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申论时评文章选自人民网

最新申论时评文章选自人民网

让流行语成为正能量的载体流行语的生命力,不在于会不会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发笑,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能不能经历时间的沉淀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流行语热起来。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说出了不少人对诗和远方的憧憬;体内爆发的“洪荒之力”,点燃了不少人挑战自我的“小宇宙”;而“新四大发明”,更是带火了“秒杀”“刷脸”“抢红包”“高铁游”等一批热词……这些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代的发展进步,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气质。

语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达思想的手段,影响着人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六名专业摄影师为同一个人拍摄肖像,拿到的却是不同的身份资料,为了“准确传达”这样的信息,六张肖像照最终迥然不同。

有时候,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让人先入为主,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语汇的背后,往往涉及一系列的价值判断。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只是热衷于简单粗暴地“贴标签”,传递极端的情绪、使用夸张的表达,渲染或消极、或焦虑的心态。

这样的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

比如,有人用“杠精”来形容动辄抬杠的情形,可如果只是生活上有不同看法、工作中提出改进意见就被如此称呼,岂不冤枉?又比如,有人用“积极废人”指称那些爱给自己定目标但永远做不到的人,如果仅停留在揶揄或自嘲层面,奋斗的意义又该如何安放?实际上,不论是“隐形贫困人口”还是“逃避性沮丧”或是“口头学渣”,这些网络热词看似调侃,实际上却是用贴负面标签的方式传递着焦虑,不经意间放大了一部分并没有那么大的负面情绪。

传播学里有个概念叫“沉默螺旋”,是说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处于少数或者容易被批驳时,会选择沉默来防止被孤立。

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媒体的影响增大,有学者提出“反沉默螺旋”现象:曾经的“一己之见”“片面认识”“表面意思”,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条件下,反而比以往更容易传播。

一些网络流行语,正是因为抓住了人们对困难际遇、负面情绪的代入感而走红一时。

我们需要认识到,被情绪裹挟的判断不会令人信服,被标签标注的生活无法让人热爱。

更何况,正如短暂的阴雨不能反映整年气候,一两个情绪化的热词,也不足以勾画我们生活与工作的全貌,更无法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精神动力。

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会不会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发笑,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能不能经历时间的沉淀。

从“任性”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到“APEC蓝”来之不易,成为环保重要目标;再到“工匠精神”热度不减,一系列利好举措出台……这些经久不衰的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在于兼具了有效、有用、有趣的属性,既反映时代又推动时代的改变。

而那些价值导向负面的流行语,终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在大浪淘沙之后被人遗忘。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个体户”,到20世纪90年代的“下海”,再到21世纪之后网络技术带来的新词大爆发,再热极一时的流行语,也都要经历从广泛流传、不断打磨到沉淀结晶的过程,最终成为时代的一种书写。

如果把语言比喻成一座城市,那么这些沉淀下来的流行语就是城市建设中的一砖一瓦。

从热词中驱散负能量的寒霜,让流行语成为正能量的载体,才能让这座语言的花园更美丽、这个语言的城市更繁荣。

用积极老龄观迎接“银发浪潮”树立和培育积极老龄观,以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政策、积极的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据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7.3%,平均近4个劳动力扶养一位老人。

可以预见,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银发浪潮”将滚滚而来,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人口老龄化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

近年来,我国采取诸多有力举措,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无论城镇还是乡村,老人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均超过98%;以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基础更牢固;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让人们老有所获、老有所为;不断上调退休人员养老金,直接为老年人群体“输血”……中国的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银发社会”既带来新的挑战,也蕴含新的机遇。

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务需求巨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银发产业”的方兴未艾从一个侧面说明,老年人群体不是拉低人均GDP的“分母”和负担,而是可以成为发展的新动力。

引导发展好老龄事业,不仅是给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还能为市场开拓出一片新蓝海。

从社会层面来看,老龄化社会既提倡孝老敬老,又呼唤老有所用。

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到“亲尝汤药”等孝亲故事的广泛流传,中国自古有孝老敬老之风。

今天,我们社会所有文明成果,都凝聚着老年人过去的辛勤劳动,包含着他们创造的价值。

因而,全社会理应尊重老年人,形成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在经验、知识、技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发展经济、传承优秀文化、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

我们需要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让他们释放更多正能量,作出更多新贡献。

就个体而言,老年是生命的特殊时期,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

在喧闹的街头,满头白发的理发师为老人免费剪发;在热闹的教室,退休后返聘的老教师热情洋溢;在安静的实验室,年过花甲的老教授悉心指导研究……许多这样的场景,令人感到温馨而感动。

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越来越多的老人正是在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中,不断提升生活的质量、培厚人生的意义。

毋庸置疑,我国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而且老龄化的进程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伴随。

这种情况下,更应树立和培育积极老龄观,以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政策、积极的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才能做好老龄事业,挖掘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活力和机遇。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树立和培育积极老龄观,少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喟叹,多些“老骥伏枥”的豪情,增强“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的自信,拥抱“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乐观,老年生活将更加从容豁达。

愿你我老去时,都能从容沐浴夕阳。

携手前进,建设共同家园事实证明,上海合作组织这一“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之所以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上海精神’是我们共同的财富,上海合作组织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收获累累硕果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10日闭幕。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启发会场内外的人们从全新的高度去思考“上海精神”。

从青岛再出发,上合这个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正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航道上扬帆远行。

盘点上合青岛峰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关于贸易便利化的联合声明》等文件的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未来5年实施纲要的批准,为实现上合新成就铺就了坚实路基。

凝聚团结互信的强大力量,筑牢和平安全的共同基础,打造共同发展繁荣的强劲引擎,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共同拓展国际合作的伙伴网络,习近平主席提出的5项建议,为迈向新征程树起航标。

共同的发展愿景,不断凝聚着以合作实现共赢的强大力量。

在峰会会场,不少来自成员国、观察员国的外国朋友,都能看懂中国古语“有朋自远方来”。

轮值主席国过去一年的辛勤汗水,浇灌出新的合作成果,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

“中国做了大量工作,为上合组织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办法”“如果把上海合作组织比喻为一幅美丽的画卷,中国就是其中最为亮丽的色彩”,外国嘉宾的称赞,不仅是对东道主锐意推进全面合作的由衷感谢,也是对青岛峰会带来更广泛合作的美好期待。

“超越了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掀开了国际关系史崭新的一页”“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事实证明,上海合作组织这一“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之所以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

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上海精神”为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镜鉴。

要破解时代难题,要化解风险挑战,唯有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

在今日同此凉热的地球村,遵从“简单而残酷”的丛林法则,只会走进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境。

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各种各样的“陷阱”之所以难以跨越,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新形势下,一些人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旧思维框架中。

上合组织的成长经历,为探寻新道路的人们提供了有益启示。

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过一句哈萨克斯坦谚语:“有团结的地方,定有幸福相随。

”很多前来青岛参加峰会的国家领导人对此感同身受。

看看上合组织地区内繁荣忙碌的边境口岸吧!那些过去曾经关卡阻隔的地方,如今却是你来我往、熙熙攘攘,一幅兴旺图景。

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习近平主席用“五观”揭示了“上海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把这么多国家聚合在一起,所有大家庭里的成员国,不分大小、强弱,大家都是平等的”。

一位塔吉克斯坦记者的感言,道出了上合组织的鲜明特征。

亲亲上合,因合而聚,因合而兴。

以青岛为新起点,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同舟共济,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我们定能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新贡献,携手创造更加光明的美好未来。

前进的时代需要英雄家国情怀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许多与我们有着共同信仰的人们彼此确认的情感联结。

为了应对高原地区的体能训练,一餐能吃20个包子;常年与雪山为伍风沙做伴,脸上晒出了“高原红”。

西藏高原上90后女兵袁远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

“我爱你,中国!”为了这句朴素的告白,为了那份像火一样藏在心底的信念,多少军人像袁远一样,在和平年代默默守卫边疆,付出青春年华、奉献一腔热血?近期走红荧屏的主旋律纪录片《我爱你,中国》,记录着激情燃烧的当代军旅传奇,向人们诉说我们时代的英雄故事。

“沙场之花”袁远、“雪域雄鹰”周宇峰、“草原战狼”满广志、“雷达兵王”刘卫民、“冰花男神”张书辉……有血有肉的人物,心有大我的情怀,至诚报国的志向,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出强烈的“英雄的气息”,让这部纪录片产生如此撼人的情感、引来如此强烈的共鸣,上线10天就获得3300多万次点击。

正如网友的感慨:“他们不过是平凡人,却替我们承受了难以承受之重,为他们点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