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江宁区汤山镇湖山地区野外实习及南京燕子矶公园野外实习
江宁区汤山镇湖山地区野外实习
.实习目的
1观察地质构造现象,认识背斜构造及单斜现象;
2学会使用罗盘测量岩石产状。
时间:2010.11.20 天气:晴
实习地点:小野田采矿场→沿盘山公路路边观察→小野田办公楼
本次实习主要地点是盘山公路路边,主要观察孔山背斜。
从一背斜的翼向核部方向前进。
沿着山道由下往上依次经过二叠系栖霞组;随后进入石炭系:上石炭统船山组,中石炭统黄龙组,下石炭统老虎洞组,和州组,高骊山组和金陵组。
背斜核部为上泥盘统五通组的石英砂岩。
实习工具为地质包,包括地质罗盘、放大镜、地质锤。
观测前老师简单的向我们介绍了各种工具的用途与使用方法,初步掌握后,我们开始观察与测量工作。
1.整个过程中较有代表性的地层特征:
二叠系(P )
栖霞组(P 1q )
厚度约130m ,与船山组为假整合接触。
其中岩石中含有较多的硫化氢(
2H S
),为臭
灰岩,当用地质锤敲打时会闻到臭鸡蛋气味。
岩石灰黑色,中厚层,缝合线构造发育,风化面上形成沿层面方向延展的眼球,扁豆状小溶沟。
下部为硅质层段,岩石灰黑色。
在此处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346度,倾角46度。
石炭系(C )
上石炭统(C3)船山组(C3c )
与黄龙组为假整合接触,厚度约40m 。
岩石为致密无基灰岩,浅灰色与深灰色灰岩,块状,具有缝合线构造。
中部及上部有核形石。
中统(C2)黄龙组(C2h )
厚度约55m ,与老虎洞组为假整合接触。
黄龙组岩层灰以白色略显肉红色微晶生物屑灰岩为主,岩石多为块状,很难分辨层理,
图1 背斜的一段
只能由缝合线判断产状。
下统(C1)老虎洞组(C1l)
厚度约6m,与和州组假整合接触。
为灰色、浅灰色结晶白云岩,致密,较坚硬,风化面有刀砍状溶沟。
含有灰黑色、灰白色、肉红色、燧石结核,呈透镜体或团块状,透镜状燧石结核的伸长方向与层面平行,可判断层面。
下统(C1)和州组(C1h)
厚度约5m,与高骊山组假整合接触。
主要为灰黄色泥质及白云质微晶灰岩,在和州组中部有一段约5米的白云岩。
下统(C1)高骊山组(C1g)
厚度约36m,假整合于金陵组之上顶面有受侵蚀痕迹,侵蚀面起伏不平。
主要为灰白色、深灰色页岩,片状和薄层状层理。
风化较强,岩石较松散,用手可剥落。
下统(C1)金陵组(C1j)
厚约6m,与之前更老的五通组假整合接触。
岩石灰黑色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厚层状。
主要为石灰岩,层理明显。
在岩石表面中能明显找到笛管珊瑚,灰色,短细条,类似岩石表面擦痕。
泥盆系(D)
上统(D3)五通组(D3w)
此地层位于核部。
整个五通组厚约150米,在核部仅能观察到石英砂岩,中节理,裂隙发育,使得岩石破碎,极易风化,岩石由新鲜颜色灰白色变为灰白色夹红褐色。
但由于路边尘土飞扬严重,岩石表层覆盖一层黄色的尘土。
背斜地层简图附于最末页。
2.褶皱的特点
在核部,观察到两翼倾角不同,为倾斜背斜;观察枢纽特点,枢纽倾斜,两翼走向不平行,为倾伏背斜。
3.罗盘的使用
在本次实习中,接触到了罗盘。
1) 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向
测倾向时,用罗盘的北端指着层面的倾斜方向,使罗盘的短边(即S 边)与层面贴紧,放平,并转动罗盘,使气泡水平,北针所指的读数即为所求的倾向。
倾向仅有一个指向,只能用一个数值表示,例如岩层的倾向为150°。
特别的,实习中老师指出,当岩层上层破坏比较严重或由于其他原因不方便测量时,可以通过下层测倾向。
方法同上,不同的是读南针读数。
2) 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角
测倾角时,将罗盘竖起,以其长边贴紧层面,并与走向线相垂直,用中指拨动罗盘,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倾角的变化界于0-90°之间。
在实习中,测得核部左翼倾向167度,倾角11度;右翼倾向351度,倾角78度。
实习地点:棒棰山西小铁路边人工剖面
观察单斜构造及岩层特征,观察三叠系中下统青龙群下部地层、岩性等。
地层与大隆组整合接触,厚度约500米,在人工剖面处出露。
大致分为3部分。
下部:黄绿色页岩,泥岩,夹薄层微晶灰岩;
中部:灰色中薄层泥质微晶灰岩,黄褐色泥岩互层,层理清楚;
上部:灰色中厚层薄层微晶灰岩夹黄褐色泥质微晶灰岩、钙质页岩及薄层瘤状微晶灰岩,
图三 罗盘使用示意图
微晶粒屑灰岩。
测得岩层倾向为315度,倾角为40度。
南京燕子矶公园野外实习
实习目的:
1.观察燕子矶长江地貌现象,认识河流地貌特点;
2.观察认识燕子矶白垩系岩层特征;
3.观察震旦系灯影组白云质灰岩中溶洞现象;
4.沿江断层崖的观察。
时间:2010.11.21
天气:晴
地点:燕子矶地质公园
1.从燕子矶公园门口登山到燕子矶头
观察白垩系,为浦口组地层。
岩石成紫红色,厚块状砾岩为主,夹紫红色砂岩,粉砂岩。
砾岩中砾石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石英,玛瑙,少量为周围地层中岩块,如灯影组中的白云质灰岩角砾。
2.燕子矶头上观察长江边地貌
在燕子矶头遥望东,南,可见长江三级阶地以及河漫滩地貌。
向北望,可见八卦洲。
在长江对岸亦可见长江三级阶地,但由于当天江上雾气比较重,故河对岸的阶地以及其上的建筑物看不清楚。
河漫滩高出江面几米,分布于江边地区。
Ⅰ级阶地,高出江面10~20米左右,分布于燕子矶东,为堆积阶地。
在江对岸浦口地区二级阶地建有工厂,但当天看不清楚。
Ⅱ级阶地,一般高于江面20~25米,呈小山,孤丘及长岗状。
Ⅲ级阶地,一般高于江面43~50米。
3.燕子矶头到沿江大道
从燕子矶头向西南遥望,可以看到一系列陡崖。
这是长江断裂造成的断层崖。
沿江断层崖是沿江大断层作用而成的陡崖。
此断层崖延伸较长。
由于横向冲沟的切割,使断崖变成一系列断层三角面。
4.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
主要观察震旦系灯影组白云质灰岩中溶洞。
观察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溶洞、暗河、钟乳石、落水洞等现象。
震旦系灯影组白云质灰岩中发育有三个溶洞,分三层,依次为: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
是地下水溶蚀的结果。
头台洞,大致高出现代长江水面数米,是近期地下水活动溶蚀的结果。
对应的是长江河漫滩。
二台洞,大致高出现代长江水面10~15米,对应的是Ⅰ级阶地。
三台洞,大致高出现代长江水面30~35米,对应的是Ⅱ级阶地,在三台洞可以观察到江心洲及河对岸二级阶地。
这三层溶洞中,头台洞是近期地下水活动溶蚀的结果,而二台三台洞则是较早地下水活动溶蚀的结果。
溶洞的形成与阶地的形成过程相同,是由于地壳上升,地下水面不断下切的结果。
现在由于头台二台三台洞高出地下水,故溶洞发育已停止。
5.在头台洞的陡壁上,有几处雕刻有景观图像。
如图四。
这些地方涉及到边坡稳定问题。
虽然随着地壳的上升,陡壁抬升出水,裂隙溶洞已停止发育,但岩石仍有崩裂滚下的危险。
图四图五
在实习过程中,老师讲解了相关部门采取的措施,
但我还是感到只在局部水泥灌浆还是不够安全,况且行人离岩壁很近,我自己感觉规定的安全距离偏小。
在三台洞,老师讲解了和我们水工专业相关的有关建坝问题。
在燕子矶地区不适合建坝。
原因有:1、溶洞地区洞太多太大,用高压水泥灌浆来填堵效果差,而且随着洞孔径的增大,灌浆难以实现。
如右图,三台洞,洞径过大,如图五
2、灰岩中裂隙过多,若建坝会渗水,影响坝肩稳定;
3、此处江面过于宽阔。
在我们之前去过的新安江和富春江水电站都建在峡谷区,两边高,而且江面窄,适合建坝。
实习感想
为期两个半天的地质实习,我们观察了湖山地区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以及地下溶洞群和长江周边地貌。
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所学工程地质的了解,将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了客观存在的地质构造现象。
谈到具体的实习内容,不得不说这次实习对我们巩固专业知识的和学以致用有很大帮助,从岩性、地层、构造的辨认、罗盘的使用到对地质现象的解释都让我们亲身体验了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本次实习对我们水工这样注重实践的学科来说,更是加强了我们的对地质现象的理解,对各种地质形态有更加真实的理解,对以后学习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同时,在实习中,我也发现了自己还存在许多问题。
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比如,在湖山背斜核部,老师提问该背斜属于什么背斜,我想了很长时间才想到是倾斜背斜;而观察枢纽特点来分类,答案是倾伏背斜,我却答不出。
这说明我的基础知识很成问题。
地质学的最主要工作在野外,而书本上的知识总是最基本的,野外的现象往往很复杂,必须有牢固的基础知识。
可能由于这是第一次实习,经验还不够足,因此观察的还不够细致;而且还不够变通,比如用罗盘测量岩层倾向,测上层面会测,而通过测下层面时就反应不过来。
总之,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许多东西,也反思了自己的学习,收获了一些地质野外工作的经验。
孔山背斜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