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与质量预测模型模版(PPT76张)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与质量预测模型模版(PPT76张)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选用适宜的大 气质量指数模型求取大气质量指数。
根据大气质量指数及其对应的环境生态效应进行污染分 级,绘制大气质量分布图,从而探讨各项大气污染物和 环境质量随着时空的变化,指出造成本区大气环境质量 恶化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研究大气污染对人群 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8.34
GB3095—1996 三级
执行三级排放标准。
大气法规和环境标准
(二)环境标准 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该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限值。
大气法规和环境标准
(三)方法标准
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 术方法》 (GB/T13201-91)
污染物的时 间 长短
连续源(污染源持续排放某一类或几类污染物) 瞬时源(持续时间极短的污染源,如爆竹) 持续有限时间源(介于连续源和瞬时源之间)
“源强”的概念
源强是污染物单位时间内排 放污染物的量,即排放率。
大气的稀释扩散能力
影响污染物地面浓度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 污染源的特性和决定大气运动状况的气象 条件与地形条件。
我国各地大气污染监测评价的评价因子包括4 类:
尘(降尘、飘尘、悬浮颗粒等)
有害气体(SO2、NOX、CO、O3等) 有害元素(F、Pb、Hg、Cd等) 有机物(苯并[a]芘、总烃)
评价标准的选择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选择主要考虑 评价地区的社会功能和对大气环境质量 的要求,评价时可以分别采用一级、二 级或三级质量标准。
影响大气运动状态的因素有地形条件和气 象条件,而地形和气象条件往往决定了流 场特性、风的结构、大气温度结构等等, 显然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污染物的地面浓 度分布。
源的排放规律
指源的排放特点。 是间断排放,还是连续排放;间断排放
的规律是什么;连续排放是均匀排放还 是非均匀排放;若是均匀排放,排放量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所有这些源的排放特点,均和污染物的 浓度分布有密切的关系。污染物的浓度 往往随着排放的变化而变化。
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3)三类区:特定工业区。
对应于功能区,将空气质量标准也分为3级。
厦门市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类
范围
区
主要功能
一 鼓浪屿-万石山;
居住、文教及风景区
类 坂头林场;
水源保护区
区 同安大轮山、梅山景区; 风景旅游区
汀溪水库水源保护区。 水源保护区
面积 (km2)
36.16 61.09 2.98 138.25
污染监测阶段
有条件的地方应配合同步气象观测,以便 为建立大气质量模式积累基础资料。
大气污染监测应按年度分季节定区、定点、 定时进行。
评价分析阶段
评价就是运用大气质量指数对大气污染程 度进行描述,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的时空 变化规律,从而对大气污染进行分级。
分析大气污染的成因、主要大气污染因子、 重污染发生的条件以及大气污染对人和 动植物的影响。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化学的、物理的、生
物的及其它有害物质的设备、装置、场
所等都称为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源的
分类:
自然污染源(如火山爆发、大风吹起的扬尘)
工业污染源
按产生的来源
人为污染源
交通运输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点源(如一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烟囱) 按污染源的几何 线源(如一条繁忙的公路) 形状和运动特性
提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及防止大气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综 合防治措施。
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GB3095—1996 一级
禁止新建、扩建污 染源。 执行一级排放标准。
二 厦门市辖区内除一类和 类 三类以外的区域。 区
居住、商业、 工业 混杂区以及一般工业 区、农村地区
1318.91
GB3095—1996 二级
执行二级排放标准。
三 马青路以南,海新路以 石油化工及冶金、建 类 东,芦澳路以西,角嵩 材基地 区 路以北的海沧工业区。
面源(如设备的无组织排放) 体源(如一个高大的车间在近距离)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固定源(污染物由固定地点排放)
按污染源 的 运动特性
流动源(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轮船)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按大气污染源的 几何高度
高架源(>100m) 中架源(30~100m) 低架源(<30m)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按污染源排 放
第三章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第一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第二节 大气质量预测模型 第三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主要内容 1.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 2.掌握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3.了解大气污染生物学评价; 4.了解大气污染的环境卫生学评价;
一、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一)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1.源的形态 2.源强 3.源的排放规律 4.大气的稀释扩散能力
对于标准中没有规定的污染物,可以参 照国外相应的标准。
大气法规和环境标准
(二)环境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本标准将我国空气质量的功能区划分为三类: (1)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
的地区; (2)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
成果运用阶段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综合防治大气污染的 对策。如改变燃料构成、调整能源结构 和调整工业布局等。
一、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三)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1.评价因子的选择 2.评价标准的选择 3.监测 布点 采样 监测频率 同步气象观测 4.评价
评价因子的选择
评价因子选择的依据:本地区大气污染源评价 的结果、大气例行监测的结果,以及生态和人 群健康的环境效应。凡是主要大气污染物,大 气例行监测浓度较高以及对生态人群健康已经 有所影响的污染物,均应选作污染监测的评价 因子。
一、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二)评价工作程序 1.调查准备阶段 2.污染监测阶段 3.评价分析阶段 4.成果运用阶段
调查准备阶段
根据评价任务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具体 条件,首先确定评价范围。
在大气污染调查和气象条件分析的基础上, 拟定该地区的主要大气污染源和污染物 以及发生重污染的气象条件,据此制定 大气环境监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