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料英文翻译方法
摘要:由于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存在差异,不利于翻译,而旅游资料的翻译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个国家独
特的文化,因此,研究翻译的方法突显重要。
本文分析音译、增补、简化、借喻等方法,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料的翻译的准确性。
关键词:旅游资料翻译方法
来中国旅游的国外游客一般是通过阅读旅游资料,包括景点介绍、民俗风情画册、告示标牌、图片、古迹楹联解说等内容来了解我国的奇观异景。
隐含文本特征的旅游资料,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外国游客对中国的了解,也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影响我国文化的传播。
由此看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料翻译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旅游资料的英译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进行探讨。
1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思维
方式,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写作方式等行为习惯。
中文写作的功能与价值都强调“表达”,而英文写作的功能与价值都注重“阐释”。
强调表达的中文写作传统使中文写作充满了主观的意识、想象和情绪。
而强调阐释的英文写作传统则使英文写作充满了客观的反映、分析、推演和论证。
英汉两种思维的差异,易导致翻译错误。
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汉语中有些旅游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词汇,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古迹、历史传说、典故、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等,相关词语出现缺失现象。
如“紫禁
城”没有对等翻译。
2 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为了加强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外国旅游者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更直观、准确地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与沟通,应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进行文字的转换与文化的传播。
2.1音译法
在中国的人文景观的名称前常用汉语拼音方法给出英语对等词语。
例如:岳阳楼,yueyang tower;峨眉山的宝光寺,bao guang monastery ( divine light monastery)等。
因其文化内涵需要解释性词语加以说明,有时不可避免地需要音译,音译是外国人和中国人对中国思维模式和名胜古迹的认同。
2.2增补法
因文化差异,英文读者对富含文化背景的译文往往难以理解。
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料英译时,译者可以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努力将原文中的特色文化传达到译文中,即增添适当的理解原文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年代,名人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等。
以满足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理,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如:“岳阳楼”中的“岳阳”是指古时一个地名,因此得名岳阳楼。
三月三节,可译为“san yue san festival (a festival that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 when minority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 or making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
三月三节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极具民族色彩,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日子,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举行歌舞大赛,并借此交朋友。
如果不加上解释性翻译,国外游客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
2.3减化法
在旅游文本惯用的表达方式中,许多汉语词语往往只是为了渲染气氛或顺应行文习惯的需要,本身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而在英语中,这些介绍往往让人觉得繁琐冗长,抓不到重点。
因此翻译时可以省略那些华而不实的“溢美之词”,省略原文中累赘或不重要的信息,进行适当地简化可以使译文简洁明了。
例:崂山,林木苍翠,繁花似锦,到处生机盎然,春天绿芽红花,夏日浓荫蔽日,秋天遍谷金黄,严冬则玉树琼花。
其中,更不乏古树名木。
景区内,古树名木有近300株,50%以上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著名的有银杏,桧柏等。
译:laoshna scenicareaisthickly covered wihttrees of many species,which add credit for its scenery.among them over 300 ale considered rare and percious,half of which ale plants under top-level protection.themostf~tnlous species include gingko an d cypress.
原文用许多夸张性词语形容崂山的景色,如“林木苍翠”、“繁花似锦”、“玉树琼花”。
在西方人眼里,这些形容词缺乏实际内容,夸张余而真实感不足。
因此,译者将这些虚化朦胧的词语省略,只
译出原文主要内容,使译文景物描写真实客观,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2.4 借喻法
借喻法就是借用英语文化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人物事件,来解释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内容。
可以借西方文化来比喻中国文化,从而国外游客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例如,在翻译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我们用“chinese romeo and juliet”要比“love legend of liang and zhu”好得多。
这种类比的翻译可以让游客联想到罗密欧和朱丽叶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与此有许多类似之处,这样可以使读者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之上接受异国文化,加强文化交流。
3 总结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的对等,而是一种文化的对接和转换,对旅游资料的翻译要和国际接轨,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译文,利用文中提到的适用翻译方法,地道的表达,才能被外国游客理解,语言才能有效传递文化信息,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效地宣传,从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邓红顺.旅游文本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喻颖,龙婷.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j].今日湖北(下半月),?2011年第1期
[3]赵晓丰.谈旅游文化信息翻译的原则和方法[j].商业时代,2009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