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及其建设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试图提出建设高校体育场馆的基本思路:多方筹集资金;合理改建旧场馆;科学选址建设新场馆;建设符合自然、人文和民情风俗的多功能场馆;科学地管理和自我发展等,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场馆建设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呈现出了蓬勃繁荣的状态,作为保障高校师生健身、健美的体育场馆也相应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体育场馆也将面临更多的任务:不仅要继续保障高校日益发展的教学、科研和训练的进行;也要承担师生的休闲、锻炼和比赛任务;同时要为学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提供保障;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供基础性设施保障。
因此,如何加快高校体育场馆的改造、规划、建设和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迫在眉睫。
一、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现状
(一)高校体育场馆数量整体较少,不利于正常的体育教学
近年来,高校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当部分高校进行了调整合并以及规模上的扩招,使得高校的师生人数大幅增加,而体育场所却相对有限,而且这些有限的场地,尤其是功能相对较好的场馆基本集中在大城市的重点大学校园内,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自己的体育馆。
这种现状会对当前高校正常的体育课教学以及课外体育
活动的开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部分场馆简陋老化,新建及维修场馆的经费较少
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基本上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建立的。
由于当时建设时的建材和施工不过硬,加之对其重视不够、经费不足而年久失修,所以相当一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破旧不堪,利用率较低。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资金投入很难满足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维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投资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场馆功能单一,难以满足高校体育的新需求
我国高校有相当部分的体育场馆是结构比较简单的旧场馆。
这些单一的场馆因为功能结构或地理规划等问题,大多使用几年之后就会面临拆迁的命运,不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而且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体育场馆不仅仅是单一的、传统项目的教学场所,它更要服务一系列新兴的项目,如健身、健美、瑜伽、跆拳道等。
(四)体育场馆的服务、管理滞后
在高校,体育场馆一般由体育教学单位的后勤人员或是临时的工人进行管理,而这一部分人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缺乏体育场馆管理的相关知识。
同时很多高校在场馆的开放时间、服务内容、管理方式上都没有统一的规定,使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相对处于混乱无序状态。
这种情况导致了学校体育场馆管理和运行模式的不科学,也很难吸引社会上的体育消费,造成场馆的闲置和浪费。
二、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思考
作为体育场馆中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体育场馆,它的建设和管理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就是:方便、实用、实惠,以服务在校大学生的教学、训练、比赛为主,以兼顾周边群众社区体育为辅;以服务全体师生健身为主,以兼顾少数高水平运动队为辅;以提供无偿体育服务为主,以提供有偿体育服务为辅。
(一)多方筹集资金,建设、改造高校体育场馆
我国对体育场地的投资历来主要是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来完成的,但是仍然有较大的经费缺口(尤其高校的经费又只能用部分建于体育场馆)。
因而向社会和企业筹资无疑是现实而有效的方法,如体育彩票融资、证券市场融资、土地置换融资。
(二)体育场馆的选址要利于运动的便捷
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都恰当地避开了教学区和教工、学生的住宅区。
这对于规划动静分明的校园无疑是科学的,但是部分高校的场馆却建在了远离校园中心的偏僻之处,有的超过了步行15分钟的距离,这就不便于师生教学和锻炼。
也有的高校直接把体育馆建在交通便利的校门旁边,设计合理,气势雄伟,不仅有利于日常教学和比赛的进行,还成为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三)体育场馆的设计要科学、实惠、有特色、多功能
很多高校体育场馆的设计都是与该校的整体融为一体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民族资源的。
现代体育场馆应力求冲出完全服务于体育的局限,即场馆的设计要有多功能化的理念,不仅要有体育表演、健身健美场所,也要能进行体质测试、体育健康评估、体育康
复。
同时还要适合举办文化展览、大型会议和文娱演出以及配套有舞厅、旱冰、台球、棋牌等大学生喜爱的项目设施。
(四)提升场馆管理人员素质,进行科学管理
鉴于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应加强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并逐步引进专业的场馆管理人员。
利用社会上体育场馆无法比拟的体育师资优势,在部分项目和时段上开展一定的有偿服务,如引进大型的体育赛事,举办体育表演、培训、咨询等,逐步形成体育产业,实现体育场馆软、硬件的良好配套促进持续发展。
我国多数高校的体育场馆存在着数量不足、功能单一、不能适应当前不断发展的教学和健身娱乐的需求等问题,主要是建设资金不足、旧场馆严重老化、新场馆选址不好、功能欠多样化、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和和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造成的。
因此,本文提出了建设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多方筹集资金,合理改建旧场馆;科学选址建设新场馆;建设符合当地自然、人文和民情风俗的多功能场馆;科学的管理和自我发展等,从而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丁云霞,范伟,刘春华.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优化建设管理模式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06)
[2] 霍建新,李芾.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综合利用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02)
[3] 杨赳赳.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发展对策[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5(09)
作者简介:
崔白帆,女,1981年11月——,籍贯:山东,工作单位:昆明医科大学体育部,职务: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