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杂志・2009年第3期刑事诉讼法研究专题作者简介:古津贤(1963-),男,汉族,天津市人,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① 陈永生:《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必须突破的理论误区》,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26卷第4期。
谈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以人权保障为视角On The Once -More Revisi on Of China Cri m inal Pr ocedure La w古津贤(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 300070)内容提要:人权保障是现代法治的价值体现和要求。
本文针对我国刑事诉讼中可能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问题,明确提出以人权保障为主导思想修改《刑事诉讼法》;在充分肯定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人权保障方面的有关规定后,深刻剖析现行《刑事诉讼法》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人权保障 刑事诉讼法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 一、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价值内涵我国在2004年修改宪法时,明确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涉及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而与刑事诉讼的关系尤为密切。
这是因为侦查、起诉和审判活动直接影响被追诉者的财产、人身甚至生命的剥夺与否。
现代刑事诉讼是人类基于对封建社会野蛮、非理性的纠问式诉讼进行反思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刑事诉讼制度。
现代刑事诉讼的许多制度,如无罪推定制度、沉默权、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都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优秀成果。
①刑事诉讼中的绝大多数制度都既有利于保障人权,也有利于控制犯罪。
在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只是保障诉讼参与人,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正当权利,并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切权利,同时惩罚犯罪也是对真正的犯罪分子进行惩罚,而非对一切有罪或无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进行惩罚。
因此,惩罚犯罪与人权保障有着基本相同的要求。
国际立法趋势要求司法机关在追究和惩治犯罪的过程中对公民权益的任何剥夺均应具备正当的法律根据和法律程序,建立有效的司法侵权的防范措施,切实防止司法权力的不当运用侵犯被追诉人的人权。
同时应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广泛的权利,使其具有与国家司法机关相抗衡的能力和机会,能够对司法机关错误的追诉行为有较多的机会和手段进行必要的防范。
②二、我国《刑事诉讼法》人权保障的现状与缺陷(一)我国《刑事诉讼法》人权保障现状1.初步确定了无罪推定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表明无罪推定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确立,这是我国刑事诉讼在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巨大突破。
这意味着任何一个被追诉者在法院做出生效裁判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作为罪犯来看待,并在诉讼程序上拥有诉讼主体的资格,享有与追诉方相对抗的多项权利,这项规定显然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和精神。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得到加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3条规定:“公诉案件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
”第34条规定:“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的律师为其辩护。
”第36条第1款还规定:“辩护律师自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鉴定材料。
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
”第96条第1款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聘请的律师还可以为其申请刑事诉讼法研究专题法学杂志・2009年第3期取保候审”。
此项规定,将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时间提前到了侦查阶段。
以上诸项规定加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切实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3.确立人民法院行使定罪权,取消免于起诉制度现代法治国家,都规定只有经过法院以法定程序审判,才能对公民确定有罪。
《宪法》规定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公民有罪应当经过法院审判加以确定。
《刑事诉讼法》规定:“未经人民法院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同时取消了免于起诉制度。
考虑到起诉便宜主义有利于体现刑事宽大政策,有利于轻微犯罪者的改造,将免于起诉条件纳入不起诉范围内,被不起诉的人在法律上作为无罪对待,这显然更符合法制原则并加强了人权保障。
4.规定了被告人享有接受迅速、公正、公开审判的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68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一审和二审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一个月内宣判,至迟不超过一个半月。
”第15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一审案件,除未成年犯罪的案件以及有关国家秘密或个人隐私的案件以外,一律公开审理”。
此外,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还增设了简易程序,使轻微刑事案件可以得到迅速处理,这些规定保障了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的诉讼权利。
③(二)我国《刑事诉讼法》人权保障的缺陷1.犯罪嫌疑人获得律师帮助不足(1)律师会见受到限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6条和第96条第2款虽然规定了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但同时也规定了“侦查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和需要可以派员在场”。
司法实践中,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受到诸多的限制。
首先,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必须得到侦查机关的批准,在侦查机关还没有对犯罪嫌疑人讯问之前,侦查机关不会批准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
即便律师被批准可以会见犯罪嫌疑人,但是会见的次数、会见的时间通常都被限制,律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回答犯罪嫌疑人的咨询。
另外,由于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时侦查机关派员在场,因此,律师了解及解答犯罪嫌疑人问题的内容会受限制。
④(2)律师拥有有限的阅卷权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6条第2款规定,律师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但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50条规定,公诉机关不是必须提交全部证据材料,未提交的证据材料可以在法庭审理中出示并作为案件审理与判决的依据。
这一规定导致律师在开庭审理之前不能查阅案件的全部证据材料。
2.律师辩护权不足以与公诉权抗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7条规定,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如果公诉人认为证据或事实需要其进一步收集和查证,可以申请补充侦查、重新侦查或调取新证据,并为此请求延期审理,法庭应允许。
但是,根据该《解释》第156条的规定,如果律师认为需要调取新的证据,或者以辩护不够充分为理由提出延期审理的请求,法庭经审查后认为必要时才予以允许。
法律对控辩双方的权利的规定显然不对等,使律师辩护权的不能充分行使,律师的辩护权不足以对抗公诉权,造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完全保障。
3.犯罪嫌疑人有强迫自证其罪的义务所谓强迫自证其罪,主要是指使用各种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给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身体上的虐待或心理上的压力而迫使其承认有罪。
实践中,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虽然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但没有确立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则也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
相反,《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他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向他提出问题。
犯罪嫌疑人对侦查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但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
不仅如此,尽管法律并没有规定对于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的提问要如实回答,但在司法实践中毋庸置疑的是,在起诉、审判阶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检察和审判人员的讯问也应当如实回答。
⑤4.刑事强制措施缺乏监督我国《刑事诉讼法》有关强制措施的部分规定存在着不合理因素,除了侦查羁押法定期限过长之外,羁押措施缺乏必要的司法监督。
拘留由公安机关自行决定、自行执行,或由同为追诉机关的检察机关决定,公安机关执行。
逮捕也主要是由检察机关批准,公安机关执行,极少数由人民法院决定逮捕,公安机关执行。
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都是代表国家追诉犯罪的司法机关,在诉讼活动中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破案率的功利思想,很容易利用羁押措施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
⑥三、修改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思考(一)强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1.逐步赋予辩护律师在场权辩护律师在场权是指在侦查阶段,自犯罪嫌疑人第一次接受侦查机关的讯问开始到侦查终结,在侦查机关③④⑤姚建涛:《浅析人权保障与刑事诉讼改革》,载《理论界》2005年第8期。
牟瑞瑾:《从人权保障的视角看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侯晓焱:《美国刑事审前分流制度评介》,载《环球评论》2006年第1期。
法学杂志・2009年第3期刑事诉讼法研究专题每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时,辩护律师均有权在场。
⑦由于侦查活动具有高度的秘密性,在侦查活动中发生的许多侵权行为很难为公众所知,检察机关也无法对侦查机关的侦讯活动及时进行监督,而且,检察机关对其自侦案件也缺乏监督。
因此,赋予律师在场权,就可以将侦查机关的讯问置于外界的监督之下,使犯罪嫌疑人免遭不法侵害的危险,有效地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由于侦查活动的特殊性,可以先从未成年犯罪案件及特别需要律师帮助的某些特定案件做起,逐渐扩大到所有案件。
2.扩大辩护律师阅卷权的范围《刑事诉讼法》应当扩大律师能够阅卷、摘抄、复制的证据材料的范围与内容,各地的检察机关不得以规范律师查阅案件材料为名设置不合理的规定。
此外,还可以将律师查阅案件材料的时间提前到侦查阶段,即律师在侦查阶段就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诉讼文书、技术鉴定资料以及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辩解笔录,除非是律师查阅某些材料的后果可能会妨碍侦查,否则,侦查机关不得拒绝律师查阅。
审查起诉阶段辩护律师可查阅、摘抄、复制本案全部案卷材料。
3.保障会见、通讯权的有效实现除涉及法定国家秘密情形的案件,辩护律师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会见、通讯不受任何限制,取消由侦查机关安排的规定,并有权在不被监听、不被检查和完全保密的情况下,在执法人员能看到但听不到的环境中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且会见的时间和次数在羁押机关的工作时间内不受限制。
⑧(二)加强和完善强制措施的监督和审查建议再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应规定:“除紧急情况外,公安机关拘留犯罪嫌疑人时,一律报检察院批准。
检察院在提请拘留材料后,安排专门人员就是否批准拘留,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决定。
检察机关不批准拘留,公安机关不服,可以向上级检察机关申请复议;检察机关批准拘留,被拘留人不服的,可以向做出决定的检察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结果仍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检察机关申请复议。
”关于逮捕,应由检察院在审查证据、询问证人、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律师意见后做出。
犯罪嫌疑人对检察机关的逮捕决定不服的,可在逮捕后任何时间通过律师或亲属向法院提出申诉,法院应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