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陶渊明归隐前即出仕时的思想

关于陶渊明归隐前即出仕时的思想

关于陶渊明归隐前即出仕时的思想
2011级汉语言文学①班祝章才1101010540072 20
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曾对自己的性格和人生追求作过这样的概括:“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的晚年之作《与子严等疏》也对自己年轻时的娴静生活作过具体的描述:“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益,便欣然忘食。

……自谓是羲皇上人。

”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而且可以看出他超逸绝俗的情怀和精神风貌。

但这只是他思想性格和人生追求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儒家积极用事精神的影响。

加上他曾祖父陶侃曾建立过卓著勋业,自然会使后产生家世的荣誉感,这也会在陶渊明从小树立起“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他在诗中明确地表达过经世济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死远翥。

”但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复杂的因素使他在思想上形成了深刻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淡泊胸怀与济世猛志的矛盾,在他思想上集中表现为出仕与归隐的矛盾。

陶渊明29岁时第一次出仕为江州祭酒,关于他出仕的原因,萧统《陶渊明传》说是“亲老家贫”。

他自己也在诗中说:“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但从他也怀有“大济苍生”之志的一面看来,他出仕同时也应抱着实现自己济世理想的希望。

不过按他的性情,主要方面是认真自得,喜欢在大自然中过一种闲静的生活。

因为生活的贫困而不得不出去做官,这是违背了他的本真性格的,本身就是一件很无奈的事。

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虽然他认为做官可以济贫苦,但却与爱好自然的性情不合,而违反了自己的本性,这使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

可见他早有归隐之心了。

而在正文中说得更加明白:“归去来兮,请息交与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

根本的原因,是他感到污浊的社会与他那热爱自然的本性是完全违背的。

他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和为济世之志所激励而几度出仕,但一到任上又总是感到与他追求自然的本性格格不入,深感因“口腹自役”而不堪忍受。

他在任职期间所写的诗文,总是怀念自由恬静的田园生活,向往回归到大自然中去。

如在《始作镇军参军经阿曲作》一诗中他写到:“目倦窗涂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

”他在诗中写到:本来做官有公事在身,但一见到美好的大自然景色,便不仅沉醉其中,追忆起昔年的田园生活,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做官不免身心都受到拘束,而热爱自然,追求娴静的心志是不可改变的。

“性本爱丘山”,与大自然在一起感到非常惬意,却又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出去做官,而出仕时,又总是感到违反了自己的本性,以至不能忍受俗务的缠绕和拘牵,因而又时时怀着归隐之志。

这就是陶渊明充满矛盾却又真实自然的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