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情况的调查报告前言为了增强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我们利用这个寒假,对当今社会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是否强烈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由于寒假期间人员比较分散,大学这个大学生聚集的地方也没有了密集的调查对象,所以我们利用同学聚会这个机会,对近200名大学生围绕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新生力量是否有强烈的爱国心,民族感进行了深入调查。
正文一、调查的主要方面1、你作为大学生,是否对未来感到胸有成竹,为什么?2、面对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趋势,你首先想到的应对办法是什么?3、你怎样看待一些盛大的活动,如奥运会?4、你对政府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5、在你看来,我们国家民主吗?6、提到我国,你会想到什么?7、提到资本主义国家,你会想到什么?8、对中国外交问题你怎么看?9、对于眼下流行的“哈日”、“哈韩”一族,有人认为国家政府应该做出一定的干涉,你的态度是什么?10、端午节在世界文化遗产中让韩国捷足先登了,你对此的感受是什么?二、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总体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祖国有很强的热爱之情,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但是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不满社会上的种种制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尚且未步入社会的我们越来越失望?经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总结,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原因:1、对大学生来讲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就业难,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却如蚂蚁一般。
大学生的形象,在很多人的心中,已经大幅贬值。
我们不知道自己未来应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是一个啃老族遍地开花的时代,老话讲,是金子早晚会发光,其实现今,缺少的并不是金子,而是它们被发现的机会。
2、社会道德沦丧,各种丑恶现象泛滥。
物欲的横流,逼迫人们一切向钱看。
社会越发的浮躁浅薄,人情也越发的冷漠,就连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都开始不相信身边的任何事物,试问,又如何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国家,相信自己的民族呢?3、政府在创造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普通老百姓则是洞若观火。
人们对电视上的形形色色的俗不可耐的娱乐和选秀节目越来越反感。
社会上的真实情况,官方媒体报导太少。
可我们大学生,却一直在期望真实的信息,有时以讹传讹就很容易不辨真相造成谣言,说到底,仍然是大学生对政府处事方式的一种抗议。
4、政府的公信力不断下降,各种数据被根据需要肆意夸大或缩小。
老百姓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收入被增长”,“被买房”,“被就业”,“被低保”等被动事件层出不穷。
5、对外一味忍让,委曲求全,中国总是“以和为贵”,力求“和谐”。
在某些涉及重大国家利益方面,诸如人民币问题,伊朗核问题,贸易保护主义问题,往往是说话声音大,而实际动作却十分羸弱。
最后的结果就是,别国步步紧逼,最后中国不得不与其“达成一致意见”。
确实,一些别有所图的国家利用电影等媒体对中国的青少年进行文化渗透,有意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产生抵触情绪,这无疑起到了一部分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仍然要从自身找原因,不能再将一切后果归罪于别人,只有认清症结所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国家认同感是一种社会心态,我们要的是幸福生活,严格说来,这里的“国家”其实是政权,国家认同,其实就是政权认同。
1、加快经济发展,构筑国家、民族认同的物质根基。
必须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综合国力,保证经济长期高速发展。
经济决定政治,经济问题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大学生国家、民族认同建设。
2、加强大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学习。
只有在不失去自我的前提下学习外来文化,才不会在众多的形形色色的文化中迷失自我。
随着各国间的交流不断加深,在我国出现了“韩剧热”“哈日族”等现象。
以及日本动画片的涌入对于国内动画市场敲响的警钟。
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这种现象是一种文化的侵略,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在消退。
所以,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1)传统节日国家认同教育,必须依托特定的文化资源进行,如果离开了特定的文化资源,将成为无源之水。
在各种文化资源当中,传统节日、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等象征性符号起着重要作用。
从符号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国家认同感的建构就是一个创造符号、解释符号、革新符号、运用符号和使符号“物化”的过程。
国家凭借其掌握的有关分类、知识和控制的权力、机构、设施和手段,并把它用于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创造。
在各种象征性符号的运用里,节日在学生国家认同感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国家把节日作为培养公民效忠国家、献身民族的载体。
节日可分为政治性节日和传统节日。
政治性节日,如国庆节等可以强化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社会制度的认同,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民族文化以血缘与地缘为依托,将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与性格凝聚在一起,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天然纽带。
(2)文化遗产应当作为唤醒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方式。
中国世界遗产所包含的魅力应当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以提升自己的世界地位。
这不仅可以使本国公民对于感觉国家民族的认识,也可以提升国外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提升综合国力,在世界之林散发应有的魅力。
我认为世界遗产是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的增强的重要媒介。
3、重视教育。
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要着力培育国家认同感,构筑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形成固若磐石的“思想防线”。
政府在课程编制方面提高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在课上加入更多国情教育的元素把大学生们组织起来,形成各种各样的组织去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1)实践教育依托时代背景,开展民族教育实践活动。
对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还必须紧紧结合时代背景进行。
高校可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充分结合时事资讯,或通过形势与政策等专门课程(或讲座),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取向,号召大学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既要保持民族自尊心,不卑不亢,乐观自信,并团结一致,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应对来自世界其他民族的挑战;又要摒除极端民族主义,以和平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融合,促进全人类的和谐。
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广泛开展或积极参与各类民族特色的活动,如祭典祖先、旅游寻根、识读家谱、节日庆贺等,让他们在传统文化和生活实际中,亲身体验并强化民族认同感。
(2)典型事件教育借助典型社会事件,把握最佳民族认同感教育时机。
通过调查发现,凡是有全国性、全民族性大事件发生时,大学生们都能明显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感。
因此,高校在此类事件发生时,可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进行教育与引导。
可以通过组织观看电视直播(或有关录影资料)、组织主题讨论等形式,一方面强化大学生国家、民族观念,提高其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还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摒弃民族极端主义等不良影响。
4、运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
包括各种礼仪庆典活动、各种相关的活动,解决情感体验的问题。
知识只是认同感培养的基础,真正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必须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主人翁意识。
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因而想象在国家认同感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共同的活动和传媒的传播都能强化这种国家在各个成员心中的印象。
例如一次奥运会或一次世界杯球赛,就能起到强化国家认同感的作用,这种体育活动把所有国家的成员都凝聚起来,虽然大家在国家的疆域里素不相识,但是在观看比赛中都强烈地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一员。
同样,日常的升降国旗和奏国歌仪式,课外的参观历史军事博物馆、游览祖国名胜古迹、勿忘国耻的历史回顾等活动,这些活动让不同民族学生在前述知识基础上、在过去的集体记忆的基础上建构起一个祖国的意识。
同时大学应搭建平台,促进不同民族的学生加强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接触。
四、借鉴其它国家提高国家认同感的举措1、美国。
美国是比较典型的实例。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并且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不断涌入,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强化国民的国家认同感。
美国各级各类学校都把历史作为必修课,提醒学生珍视国家短暂的历史,培养深厚的爱国之情。
在美国国旗几乎无处不在,人们认为:到处有国旗、才能到处有国家,时时见国旗、才能时时想国家。
许多商品包括小食品的包装上都印有美国国旗的标志,就连儿童电子游戏机里都有组合星条旗的软件。
每逢节日、庆典或集会,家家户户、四面八方,甚至每辆汽车上都悬挂着美国国旗。
许多中小学校每天都举行升国旗、奏国歌的仪式,学生手放胸前庄严宣誓:“我效忠于国旗和美利坚合众国。
”美国历任总统的就职演说各不相同,惟一相同的就是呼唤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国家认同感的培育汇集了强大的爱国力量,使美国人树立了这样的理念:“我作为美国人是幸福的,是值得自豪骄傲的。
”每个美国人对自己的国家都有很强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在国难当头时总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来维护国家利益。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和全体国民迅速团结和凝聚起来应对危机就是明证。
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和极强的凝聚力,是维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
在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会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所以文化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粘合剂”,是培育所有国民国家意识的深层次基础。
培育国民的国家认同感,除了要靠法律的强制规范、道德的自我约束外,还要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进而塑造着人们的思维,培植着人们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
2、新加坡。
新加坡的爱国主义文化就很有代表性。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国家。
为了培育国民的国家认同感,新加坡营造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文化,让民众深深沉浸到热爱新加坡这一主题之中。
从 1988年开始,新加坡每年都开展“国家意识周”活动,大张旗鼓地号召国民热爱新加坡、建设新加坡,强化其国家意识。
1998年新加坡推行了“国家意识”教育计划,将国家意识的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让中小学生认识新加坡、认同新加坡,从小就增强国家认同。
就这样,新加坡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观念,使来自不同国家和种族的国民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心理上很快就认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有效凝聚在新加坡这一共同的旗帜之下。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家庭。
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必须强化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使其凝聚在大民族——中华民族之下,团结在大家庭——中国之内,维护好国家这个各族群众共有、共享的家园。
基于此,应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主题,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构建起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这就要求利用多种教育形式,运用各种教育载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文化,营造热烈浓厚且常态保持的爱国主义氛围,提高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