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运动结果
经济方面
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
结果——经济方面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知青是 农民的一个负担。只有在那些缺乏 基础教育的地方,极少数能够从事 这种工作的知青才有益于农村的发 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接收知 识青年地区的农村、农民在经济上 带来一定的压力,给知识青年家长 造成负担,同时给一些知识青年带 来不幸。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简介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 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 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 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 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 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 “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 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由于缺乏经验,知识青年都遇到了 诸多困难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从农民身上, 知青们学到了乐观的生活态度
知青们确实学习到了一些农活技术 总的来说,知青在上山下乡的过程 中,得到了一些锻炼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8年到1969年,主 要是将大部分“老三届”毕业生分 配到农村、边疆 第二阶段从1970年到1973年,知 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锐减 第三阶段从1974年到1976年,城 市中学毕业生的出路,又开始以上 山下乡为主 我国从1966年开始有了知青,1977 年是最后一批下放知青。
相关书籍
阿城:中篇小说《棋王》、《树 王》、《孩子王》
姜戎:长篇小说《狼图腾》,以自 己在内蒙古插队时的见闻写成 史铁生: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 平湾》 王小波:中篇小说《黄金时代》 作家老鬼:长篇小说《态方面
1968-1969年的大规模下乡运动的 目标虽然没有明说,显然是为了结 束红卫兵运动,就此而言它是成功 的。但从长期来看,它的后果确实 是消极的。
至于根据革命品质而不是专业成绩 选拔精英的方法,以及藉此实现一 个平等社会的目标,也没有取得什 么积极成果。
意义
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 业压力,毛泽东借此达到了解散红 卫兵组织的目的,但是几千万年轻 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 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 的社会混乱。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 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 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 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
影响
至于上山下乡给知青带来的伤害, 给农村带来的后果,给知青家长带 来的怨气,在当时极“左”的政治 环境里,不止发生在知青身上,而 是文化大革命带给老百姓的共同灾 难。 所以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反思不 能脱离文革的背景,上山下乡所造 成的后果,也只是文革动乱的恶果 之一。
评价(积极)
知青下乡对于农村的教育普及、合 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以及乡镇企业的 建立(乡镇企业成立多是知青推动, 初期其业务骨干也大多是知青担任) 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幅度改变农 民面貌。
上山下乡的原因
为了让知识分子体验贫下中农的艰 苦劳动的革命精神,彻底改造他们 的阶级思想,让他们的意识形态彻 底融入社会主义的革命中来。
真实原因
解决就业问题 解决党的路线问题
解决农村生产力不足的问题
视频简介
知青的采访记录
对于上山下乡,由于比较突然,知 识青年并没有太多的思想准备
自然条件相对恶劣
对于知青日常生活的视频介绍
《极限挑战》片段
在农村,过去所拥有的的能力都没 有太大的意义 方言不通
用工分来衡量劳动成果
体力是决定能否在农村生活的关键 同工不一定同酬 劳动要分组
结束
文革结束后,知青开始大批返城, 但中央并没有正式发文件结束,只 是悄悄地停止了下乡安排。一般认 为在1980年结束。
那些年的 “知青”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末
原因
简介 影响 意义
评价
视频 介绍
图片 分析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简介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 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 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 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 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 标志。
评价(积极)
运动过去几十年后,当年的知青们 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力, 他们通常对自己留在农村的青春年 华抱有怀旧情绪,甚至有人自称 “在广阔天地里度过了少年和青年 时代的这一代人们,有一个共同的 感受——决不后悔。
评价(消极)
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国家花 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 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 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