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最近,受组织委派,到广东某高校开展巡视工作。
巡视期间,我一方面耳闻目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高校带来的快速发展和崭新变化,另一方面,通过与高校师生的接触,听到了一些在机关听不到的意见和反映,引起了我这位曾经在高校从事10多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政工”的思考。
我深深感到,在当前高校普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该顺势而上,进一步加以改进和提高,从而使学习、生活在高校的祖国新一代更加健康地成长。
综合巡视期间各方面意见和反映,笔者认为,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的统一。
继承是对过去成功经验的肯定、承继和运用,创新是对过去经验的扬弃、丰富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领导高校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运用这些经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在祖国各条战线担负着主要领导
职务和业务骨干的中青年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建国以后我们党运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党在高校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并没有过时,仍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去年,中共广东省委作出决定,要求每一位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像当年的老领导那样,分别到各高等院校给大学生作形势报告,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这一决定受到高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例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同志等领导先后到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作报告,每一场报告都使学生们受到深刻的教育,解决了许多困惑和问题。
这说明,我们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并非不管用了,而是我们没有运用好、发挥好、继承好。
这一事例还说明,那种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现在已经不灵了”的观点是片面的,那种任意鄙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而热衷于鼓吹照抄照搬国外教育经验的做法更是完全错误的。
当然,我们也要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有选择地学习借鉴国外教育的成功经验,也要不断创新思想工作的载体、方法和途径,使之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政治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
所谓政治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政治理想、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等方面的教育。
受近年来“淡化政治”思潮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苗头或倾向。
例如,在日常思想教育中,淡化“政治教育”,不敢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也停留在应付式、一般化的水平上,而没有引导学生着重学习、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它正确地分析和处理人生、事业、前途、理想、爱情、成才等方面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和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因而,正如一些教师反映,目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最主要的“灵魂”,难于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和共鸣,也难于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精神支柱”方面产生应有的作用。
诚然,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目前各种社会现实的影
响密切相关,但是,多年的实践表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努力有效地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给青
年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笔者不久前见到3位15年前曾经听过我讲授《大学生成才修养》课程的大学生,他们现在都已经成长为单位的中层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
他们已经感慨
地说,正是当年在学校接受了反复的“正面教育”,才使自己逐步确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并在参加实践锻炼中逐渐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人生,走上了正确的成才之路。
高校的政治教育除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外,还有方方面面的综合教育,例如,形势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安全教育、军训教育、心理咨询教育等。
这些,同样对青年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熏陶作用。
但是,这些教育与政治教育相比较,是处于从属地位的。
“政治是统帅,是灵魂。
”因而,要理直气壮地对学生加强政治教育,同时,正确处理好政治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使之形成立体多维、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教育“网络”,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个性教育与社会性教育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不仅崇尚“个性”,而且刻意地追求所谓的“个性”,把不分青红皂白、随心所欲当作“个性”来追求、来表现,并且把这种行为视为“新潮”、“时髦”、“酷”竟相效仿,惟恐落人之后。
反之,则被视做“保守”、“另类”、“不开放”等等。
青年大学生出现这种不正常心理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青年是社会的“晴雨表”。
从青年身上出现的问题也可以看到市场经济和
西方思潮涌入中国社会以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消极作用。
针对青年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注意正确处理好个性教育与社会性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
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水滴和大海、树木和森林、石块和高山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特殊和一般、个别与整体的关系。
一段时间来,社会媒体提倡教育、管理要注意讲科学、讲人性化、讲法制化。
对整个社会而言,这是完全正确的。
然而,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由于青年学生涉世未深,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个性教育与社会性教育的关系: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优点和长处,努力培养、发展健康的个性,把自己塑造成为对社会发展进步事业有用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摆正和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把握和主动融入社会发展的潮流,把今天认真完成学业与明天即将担当起历史和社会赋予的重任紧密联系起来,确立起为祖国的繁荣兴旺发奋学习的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从而转化为强大的动力和取之不尽的源泉,推动青年学生学业的进步,促进他们各方面素质的完善和提高。
四、加强思想教育与完善学校管理的关系
近年来,各高等院校普遍推行了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使高校的领导摆脱了许多复杂后勤管理事务的纷扰,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抓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校的办学成本也有所降低等。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一改革也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学生的后勤管理放松了,助长了学生中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引发了一些社会治安案件,以至出现象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那样的恶性刑事案件;学生中早恋、早婚、非法同居等现象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业的完成,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学生盲目追求高消费,盲目比奢侈、比阔气、比派头、比时髦,造成学生心理扭曲发展,增加了对社会的误解和不满,影响了他们对科学世界观的认同和确立;由于后勤实行社会化管理,承包学校后勤工作的企业主为了确保自己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得到预期的高额利润(包括自身得到的利润和上缴学校的管理费用),必须要把本来应由学校承担的正常后勤开支转嫁到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头上,加重了师生的生活负担。
难怪学生和学生家长颇有微辞:学校的收费一年年增多,学生在校费用一年年膨胀,家长的负担一年年加重,而学生在校受到的教育和得到的服务则随着“扩招”生员增
多和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年年相对降低了。
这些现象说明,各高等院校推行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以后,要更加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注重完善学校教学、后勤、保卫等各方面的管理,并且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加强各方面管理的关系,才能给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和环境,才能使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才能使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者现任中共广东省委巡视组副组长、副厅级巡视专员)
(本栏责任编辑刘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