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性别分工与男女平等

性别分工与男女平等

研究劳动的性别分工有什么特别意义?
劳动分工和权力分配是两种重要的社会分化形 式。
—— 彼得.布劳《不平等与异质性》
性别分工是等级制的;妇女地位的社会根源在
于按性别进行的劳动分工。“家长制所依赖
的物质基础主要在于男人对妇女劳动力的控
制。”
—— 海迪.哈特曼
劳动分工是一个比阶级对社会性别更敏感的 范畴。阶级分析的目标在于把生产系统作为 一个整体来考察,聚焦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而劳动分工关注社会中从事生产的个人;劳 动分工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通常是女人执 行命令、做乏味的工作、轮班不如意、得到

马克思恩格斯对一夫一妻制家庭持批判态度 (是私有制再生产的单位,不是爱情和责任的 结果,而是权利和经济需要的产物,“这种权 衡利害的婚姻”“往往变成最粗糙的卖淫—— 有时是双方的,而以妻子为最通常。”) 马克思主义认为: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在于她 们被排除在公共劳动之外。因此,妇女解放的 第一个前提就是全部妇女进入公共产业,第二 个前提是家务劳动和儿童养育的社会化。
人类还没有造出一个社会结构不是把男女的
性别作为社会分工的基础。
(费孝通《生育制度》)
性别分工即指男女依据性别特征不同
而在某些活动上的专门化,或操作不同
的职能。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最初的分工是
男女之间为了生育子女而发生的分工,
基于性别的劳动分工,起码和人类社会
劳动分工的历史一样古老。
在所有社会中性别分工的一般规则
490万妇女参加到“全民办工业”运动 中去; 解决妇女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的政 策选择:部分消解家庭功能(大办食堂、 托儿所),改变劳动的家庭所有;

在意识形态领域:褒扬公共事务,贬 抑私人领域的劳动,把妇女“不再围 着锅台转”、“摆脱家务劳动”作为 解放妇女的标志; 其理论依据:
马克思把劳动的再生产视为“非生产性 的”;
潜在经济动因:解决工业化后备军 的需要

这一历史时期,城乡二元分立格局逐渐
成型,与此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
动力配置与储备的中国特色的“蓄水池”
结构也基本形成,城镇妇女劳动力构成 一级“蓄水池”,农村劳动力构成“二 级蓄水池”。
文革期间


1967—1973,“平等话语缺失”,革命压倒一 切;

需要一个有效的动员模式;
80年代,结束“男女都一样”的实践


城镇劳动领域两性分工的温和调整;
农业领域劳动力的置换过程加快,农业出现 女性化趋向; 观念领域:女性向传统性别角色回归的潮流, 找回“女人味”和“做女人”,性别话语多 元化;


反思女性在公私两个领域应该扮演的角色;
90年代以来……
都是非常明显的,有一系列任务是 分配给妇女的,而另一系列任务则 是分配给男子的,此外,还有一些 任务是两性都有份的。
性别分工为什么?
1.生物决定论 2.经济制度变迁决定论 3.投资收益比较决定论(加里.贝克尔) 家庭中的两性分工是根据男女两性投资的比较 效益来决定的。男子在市场部门更有优势, 女性在家庭部门效益高于市场部门效益;
男耕女织在江南的多样变化:女亦农耕, 男亦织造
女性助耕
男女共耕
女性主耕
糊口农 业+家 庭手工 业
糊口农业、 集体生产
农业副业 化、庭院 经济化
劳动性别分工变化的潜规则: ○“分工的性别成极化” ○男性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拥有优先权和主 动权; ○无论新旧,男性在性别分工体系中保持 优势; ○劳动一旦分性别,即形成男高女低的差 等。
性别角色决定论
文化规范的力量;
W .古德:男子可以干女子所干的一切活,但他
们却不干;而那些纯属男子干的活也并非得男
子去干不可 ——“ 劳动分工既不是建立在生物 学基础之上,也不是建立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之 上。”
按性别的劳动分工具有强制性:当规
定一种性别的人应该干某种工作时, 也就是说,不准另一种性别的人做这 种工作。(列维.施特劳斯) 因此,盖尔.鲁宾把性别分工视为:
农业的技术变迁:
从男耕女织到男工女耕

工业化:通过农民的非农化进行的。
回访“铁姑娘”时一个疑问:女性承担 了大部分农活,男人们到哪里去了? 男性从农业“撤退”,早从6、70年代就 开始了。

中国曾经经历的劳动的“去性别化”
历程

一.历史的回顾
50年代初的“解放话语”——“妇女翻 身”,成为具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了”的具象符号
对妇女的政治动员主要集中在动员妇女参 加农业生产劳动。“使全中国妇女劳动 力……一律参加到劳动战线” (毛泽东,1955)
妇女劳动作为男性劳动的补充、妇女 工作领域渐进式地扩展,在这一阶段 并未对传统性别分工模式造成巨大冲 击;
1958年,急进工业化中的“解放妇女 劳动力运动”

鼓励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劳动;

受社会转型、全球化等因素影响,女性
在就业领域遭遇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其
就业模式和职业生涯已经和可能发生的
变化:女性劳动的边缘化和劳动的性别 分化;
女性劳动出现边缘化趋势:

(1)就业风险与排斥;
(2)劳动就业结构的低层化;

1973年以后的男女平等话语: “妇女能顶半边天”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 女同志也能办到”——6、70年代对男女平等的 最高诠释。铁姑娘:男女平等的新的象征“符号”
隐藏在“男女都一样”的平等话语背 后的经济社会因素:

农业整体劳动过剩和局部不足并存;
“统分统配”体制的机制性缺陷;
“建构一种反对男女同样的‘禁忌’。
从江南农村社会变迁看性别分工变化
N.莱德:“所谓社会变迁也可以理解
成下一代人在同一年龄作不同的事”

(1986)

而中国因为社会的巨变,同一代人在
不同年代做不同的事。
性别分工不仅具有普遍性、强制性,还具 有可变性。 一.性别的劳动分工的弹性男耕女织:农 业文明最典型的性别分工模式
报酬少,而通常由男人发出命令、做有刺激
的工作、轮班如意,得到报酬多
性别分工范畴的使用为分析整 个社会劳动活动中,沿性别轴
线产生的社会关系提供了方法。
——艾里斯.杨
一.劳动的性别分工
人们好像是任何差别都能利用来做分工的
基础:年龄、性别、皮肤的颜色、鼻子的高
度,甚至各种病态,都可以被利用。性别可
以说是用得最普遍的差别了。到现在为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