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形式
• 插队,即到农村的人民公社生产队参加劳 动,挣工分,年底参与分红。 • 农场,即生产建设兵团。作为农场职工参 加劳动,挣工资,即“屯垦”,它具有安 排城市失业青年和备战的目的。
回城
• 进入70你是年代以后,开始允许知识 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 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 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 到70年代后期,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 抗争,知识青年通过请愿、罢工、卧 轨、甚至绝食等方式的抗争强烈要求 回城。但是也有由于各种原因滞留农 村边疆的知识青年数十万人。
定性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指二十世纪六、七 十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主席发 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哪里 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 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的 “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 劳动的政治运动。
来源
它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 它于20世纪50年代被倡 导,至60年代而展开, 70年代末结束。它来源于 苏联1954年大规模的垦 荒运动。
目的
毛主席的解释是:为 了防止“修正主义” 和让年轻人“接受贫 下中农再教育”。
意义
• 解决了城镇就业压力,达到了解散红卫兵的目的。 • 给战后的中国农村注入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知 识青年到农村,给农村带来了先进的种植理念, 促进了农业发展。 • 知识青年到农村,也给农村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 和新的思想,促进了农村人思想的解放。 • 同时拉近了阶级之间的距离,从某种程度上缓和 了阶级矛盾。
局限性
• 几千万青年在大好的青春年华失去了 受教育的机会,造成了人才的断层, 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损失。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无数家庭被强行 拆散,给中国社会造成混乱。
高潮
真正大规模、有组织地上山下乡活 动则是在文革后期。毛主席再给红 卫兵急刹车时,说:“农村是一个 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 为的”,1968年12月,,毛泽东 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 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 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上山下乡活动为 什么在文革时期 大规模展开?
• 文革进行两年后,使中国各个领域一片大 乱。政府机构瘫痪,工厂停工,学校停课, 领导成了敌人,人与人之间充满对立,派 别之间的分歧发展成了武斗,用上了真枪 实弹。 • 文革是从学校发展起来的,学生相对单纯, 被领导者利用,组成了红卫兵,大搞“大 串联”“大字报”等,,成为社会的破坏 力量,当权者必须尽快对红卫兵做出处理。
开始
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以 杨华为首的60名北京青年组成了青年志愿 垦荒队,远赴关东北大荒垦荒。随后,北 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以及河 北、山东的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愿垦荒 队员的身份来到黑龙江垦区。上海青年则 要求去淮北开荒种粮。在北京、上海的影 响下,中国揭开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序 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