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它通过气功、运动、饮食调节、修心养性、起居益 忌、房中术等保健方法。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达到长寿、驻颜晚衰的美容目的,使人年愈70仍
“面如童子”、“色如少女”、“发白再黑”,更 有“身轻若风”的体态。
2)补益驻颜
人体美是通过形式美显示出来 人体审美的中心环节和对象是容貌美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历来高度重视容貌审美 健康和美好的人体形式是旺盛生机表现,是成功的基础
中国传统人体美学审美趣味及审美思想,与现代医 学美学的人体形式美的理论不谋而合。
1.人体美的本质是比例和谐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强调人体形式美的调和式多 样统一 比例协调美
“质”既指人体形体美,更主要指人的精神美; “文”主要指对身体的装饰,如化妆、服饰等。 质美时效性较差,但持久;文饰之美美容效果短,但立
竿见影。
中医美容重视质美
质美包括肌体的质美和品德的质美。 通过内部调理,使人脏腑协调、经络通畅、气血充盈,
姿态动作,自然,和谐,庄重,优美 2)具有均衡匀称的形态。
身材,相貌,比例协调、均匀 3)生命活力美。
气质风度,雅而不俗
★人体几乎反映了所有形式美的规律
和谐的容貌 优 雅 的 气 质
均
称
优美的姿态
的 身
材
4、医学人体美的概念
医学人体美是指人的形式结构、生理功能、心 理过程和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适应等方面都 处于健康状态下的合乎目的的协调、匀称、和谐的 统一体 。
中和之美思想使中国各个艺术领域的风格偏重于阴柔美 者多,偏重于阳刚美者少。
和风细雨、含蓄淡雅、怨而不怒 对人的审美偏重于欣赏阴柔之美 温柔敦厚、娴淑至今仍是女子美的重要标准
4)“中和”之美在中医美容中的体现
在中医保健美容中的体现
汉代董仲舒:“能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 中医养身美容非常重视中和之道,追求中和之美。
2、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特征
是一种“潜在的”、“隐蔽的”、“内在的”美学思想体系 因中国文化及其思维方式而表现出一种女性特质 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审美观 是一个复合的互补系统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人体审美有独特的要求
阳刚阴柔的人体审美,偏于阴柔的审美 形神俱美的人体审美 文质并重的人体审美
养生长寿和补益驻颜,都是“因其可”、“因其然”地 在不违背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的前提下,通过全身内在 调理而达到外表局部之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 强调健康是人体美的基础
1、人体美根于健康
1)人体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体健 神韵
2)美容中医学以健康和审美双重标准综合评价人体 是否健美。
2)神韵表示审美对象的内蕴之美,是中国传统审美 的重点。
它与形体之美相对应。神韵是人品的外在表现,人品 高,神韵就会高。人品靠后天的修养提高。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3)精神美和外貌美相统一,是美容中医学对人体美 的主要着眼点。
当一个人具有在健康基础上的美的形体的同时,又具 有潇洒的气质和高尚的品德时,会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美人。 “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
“文”不仅指色彩、形状的美化,还包括语言、文笔等一切外在形式 的美化;
“质上表现的是美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质结合之美即是美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文质 并重是中国传统审美观。
2)中医美容非常重视文质并重的人体审美观。
中医美容中文、质的含义
2)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通过审美角度阐述女性人体美 的体质标准
阴柔之美,静美也,神清、骨秀、质柔、味 淡、韵适。
“妇人之质,贵静而贱动,贵重而贱轻,贵厚而贱薄, 贵苍而贱嫩” (张景岳《妇人规》)
“多肌肉,丝发小眼,目精白黑分明者,面体儒滑, 言语声音和调而下者,其四肢百节之骨皆欲令没,肉 多而骨不大者,……” (《玉房秘诀》)
第三章 美容中医学 的传统美学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美学(Aesthetics)
1、概念: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现实美与 艺术美的科学。
美学的研究已有数千年历史,但是真正成为一
门独立学科,始于1750年德国哈利大学教授鲍姆
嘉通写的《Aesthetik》一书,首次提出了美学
的概念。
美学的研究对象为研究人和物
据考证,“和”有两个字源,一是“盉”,意为饮食调和;一是 “龢”,表示音乐和谐。
“中和”基本含义是协调适中,不偏不倚,刚柔相济。
2)中和之美
表达了包括生理上、伦理上多因素的协调适度的美感, 是我国最富特色的传统美学范畴。
中国传统文化素以中正平和为贵 是中医养生美容和治疗美容中的基本美学特征。
3)中和之美思想源自儒家“中庸”思想。
“中和”是处理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这对我国以后 的文化以至美学思想,影响长期而重大。 以“中庸“为修身养性的手段。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人性修养应“和而不流”、“中立不倚” 。
中和养生观对后世影响很大。
晋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中亦指出:“能中和者必长寿。”
3、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的区别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研究侧重于情 具有形象性、综合性、描述性特点 讲求气韵意境
西方美学
研究侧重理性 具有抽象性、分析性、思辨性特点 讲求逻辑推理
二、医学美学 (Medical Aesthetics)
1、概念
医学美学是一门遵循医学与美学原则,运用医 学手段来维护、修复和再塑人体美,以增进人的生 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科学。
姿势动作、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 广义人体美:文质并重。
广义的人体美包括人的身材、相貌、五官、体态、装饰的美,也 包括人的风度、举止、言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和内在气 质之美。
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交叉表现。
狭义人体美:
主要指人的形体和容貌的形态美。
2、人体美基本上是自然美: 3、人体美的特征: 1)和谐统一的整体。
医学美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医学美与医学审美。
2、医学美的基本形态
可分为医学自然美、医学社会美、医学艺术 美和医学科学技术美四类。
3、人体美是核心
任何形态的医学美都是以维护人体美和人体 健美为基础而展开的,因此,人体美是医学美的核 心,也是医学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的核心。
三、医学人体美
1、人体美的概念: 人体美是指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形体结构、
之道也。”
4)对神形美的双重追求,是美容中医学人体审美的 重要特点之一。
5)神韵美还强调人体静态美与动态美的一致性 强调人体动作姿态要和谐协调的审美要求。
眉目传情 香唇带笑 “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 静如处子,动若狡兔
5.强调中和平衡之美
1)中和的含义
“中”本义:不偏不倚,居于正中。 郑玄:“和,不刚不柔”。
2、人体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是协 调统一的整体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强调的整体观念即是祖国 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中医美容理论体系的核 心。
“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 而调刚柔”
3、 “天人合一”倡导遵循自然、合于自然 的美学思想。
1)养生长寿
养生术美容法是中医美容的手段之一。
二、传统美学的人体审美观
(一) 提出“天人合一”的整体审美观思想 (二) 强调健康是人体美的基础 (三) 对人体形式美的详尽表达 (四) 美学疗法
(一) 提出“天人合一”的整体审美观思想
1、“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推崇医学整体 审美观的表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5、追求医学人体美的原则
医学原则 美学原则
西方美学原则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原则
第二节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一、概述
1、求美在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同时也积累了无比丰富的传统美学思想。
孔子:“美在和谐”
2、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指导 医学美容应用实践、培养美容医师的高尚审美情操 与修养等,将会起到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骨肉莹光,精神纯实”(《广嗣纪要》)
3.人体容貌美的基本图式
1)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整齐一律,平衡对称是 人体容貌美的基本图式。
2、传统中国人体审美观还有鲜明的美、“丑” 辨别标准。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 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若恶女之相.蓬头憎面,捶项结喉,麦齿雄声, 大口高鼻,目精浑浊,口及颔有高毛似鬓发者, 骨节高大,黄发,少肉,……”(《玉房秘 决》)。
“面焦”、“面黑”或“发堕齿槁”、“垢发无泽”、 肌肤“色白、夭然不泽”等容貌上的损害,都可由于体 内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虚损而导致,“有诸内 必行诸外”。
孙思邈:“凡人四十以上……须服补药,五十以上,四 时勿缺补药,如此乃可延年”。
治疗: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4、 “天人合一”追求不矫饰的自然健美。
长发育期以及外界各种因素对脏腑气血功能的影响。
“故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故其民皆黑色疏 理,……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其民华食而脂肥”
体质的演化变异会影响形体美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若“起居无常”“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
精,以耗散其真”,则“半百而衰也” 疾病导致体质改变,使“肌肉消,胰理发泄……令人消烁脱肉”
“唇短嘴小者不堪,此子处之部位也;耳小轮薄 者不堪,此肾气之外候也,声细而不振者不堪, 此丹田之气本也;形体簿弱者不堪,此藏蓄之宫 城也;饮食纤细者不堪.此仓廪血海之源也;发 焦齿豁者不堪,肝亏血肾亏精也;睛露臀削者不 堪,藏不藏而无后也;颜色娇艳者不堪.与其华 者去其实也;肉肥胜骨者不堪,子宫隘而肾气诎 也;袅娜柔脆.筋不束骨者不堪.肝肾亏而根干 不坚也;...” (张景岳《妇人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