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形式现状一、关于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总体情况:(一)、国家认同感普遍较高。
1.高校大学生总体国家认同感较高,尤其体现在对国家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国家历史发展和当代发展等方面。
绝大多数学生对汉语言文字、中华传统节日、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成就颇高,感情甚笃。
如:对中国历史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的有七成,多数半数的当代大学生对国家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清明节等认同感较高。
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最为深远和感受最为深刻的事件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重新走向崛起。
近年来中华民族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如: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等。
更是让当代大学生激动不已。
2.在地域认同方面,大学生普遍表达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近年来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一些领土争端上,如:中印边界领土划界问题、南海问题以及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
大部分大学生表示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领土主权完整。
对于近年来出现的藏独、疆独分裂势力,认为同为中国人要多引导教育。
(二)、“国家”观念弱化。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他们对国内时事发展也不大关注,“民族”、“国家”等词汇不再是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题词。
但当有不利于中国的国际事件如:美不顾我方反对执意对台军售、法国总统接见达赖和重大灾难如:5.12汶川大地震、西南地区持续大旱等发生时,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最为强烈,远超奥运夺金时。
2.在个人生活方式上,当代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他们倾向于出国深造;他们向往巴黎和纽约;他们喜欢欧美大片;他们更愿意购买进口的汽车和数码产品;他们能理解出国后滞外不归的留学生;他们认为“愤青”的爱国方式太过火,“抵制日货”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他们甚至能宽容自己所喜欢的明星支持“台独”。
在未来道路选择上,他们更愿意做好自己,而不是成为比尔〃盖茨式的富人、雷锋式的好人、政治家或明星。
总之,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已难觅国家和民族的影子。
(三)、对国家认同感内强外弱。
被调查大学生对国家内部认同感颇高。
如有87.3%的人认为其它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各有特色,不分优劣;74%的人表示出了对少数民族同胞风俗习惯的尊重;有82.4%的人表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非常有必要;甚至在对国家公祭(公祭黄帝、大禹等)的态度上,考虑到保护少数民族情感,支持者只有27.9%,明确反对者也达19.6%。
但在当前全球化时代,当要越来越多地面对世界其他民族时,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则略显不足。
有60.8%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水平一般,甚至有34.6%的人比较或非常赞成“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十个中国人就是一条虫”的说法;不支持中华民族是世界最优秀的民族,认为中华民族只是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支(51.0%);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只有45.6 %的人表示愿意出生在中国大陆。
二、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特征分析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很少谈论“国家”话题;他们比较关注自我,个性化特征明显;他们甚至喜好外国品牌、文化,向往外国城市,向往去国外留学。
但这并不能说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就弱化了,因为他们在有不利于国家的事件发生时,在维护祖国领土完整问题上,在尊崇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因此,与其说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不强,毋宁说在和平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呈现出时代特征——和谐。
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思想观念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开放,观念更新。
2、行为选择多样化。
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开放的思想观念主导下,其个人行为选择的多样化更为明显。
3、富有公平正义感。
在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中,亦包涵着公平正义因素。
4、理性认知代替了极端民族主义。
中国当代的大学生,不仅理性和知识不断增长,而且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深认同诚信友爱、和谐相处的理念。
三、当代大学生关于国家认同感的原因在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分析中,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存在一些问题,的学生更关注自我,对集体、民族国家的认同不足。
由于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80、90后一代,他们成长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和平与发展时期,没有真切的体会到无国何家的那种无尚情怀,没有面临过当民族灾难时国破家亡的落迫,没有那种四万万同胞为民族之崛起而奋斗的亢奋。
然而这批大学生不仅仅只是80、90后这么简单,他们更是一个个家族中的唯一期盼——独生子女。
在千百年的中国文化中延续香火的观念早已根深于这一代子女的父母心中。
所有面对这家庭中的唯一,父母无不对他们有求必应,更甚者无求也倍加爱护,这就不免造成这代子女中无忧无患,无忧于家庭,无忧于民族,更无忧于国家,心中只有自己。
不过,万事也并非自身能够决定一切,且看一看他们所正接受着的教育——应试教育。
在这样一个从小就只知道分数决定一切的现实中,他们千忧万虑无非只想求的一个高的分数。
也有所谓的国家认同感的教育,如:《思想道德》、《社会》、《历史》等等。
可又有哪个学校重视,那又何能要这代学生重视,顽固的、僵硬的教育体制束缚了他们,束缚着他们为分数而拼搏,却不曾为加强国家、民族、社会的认同感而拼搏。
再看看他们身边的环境,一个网络、金钱权势弥漫的社会,几乎每个大学生都在为小说痴迷,更为网络游戏所疯狂。
当走进网吧时只听见哒哒哒的键盘敲击声不断,而屏幕上只有那一个个生硬的网络游戏人物,试问有曾有几个人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大事。
更有甚者,他们的长辈一个个都几乎在追逐着权势金钱,忙的不亦乐乎,在这样的熏陶下他们又怎能不为钱权所迷呢?可以说他们真的太忙太忙,怎抽出的出时间来关注国家呢!!四、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较高,尤其体现在对国家民族传统文化及国家历史发展以及当代的发展等方面。
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当认同,并通过翻阅书籍及上网调查等方式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并加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使其肩负了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他们积极参加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并向外国友人讲解中国文化。
以和为贵、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为主要内容儒家文化已在大学生的手中走向世界。
与此同时,其他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向世界传播。
中国艰难的发展历史历程更加深了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历史的认同感。
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经历的磨难,探索的艰辛。
每当有外国人诋毁诬蔑中国这段历史时,就会有大学生据理而争,眼下钓鱼岛、西藏、台湾等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大学生。
这正是当代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感的主要影响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速,大学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正逐步降低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这严重降低了国家的凝聚力。
这突出表现在: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不理解,对国家重大事件的无知。
如若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那么中国人尤其是大学生在世界上的地位将会降低,中国的综合国力将会下降。
但我们还没有到家破人亡、国之不国的地步,当代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感也并没有消失。
每当有不利于中国的国际事件如:美不顾我方反对执意对台军售、法国总统接见达赖和重大灾难如:5.12汶川大地震、西南地区持续大旱等发生时,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就会增加,就会想尽办法让国家度过难关。
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感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国家凝聚力的强弱,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应该通过多种方法加强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五、强化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途径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最重要阶段,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民族认同感理应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责。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可通过以下方法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1、思政教育:结合“两课”教学,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两课”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主要功能是向学生传播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两课”课程面向全体高校在校生,不分专业(政治、历史等个别专业有差别),因此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观教育的良好载体。
根据当前“两课”教学实际,可在课程设臵、教学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适当调整,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历史教育:拓展历史文化课程,适当增加民族、民俗教育。
认同基于了解。
要提高大学生民族认同感,首先必须加强民族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有区别地设臵相关历史文化课程,尤其是增加有关中华各分支民族及其民俗知识的教学,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知度,激发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3、实践教育:依托时代背景,开展民族教育实践活动。
对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还必须紧紧结合时代背景进行。
高校可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充分结合时事资讯,或通过形势与政策等专门课程(或讲座),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取向,号召大学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既要保持民族自尊心,不卑不亢,乐观自信,并团结一致,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应对来自世界其他民族的挑战;又要摒除极端民族主义,以和平、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融合,促进全人类的和谐。
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广泛开展或积极参与各类民族特色的活动,如祭典祖先、旅游寻根、识读家谱、节日庆贺等,让他们在传统文化和生活实际中,亲身体验并强化民族认同感。
4、典型事件教育:借助典型社会事件,把握最佳民族认同感教育时机。
通过调查发现,凡是有全国性、全民族性大事件发生时,大学生们都能明显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感。
因此,高校在此类事件发生时,可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进行教育与引导。
可以通过组织观看电视直播(或有关录影资料)、组织主题讨论等形式,一方面强化大学生国家、民族观念,提高其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还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摒弃民族极端主义等不良影响。
六、观点: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年轻一代尤其是大学生国家认同感觉悟高,认知更加成熟,他们用理性的思考代替了狂热的呐喊,以一种更博大的心态来对付各种挑战,这种挑战改变成熟是值得欣喜的,但其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深思。
(一)、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虽然总体上较为明显,但由于地域历史社会等等原因,各个地区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地区历史上处在反侵略斗争的前沿,长期血与火的洗礼使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爱国的情怀。
但有的地区地理偏僻对外联系绝少他们对此问题则比较麻木,诚然这无关于人格素质方面的原因,所以我们认识到这一现象存在,从而去接受并注意改善它。
(二)、有些大学生分不清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认同感的区别。
民族认同感是同一民族感到大家是同一民族共同体的自己人一种心理,在单一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叠,但在56个民族的中间果然不能混淆,而国家认同感则是忠于祖国,不容许她变到迫害,二者可以相通,但又相互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