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项脊轩志_中容易被忽视的两处细节描写

_项脊轩志_中容易被忽视的两处细节描写

究其原因, 我认为语文教学还要注重教会学生“怎 么学”、“学什么”; 课文学习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 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 会 学 生 “怎 么 学 ”, 就 是 教 会 学 生 阅 读 同 类 文 章 的基本规律。教会学生“学什么”, 就是要帮助学生按照 单元教学要求, 独立地吸取课文的“养分”。下面以几个 课文教学实例来讨论一下。
37
教学大参考·教 海 拾 贝
她 们 的 天 真 好 奇 , 她 们 对 姐 姐 家 的 东 西 感 到 神 秘 、艳 羡。一个“闻”字说明还有传者, 一个“且”字把小妹妹们 的 神 态 写 得 很 逼 真 。第 二 层 , 妻 子 回 娘 家 探 亲 , 见 闻 不 少 , 单 转 述 这 句 , 耐 人 寻 味 。此 时 妻 子 微 妙 的 心 理 不 难 揣 摩 。嫁 到 归 有 光 这 样 的 大 家 族 , 感 到 自 豪 , 更 为 夫 君 是位颇有前途的读书人感到欣慰。但丈夫屡试不中, 家 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她心里也不是滋味, 转述小妹妹 们的话, 妻子心里既是甜滋滋的, 也是苦涩的, 含蓄地 表达出对丈夫的安慰和激励。第三层, 妻子回娘家探亲 六年以后去世, 在夫妻生活的六年里, 作者就写下这么 一句话, 除与项脊轩有关外, 还说明他当初听到这句话 时心里不再是对项脊轩的孤芳自赏, 而是对妻子的歉 疚 。这 种 歉 疚 一 直 萦 绕 在 心 , 现 在 写 附 记 也 铭 刻 不 忘 。 可见妻子的音容笑貌给作者的印象之深, 表现了夫妻 感情的真挚。可见, 作者怀念妻子有着深刻的具体内 容, 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不过是睹物思人的“物”罢了, 没 有真情实感的托物抒情是打动不了人的。
第一种方案: 顺藤摸瓜, 做大文章。 有 些 课 文 非 常 精 彩 , 大 家 学 习 以 后 , 意 犹 未 尽 。那 么, 完全可以趁热打铁, 顺藤摸瓜,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 读作者的其他作品, 或者进一步收集相关作品, 以此激 发 学 生 阅 读 兴 趣 、扩 大 阅 读 量 。比 如 说 , 我 们 学 习 了 鲁 迅 先 生 的 《从 百 草 园 到 三 味 书 屋 》, 学 生 们 对 于 印 象 中 勤奋严肃、斗志旺盛的鲁迅, 有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童 年十分感兴趣, 正好借机告诉他们, 鲁迅也不是生下来 就 是 “战 士 ”, 从 而 引 导 他 们 扩 展 阅 读 《朝 花 夕 拾 》的 其 他 篇 目 。阅 读 效 果 验 收 可 以 用 各 种 方 式 。我 比 较 喜 欢 用 写作文或者讲故事的方式, 题目可以取: 少年周树人的 绝 活 、鲁 迅 眼 中 自 己 的 童 年 、少 年 周 树 人 的 伙 伴 …… 。 这 样 一 来 , 学 生 们 就 不 是 接 触 一 篇 两 篇 《朝 花 夕 拾 》中 的文章, 也不是简单当故事读过就罢了。他们毕竟读了 以 后 , 还 有 过 比 较 、有 过 思 考 、有 过 对 思 考 的 整 合 和 表 述 。这 比 记 住 一 篇 《从 百 草 园 到 三 味 书 屋 》课 文 的 要 点 有益得多, 也有意思得多。 第二种方案: 自辟蹊径, 小心求证。 有些课文似乎已有了定论, 课文分析长期按照某 个论调固定了下来。即便如此, 我们课堂上还是应该鼓 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独立分析。一旦能够有些独 到 见 解 , 并 且 能 够 自 圆 其 说 , 也 未 尝 不 是 一 种 创 见 。在 框框中求变化, 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惊喜, 都是一 种意外的学习的快乐。 比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 许多参考资料都以“愚 公 不 愚 , 大 智 大 勇 ; 智 叟 不 智 , 鼠 目 寸 光 ”为 定 论 。可 是
古诗鉴赏的方法很多, 题型很广, 我们除了教给学 生陈述性知识外也要注意通过一些方式教给他们程序 性知识。因为学生在学习中 “只有达到程序性知识阶 段, 才有广泛迁移的可能性”②, 从而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①转 引 自 韩 雪 屏 《语 文 教 育 的 心 理 学 原 理 》, 上 海 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66 页。 ②皮连生《智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版, 第 192 页。
[作者通联: 浙江诸暨中学]
《项脊轩志》中容易被忽视的两处细节描写
王经军
《项 脊 轩 志 》是 一 篇 出 色 的 抒 情 散 文 。作 者 “借 一 阁 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 睹物怀人, 悼亡念 存, 随事曲折, 娓娓细谈, 笔意极清淡, 而感情极深至。 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是本文的一大 特点。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 节, 表现人物的风貌, 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回忆母亲、祖 母, 妻婚后来轩的往事, 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 无 不真切感人。可是文中还有两处细节描写极易被读者 忽视, 一处是妻子回娘家探亲, 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 的 话 : “闻 姊 家 有 阁 子 , 且 何 谓 阁 子 也 ”; 另 一 处 是 家 庭 败落而引起的庭院变化的描写: “庭中始为篱, 已为墙, 凡 再 变 矣 ”。下 面 就 这 两 处 细 节 描 写 作 简 要 的 分 析 。
38
再来看第二处。抒情的文章也离不开具体形象的 描绘, 光靠直接抒发感慨和空泛的议论并不能感染读 者。本文在这一点上也很有特色 , 作者善于通过典型细 节, 极简练地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展现人物关系, 抒 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写家庭败落时, 就具体生动 地描绘出一种纷扰杂乱的景象来表现封建家庭的离析 和败落。“东犬西吠, 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庭”, 此处细节 描写连用三个短句, 镜头感很强, 把分家后的混乱嘈杂 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文 中 还 有 一 处 细 节 描 写 容 易 被 忽 视 , 即 “庭 中 始 为 篱 , 已 为 墙 , 凡 再 变 矣 ”, 此 处 用 词 很 有 表 现力, 由篱而墙表现了情感的隔膜越来越大, 句尾的 “矣 ”字 , 像 一 声 叹 息 , 表 现 了 作 者 的 无 奈 与 悲 凉 。作 者 对家道没落衰败的现实, 既怨恨, 又无奈, 只能在客观 的描写中抒发深长的感叹。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此诗语言 上 生 动 活 泼 , 明 白 晓 畅 , 具 有 民 歌 色 彩 ( 步 骤 1) 。此 诗 四句因果联属, 承前启后, 环环相扣, 层层倒叙, 叙述闺 中女子打起黄莺儿的原因: 黄莺儿惊破了闺中女子的 辽 西 之 梦 ( 步 骤 2) 。抒 写 了 女 主 人 因 思 念 远 征 辽 西 的 丈夫而产生的无穷幽怨( 步骤 3) 。 三 、炼 字 类 题 这类题在历年高考中是比较多的类型。我们在回 答这类题时可以按以下方式和步骤进行: ( 1) 解释该字 ( 如果很明了, 也可以不解释) ; ( 2) 展开想象, 写出意境 ( 即描述景象什么和怎样) ; ( 3) 指出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如, 让学生分析李白的《长相思》中的诗句“孤灯不明 思 欲 绝 ”中 的 “孤 ”的 艺 术 效 果 , 我 们 可 以 这 样 回 答 : “孤”表明只一盏灯( 步骤 1) 。在 深 秋 的 夜 晚 , 诗 人 在 孤 灯 陪 伴 下 苦 苦 而 又 无 奈 地 思 念 着 “思 欲 绝 ”的 人 儿 , 可 怜 自 己 也 如 同 这 孤 灯 一 样 孤 苦 伶 仃 ( 步 骤 2) 。表 达 了 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 步骤 3) 。 四 、一 词 领 全 诗 类 题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 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 了 全 诗 的 线 索 、全 诗 的 感 情 基 调 、全 诗 的 思 想 感 情 , 由 小见大, 可以考查学生把握全诗的程度。因而这类题高 考 考 察 的 也 较 多 。怎 么 做 这 类 题 呢 ? 其 步 骤 如 下 : 1.此 词对突出全诗的主旨的作用(一定要答出); 2.还 可 从 此 词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或此词对表现全诗意境的 作 用 等 方 面 考 虑 ( 可 视 具 体 诗 歌 而 定 ) 。例 如 下 面 这 道 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
典型细节的运用, 收到了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艺 术效果, 表现了作者对生活感受的真切和表现生活时 精心提炼的功夫。
[作者通联: 江苏赣榆高级中学]
课文学习的多向延伸
张慧蘋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的语文教材, 采用上 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 S 版《语文》, 教材中的课文,
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范文, 有些更是经 过千百年岁月积淀下来的经典名篇。所以, 我们语文教 师都非常重视课文的教学, 认真地教学, 让学生明白这 些 课 文 写 什 么 , 怎 样 写 的 。这 些 都 是 很 重 要 的 , 可 以 帮 助学生领略有些范文的品格和精髓。
教学大参考·教 海 拾 贝
能力成为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我们通常可以采用以 下步骤和方法:
分析语言特色类题 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 因为不同的作 者语言风格不一样, 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 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 言 风 格 , 有 的 晓 畅 明 快 , 有 的 民 歌 风 味 十 足 等 等 。回 答 这类题可以让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 1.用一些熟语准确 指明此诗的语言特色; 2.用 诗 中 有 关 词 语 、句 子 具 体 分 析这种特色; 3.指出通过这种语言特色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 例如:
键 。诗 中 “折 柳 ”的 寓 意 是 什 么 ? 你 是 否 同 意 “关 键 ”之 说?为什么?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 首名曲, 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 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 , 而这种思 乡 之 情 是 听 到 “折 柳 ”曲 的 笛 声 引 起 的 , 可 见 “折 柳 ”是 本诗的关键。
首先来看第一处。妻子回娘家探亲 , 回来转述她的 小 妹 妹 们 的 话 : “闻 姊 家 有 阁 子 , 且 何 谓 阁 子 也 ”, 此 处 的细节描写, 包含丰富的意蕴, 关切作者的身世之悲, 是夫妻关系的形象反映, 也是“枇杷树”动人的基础。这 句话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层, 阁子是有钱人家的建筑, 是读书人之所在, 而此时作者的家庭败落, 项脊轩狭 窄, 潮湿, 阴暗, 漏雨。小妹妹们不知, 慕名发问, 表现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