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
今天我学习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解读了标准中的十个核心概念,我不禁思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呢?这里我就如何在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与大家交流一下,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符号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因为符号可以简洁、准确的表达一些东西,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在数学中符号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说数学是一种语言的话,则数学符号就是这种语言的“词”。
既然是语言,就会有相应的语法,数学的语法就是各种符号演算的法则和规定等。
只有学习、熟悉、掌握数学这种语言的语法,才能利用数学这种语言进行表达、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就意味着语法的掌握,而语法的掌握就意味着符号意识的培养。
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数学符号的理解及运算。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用符号来表示,表示什么,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还有一个就是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可以获得一个结论,且获得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是中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对于数学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数学号意识的培养。
多年的教学让我感觉:虽然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就开始接触并学习了各类数学符号,但能够正确无误地理解符号含义、书写符号、用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数学思想的学生却不是很多。
今年我任教初一数学,从小学到中学,数学的学习是从算术到代数的过度,此时,符号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所以,帮助学生从算术到代数过渡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一、加强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感知和理解
符号意识是指主动地、有意识地感受和运用数学符号的态度和意识。
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展示数学符号的产生过程,让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来描述现实世界,使他们体验到数学符号与客观事物间的联系,从而加深他们对数学符号的理解与记忆,建立起初步的符号意识。
数学符号的产生大致有五类:一、象形符,如:三角形符号“△”、平行符号“∥”等。
二、会意符,如:大于符号“>”表示左大右小、用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表示等于等。
三、缩写符,如:用“m”即meter(米)的首字母表示米、“s”是similar(相似)的首字母,把“s”横过来写“∽”表示相似等。
四、规定符,如:表示圆周率等。
五、合成符,如:“≥”、“≌”等。
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却步,然而只要细加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符号的理解是指学生理解符号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学生只有对每一个数学符号有了直观认知,才会感到数学符号的实在意义,不
仅不再枯燥,而且运用自如。
记得小侄女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天突然回家哭闹:再也不上学了,数学老师讲的东西太难了。
我好奇地问:“什么这么难?”嫂子告诉我说:“老师要求用‘>’和‘<’填空,她不能区分。
”我不禁笑了:“这有什么难的?‘>’的大嘴巴朝前,表示前面的数大;‘<’的大嘴巴朝后,表示后面的数大,前面的数小呀。
反正呀,大嘴朝哪儿,哪边的数就大。
”侄女一听乐了:“太好了!我会了。
”乐呵呵地做作业去了。
所以说,只有理解了符号,才能运用好符号。
数学符号是一种数学表象,它不表示哪一个特殊的或个别的数学对象,而是理想化的带有普遍性的数学形象.从而表明要正确表述、书写数学符号都必须在理解符号含义、实质的基础上进行. 因而,要培养好符号意识,使学生真正具有符号感,就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符号涵义和实质的理解.
二、加强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表述和书写
数学符号大多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
通行的数学符号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公认,成了世界通用的符号,一般是不能随意变动的,对于没有的符号也不能随便臆造。
对这些数学符号都要严格按要求、按标准书写,书写和运用正确的数学符号是叫人容易看懂,而不是叫人去猜谜语。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是进行运算的依据,而在数学中这些往往是以数学符号出现的,对于这些应要求学生记熟、记牢,在运用时正确书写。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对问题中出现的符号不能正确地加以表述,从而对问题束手无策或解题不清。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观念,培养学生对数学符号语言的表述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有些同学由于没有真正理解数学符号的意义,再加上书写时粗心大意,往往在作业和考试中出现数学符号书写错误的情况。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对数学符号的书写按规范作严格要求,做到规范书写,不能臆造符号;掌握读写一致,做到每学一种符号就会读会写;知道在不同的情景下使用相应的符号;对形同而义不同的符号应加强归纳和区别;对形式不同但表示意义相同的符号,要注意各种形式的具体用法。
三、加强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应用和交流
数学符号是数学特有的语言,数学符号的使用在数学的学习和交流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使用数学符号,这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数学符号的教学,而是一带而过,认为是简单的知识内容,结果使一部分学生对符号的概念似懂非懂,乃至造成实际运用的错误。
特别是初一学生刚刚接触代数和几何,对代数数符号和几何图形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差,这种错误显得尤为明显。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和学生讲清楚符号的来源、意义、使用方法等,并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反复的应用,从而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
总之,对于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坚巨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从点滴做起,从具体工作做起:结合实际情况,收集相关素材,重视符号产生背景的介绍,给学生以亲身体验,从而加深对数学符号的理解;对学生在符号的表述、符号的书写上作严格要求,做到规范正确;当然,更应重视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应用和交流。
我们只有让学生具备了较强的数学符号意识和符号应用能力,才能让学生轻松地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