保产业园—位于大连市北部,总占地面积5.06平方公里
招商对接活动,依靠政府搭建的平台招商引资,在政府部门的推介下,引入行业 内的知名企业,如生产节能温控器的卡乐电子、美恩超导等;同时,苏州高新区 管委会也以“首家国家级环保特色园区”为宣传亮点,在高密度广泛对接客商的 过程中,大力推介环保产业园;——苏环保借助着良好的政企关系,“靠大攀强 ”,以口口相传的模式吸引了大批的客户
产业园在A区内配备了多样化的物业业态,涵盖机械
1 厂房、电子厂房、科研办公楼、便利中心、打工楼、
白领公寓及环保宣教中心于一体的工作生活综合体
•不仅协助环保产业园内的企业实现产学研、吃住行
2 的一体化,更使得园区外的周边知名企业也成为园内
生活配套设施的得益者 •环保产业园中多样化的物业配备,不仅服务于产业 3 园,更将服务功能辐射到高新区
趋势五:产城融合化——通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实现产城融合
着力营造产业创新环境,建设一流的产业创新平台,大力发展“产研一体化”,推动关联性技术 普及,将工业发展和服务业发展特色融合,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为例,它 借助上海国际化发展的理念和视野,集聚商机、集聚需求、集聚信息、集聚企业,推动形成节能 环保产业链,培育发展为高水平、国际化、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业的示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