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细菌抗生素及细菌耐药性的论述

抗细菌抗生素及细菌耐药性的论述

抗细菌抗生素及细菌耐药性的论述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各种不同的生理活性,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微生物、抗肿瘤作用和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其中抗细菌抗生素[1]是抗生素中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类。

细菌在对抗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遭受伤害,形成了许多防卫机制,由此而产生的耐药菌得以生存和繁殖,大多数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或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抗性具有多种耐药机制。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药物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医学与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本文就抗生素的发现,不同种类的抗生素以及其细菌耐药性,研究前景这四方面进行论述。

1抗生素的发现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抑制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了这种称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所以人们把由某些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能抑制其它细胞增殖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为抗生素。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中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

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

其中抗细菌抗生素是抗生素中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类。

2不同种类的抗细菌抗生素2.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1.1 定义及发展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是一类分子中含有一个环己醇型的配基、以糖苷键与氨基酸结合(有的与中性糖结合)的化合物,因此也常被称为氨基环醇类抗生素。

微生物产生的天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近200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完全、与β-内酰胺等抗生素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对许多致病菌有抗生素后效应( PAE) 等特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历史起源于1944年链霉素的发现,链霉素的发现极大的刺激了世界范围内的无数学者开始系统地、有计划地筛选新抗生素。

其后又成功地上市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化合物(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因此根据这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卡那霉素等被列为第一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这一代抗生素的品种最多,应用范围涉及农牧业,其结构特征是分子中含有完全羟基化的氨基糖与氨基环醇相结合。

以庆大霉素为代表的第二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品种比第一代的少,但是抗菌谱更广,结构中含有脱氧氨基糖,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抑杀能力。

2.1.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作用靶点是细菌30S核糖体,但直到近年来,随着核糖体的结构及核糖体RNA-AGs复合物结构的阐明,才得以在分子水平上真正了解这类抗生素是如何作用于核糖体的。

由于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70S,分为30S和50S这两个亚基,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多由RNA分子构成,其沉降系数为80S,由40S和60S亚基组成,细菌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存在差异,使得这类抗生素能有选择性地作用于细菌,而对真核细胞的影响极小。

这类抗生素只要结合在30S核糖体的A位点上,例如在链霉素结合于30S核糖体的晶体结构中(无mRNA和tRNA分子),链霉素可通过氢键和盐桥与16SRNA结合,此外,链霉素还可直接作用于蛋白质S12,S12的K45残基可与链酶胍形成两个氢键。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分子中的氨基和羟基对于保持抗菌性十分重要。

2.2 糖肽类抗生素2.2.1 定义及结构特征糖肽类抗生素[3]即D-丙氨酰-D-丙氨酸结合性并具有七肽结构的一类抗生素,对主要病原菌如:凝固酶阳性或阴性葡萄球菌、各组链球菌、肠球菌(包括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等几乎所有的革兰氏阳性菌都具有活性。

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万古霉素以来,已经有数十个糖肽类抗生素从拟无枝酸菌和链霉菌中分离得到。

糖肽类抗生素的共同结构特征是具有一个高度修饰的线性七肽,其中的5个氨基酸是共同的,另外两个氨基酸有别,并根据这2个氨基酸的不同将糖肽类抗生素分成4种类型:(1)万古霉素型;(2)利托菌素型;(3)阿伏帕星型;(4)synmonicin型。

但糖肽类抗生素的空间结构基本相似,各类糖肽类抗生素的差异在于肽链上的取代基的类型和取代位置的不同。

2.2.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糖肽类抗生素对几乎所有的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活性,抗菌作用与β-内酰类抗生素的相同,都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交联,从而使细菌细胞发生溶解。

共分为两种作用机制,第一种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肽聚糖链中的N-酰基-D-Ala4-D-Ala5中的末端D,D-二肽形成氢键。

紧密结合后,Ala5的甲基侧链紧密镶嵌在抗生素分子的空穴中;D-Ala4-D-Ala5的酰胺基被糖肽复合物隔绝,从而阻挡了转肽酶的识别,就抑制了有功能的肽聚糖形成过程中所需要的转糖苷作用和转肽作用的最后一步,从而就导致细菌细胞的溶解。

第二种作用机制是:直接抑制转葡基酶。

抗生素直接与转葡基酶发生交互作用阻断转葡基反应来阻断肽聚糖的合成。

2.3MLS类抗生素2.3.1结构特征MLS[4](大环内酯类-林可类-链阳性菌素类)是一大类抗生素的统称,包括十四、十五和十六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和链阳性菌素类抗生素。

顾名思义,其化学结构中含有很大的环结构,架构较为复杂,这类抗生素之间的化学结构差异甚大。

2.3.2抗生素作用机制虽然各类MLS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差异性很大,但是其抗菌机制非常相似。

它们的抗菌谱较窄,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尤其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肠球菌)和杆菌以及革兰氏阴性球菌有效。

一般认为MLS和氯霉素等抗生素为第Ⅰ类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作用原理是具有阻断50S中肽酰转移酶活性的功能,使得P位上的肽酰tRNA不能与A位上的氨基酰tRNA结合形成肽键。

但是链阳性菌素对50S核糖体有特殊的作用机制:链阳性菌素A通过阻断肽链延长的开始,且仅能结合在50S中不含氨基酰tRNA的A位和P位;而链阳性菌素B是通过阻断肽链的延长,能够在任何步骤与核糖体结合其抗菌作用。

因此链阳性菌素A和B的混合物就是通过这种双重代谢阻断来达到抗菌作用的。

3耐药性的作用机制3.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的主要机制[5]有三种:(1)细菌产生一种或者多种有关的钝化酶来修饰进入胞内的活性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2)作用靶位核糖体或与核糖体结合的核蛋白的氨基酸发生突变;(3)细胞膜的渗透性下降和细菌对药物的吸收能力下降。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往往是通过细菌产生的酰基转移酶、腺苷转移酶和磷酸转移酶对进入胞内的活性分子进行修饰使之失去生物活性。

如细菌对链酶素的抗性是由于链霉素的作用靶位是16SrRNA的某些碱基发生了突变,或是与核糖体结合的核蛋白S16的某些氨基酸发生了突变所致。

最近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的耐药菌含有多重耐药机制,其中最多的有6种耐药机制(即含有多种钝化酶的修饰作用)。

3.2 糖苷类抗生素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是通过与肽聚糖前体的末端二肽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实现的。

细菌对万古霉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是由于耐药菌能产生一种分子结构不同于敏感菌的肽聚糖前体末端二肽,使万古霉素分子不能与之结合,使细菌能够照样合成其细胞壁。

细菌产生万古霉素耐药性[6]的更为精细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vanA基因存在于被称之为转座子或跳跃基因Tn1546中。

这一转座子含有9个基因:其中二个编码与转座能力有关的蛋白;另外7个通常被称之为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的“VanA 基因簇”。

3.3 MLS类抗生素尽管MLS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与其结构特征基本无关,但细菌对这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包括内在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

内在性耐药即为细菌的天然耐药性,这种耐药性影响了所有的MLS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对应于抗菌机制,细菌对其获得性耐药的机理至少也有三种:药物作用的靶位分子发生了变异;抗生素活性分子被钝化;细菌产生药物主动转运。

3.3.1细菌对红霉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红霉素是一类广谱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细菌只要通过三个途径影响红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而抵制红霉素的抗菌作用:影响红霉素在胞内的积累(大环内酯的外排机制);破坏红霉素的结构从而使其失去抗菌作用;改造或修饰红霉素在核糖体上的结合作用位点。

3.3.2细菌对林可霉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细菌通过钝化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的酶使得抗生素分子中的3位羟基磷酸化或核苷酰化。

编码一些酶的基因linA在细菌中发现被克隆和测序,从而达到耐药的“效果”。

4研究前景由于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存在,开发新药刻不容缓。

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作用机制可以为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7]。

到目前为止,研究开发具有抗产酶耐药菌作用的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8]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应用药物化学方法。

根据构效关系,在已知结构上进行各种化学修饰,而根据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的特性,来设计开发全新的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个受到临床关注和继续发展中的研究领域,新研制出的大多数品种均具备了理想抗生素的基本条件,表现出新的特点和优点,包括抗菌谱扩大、抗菌力增强等特点。

在开发新药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获得人们所需要的微生物新药:建立新的筛选模型;扩大微生物的来源,寻找微生物新药;以微生物来源的生理活性物质为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改造来寻找;应用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原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能产生“非天然的天然”新药;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培养难培养的微生物。

参考文献[1] 姚天爵.抗细菌抗生素筛选方法的研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5,16(1):1-4:41.[2]郑卫.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研究的新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5,26(3):101-110.[3]胡兴戎.糖肽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及肠球菌的糖肽耐药机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1,22(3):116-121.[4]李显志,张丽.细菌抗生素耐药性:耐药机制与控制策略[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34(5):445-455.[5]沈依群,赵敏,范瑾,等.氨基酸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控制耐药性的策略[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2,23(3):118-120.[6]戈梅,罗敏玉,陈代杰.细菌对MLS类和糖肽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3):282-286.[7] 李焕娄,蔡年生.我国抗生素新品种研究的主要进展与问题[J].中国药学杂志,1991,26(8):451-455.[8]查长森,吕建新,王震.应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策略[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0,31(3):133-13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