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调研报告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调研报告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调研报告1.现代建筑概念:现代建筑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现代建筑包括20世纪出现的各色各样风格的建筑流派的作品;狭义的现代建筑常常专指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

2.建筑背景: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黑龙江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地段街、兆麟街、石头道街之间,是原俄国远东地区现存最大的东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始建于一九零七年三月,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

一九一二年改建成砖木结构教堂。

一九二三年九月二七日,圣·索菲亚教堂易地现址进行第二次重建,由俄罗斯建筑师克亚西科夫设计,历时九年,一九三二年一一月二五日落成。

1996年11月,该教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教堂被修复并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向公众开放。

3.建筑与城市:周围城市环境: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附近,在教堂周围有许多在20世纪初在新艺术运动下建成的老建筑和折中主义建筑,这构成了哈尔滨老城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作为一座受新艺术运动影响的城市,哈尔滨也被称为东方小巴黎。

而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成为了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

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圣·索菲亚教堂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1997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对教堂按原设计进行了全面整修,辟建广场7000平方米,光大了这一重点保护建筑的艺术风貌。

如今它作为建筑艺术博物馆,它已成为哈尔滨一处独特的景观,是市民和国内外游人欣赏建筑艺术和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与周围道路联系:大教堂位于中央大街附近,地处哈尔滨的中央地带,附近的交通便利,商铺众多,一年四季人来人往,前来参观的旅客络绎不绝。

建筑风格:公元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也侵入了哈尔滨。

沙俄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于1907年破土动工建造圣索非亚教堂,当年一座全木结构的教堂落成,用作该步兵师的随军教堂。

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经过长达9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富丽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筑精品竣工落成。

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

教堂的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

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同时,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材料色彩外形特点作为一座拜占庭式的东正教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有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拜占庭式与东正教。

所谓拜占庭式,既圣索菲亚大教堂具有拜占庭式的建筑风格,在这里我来简单的介绍一下“拜占庭”所为何物。

在数个世界前几乎统治世界的神圣罗马帝国由于在其疆域内的莱茵河和多瑙河遭受的一波波的蛮族入侵,迫使神圣罗马帝国于五世纪分裂为二。

以罗马城为中心的西罗马帝国,是更具吸引力的脆弱目标。

最后的西罗马皇帝于476年被杀。

东罗马帝国于此时期存活下来,并以拜占庭帝国之姿重现。

东罗马帝国既是今天史学家所说的“拜占庭帝国”。

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

(现伊斯坦布尔)527年查士丁尼一世成为皇帝。

532年-537年查士丁尼一世修建“索菲亚大教堂”。

1204年十字军东征: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

1261年拜占庭皇帝迈克尔八世‧帕里奥洛加斯解放君士坦丁堡。

1453年鄂图曼突厥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从330-1453就是历史上拜占庭帝国存在的时期。

尽管拜占庭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但拜占庭人将自己视为罗马人,对东罗马的罗马人来说,这并不自相矛盾。

他们的语言是希腊语,他们的文化在许多世纪中是希腊文化,但到7世纪为止他们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

他们周围的国家(东方的波斯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西方的欧洲国家,北方的俄罗斯)都将他们称为罗马人。

假如有人将他们称为“希腊人”,那么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因为“希腊人”表示“原始人”。

一直到17世纪这个帝国不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从17世纪开始,西方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实际上相当不同的)古代的罗马帝国与中世纪的罗马帝国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个称法。

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东罗马帝国由于其身处的地域和宗教原因产生了独特的文化,区别于西方的传统文化,后来东正教传入俄罗斯,成为俄罗斯的主要宗教,因此拜占庭文化艺术以及建筑风格对俄罗斯的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俄罗斯建筑都具有拜占庭风格,一如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东正教,作为基督教的重要分支,在当今宗教世界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历史也与拜占庭帝国文化历史密不可分。

在公元313年时,君士坦丁大帝作为第一位笃信基督教的皇帝,在米兰发布了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平等,可以自由传教以及发展。

很快,基督教成为了帝国的国教,但在最初罗马帝国未迁都时,基督教并未分裂,但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帝国的权利政治中心的转移,和诸多的外在内在因素,东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产生了分歧,最终,1054年教会分裂:君士坦丁堡教会和罗马教廷决裂,从此基督教分成了两个体系——天主教和东正教,当然新教是由于宗教改革而分出的一个派别,在此不做过多介绍。

从此,天主教和东正教就纷争不断,其中内容就不一一赘述了。

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拜占庭文化和西方文化产生如此大的差别,除了地域原因外,宗教也是很大的因素。

从教堂的外观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明显的拜占庭元素,比如说洋葱头式的圆顶和集中式的结构。

拜占庭式的教堂多为集中式或希腊十字式而非拉丁式十字式,而且东正教的仪式正式语言也为希腊语,其次是俄语和斯拉夫语。

除了洋葱头式的圆顶,围绕在大屋顶的周围有四个高耸的尖屋顶,在尖屋顶之上还有洋葱头一般的容器拖着四个别具特色的东正教十字架。

这个形状提醒着信徒们蜡烛的火焰,而这火焰会燃烧到天堂。

东正教的十字架不同于传统的拉丁十字架或希腊十字架,在十字架的下段会有一个斜杠,造型特殊,区别于基督教的其他派系。

从结构上来看索菲亚教堂的篷顶以主穹顶为轴心,分布于主穹顶的前后左右四个穹顶大小不一,装饰十分精美,与主穹顶形成了主从结构,由若干连续拱券托起的穹顶,特别是穹顶上火焰形尖券,以惯用的篷顶冠戴小洋葱头式穹顶而结束的设计手法,既衬托出大穹顶的雄浑气势又突出所映了整个外墙体华丽多彩的细部。

整个内部结构体现了拜占庭教堂的经典结构,拜占庭式建筑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进入教堂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教堂内部空间开阔大气,一目了然,配合中央的穹顶,给人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

教堂的外墙体,采用平面十字不等臂对称布局。

外墙体主体为清水教堂内部红砖结构的多面体,形体构造复杂,砌工精细。

配合绿色的屋顶,颜色对比强烈,色彩丰厚,既有变化,也有统一,体现了拜占庭建筑的色彩特点。

墙体以大小套叠的拱券构成母体,组成的细部丰富而生动。

位于大穹顶下方的是一个16面体的大鼓座,鼓座的第一个段面都开了一个高侧窗,檐口装饰线角为花瓣形和神乳体。

鼓座下部经过多层线角过流到下层八面体的大柱墩。

底部棱、角、线和谐连接,为罗马拱券的设计风格。

这也体现了,拜占庭帝国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遗风。

这几十个窗两侧砌成的壁柱方圆相连,为整个建筑平添了几分异域风情。

教堂的内部装饰也很有特点,墙壁上绘满了希腊十字和各种花草,这也是东正教的一种体现,虽然经过百年的时间但从斑驳的壁画中仍能感受到浓厚的异域风情。

建筑内部交通流线:由于最初此教堂为随军教堂,所以面积并不大,在圣堂两侧分别有两个小祭坛,在入口出有侧门可以通往二层钟楼和唱诗台,交通流线并不复杂,一目了然。

空间组织上,教堂由于采用集中式的结构,另教堂内部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虽然整个教堂的建筑面积并不大,但在内部却营造了一个极其大气神圣的氛围。

相对二层,一层的使用空间更大,可容纳2000人进行宗教活动。

圣索菲亚大教堂给我很大震撼,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西方宗教建筑,所以我的感触很深,我认为,圣索菲亚大教堂虽然建于上个世纪初,可以属于现代建筑,但它的建筑方式,和建筑内涵,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学习。

作为原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它的确体现了拜占庭式建筑的风格,不同于哈尔滨的其他新艺术运动建筑和折衷主义建筑,它的风格特点是独一无二,十分原汁原味的,它既不矫揉造作也不东拼西凑,百年来独树一帜的展现着拜占庭的文化艺术和浓厚的俄罗斯风情。

虽然现在我们看不到它当初的内部设置,但是它的外部特征和结构特点却一如既往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是让我十分欣慰的。

这让我想到了西湖边上的雷锋塔,同样是重建但雷峰塔就是照猫画虎,以现在的技术和结构去附会历史,迎合游客的到来,我认为这是十分不恰当的。

既然建筑能传承历史和文化,我们就应该去保护,而不应该为了去复原而欺骗,不应该为了回顾历史而去“创造”历史。

通过这次建筑调研,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和建筑上的知识,这让我受益匪浅,在实地调研中,我认为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力度还需加强,教堂现在已被改制为建筑艺术博物馆,教堂内的陈设都以不在,换上的是展板和电子导航仪,这样固然是一种办法,但是我认为,对于建筑,特别是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我们应该最大程度上的把它还以原貌,这样我们才能完完全全去感受历史的这一份厚重。

这才对待历史,对待建筑的最好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