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最新版铝模板配模方案讲解

2018最新版铝模板配模方案讲解

铝合金模板的设计流程现将铝合金模板的设计分为六大块:1、墙体的设计,2、梁的设计,3、楼面板的设计,4 背楞的设计,5、支撑体系的设计,6、楼梯的设计,现针对每个块进行具体的分析。

墙体的设计流程:1.1. 审图1.1.1. 通读墙柱图、梁结构图、平面布置图;1.1.2. 查阅三张图中是否存在尺寸相互矛盾地方;1.1.3. 熟悉其他非标楼层的结构变化,方便后续设计中模板通用性;1.2. 图纸确认1.2.1.将图纸错误或者矛盾地方,通过正式函件发于甲方确认;1.2.2.将图纸中复杂结构或不适用于铝合金模板的结构,深化理解后,确定最后具体施工方案,以正式函件要求甲方签字盖章确认;1.3. 墙体模板库建立在熟悉掌握标准层的墙体变化及楼板厚度、梁深度及结构特点后,为了节约时间及减少配模错误,专门用一定时间,单独计算出所有墙体模板长度,将所有墙体模板的规格图块建好,并以表格形式放于CAD 图档中,建立好图块之后,让同组其他人员进行校对检查;墙体的长度计算规则如下:外墙:模板长度=层高-100-200内墙(无降板):模板长度=层高-板厚-150(阴角)-80(阳角+12mm )内墙(有降板):模板长度=层高-板厚-降板深度-150(阴角)-80(阳角+12mm )内墙(有梁处):模板长度=层高-梁深-150(阴角)-80(阳角+12mm )内墙(有梁、有降板处):模板长度=层高-梁深-降板深度-150(阴角)-80 (阳角+12mm )阴角:阴角长度与墙板配模原则相同,不同的是最后减去的不是80,只需减去12mm 即可;阳角:1、墙板下的阳角不用建图,墙板计划出来后相应宽度的墙板下就有一支相应长度的单面开孔的阳角2、墙体末端的阳角长度,只需将末端处最矮的一块墙板的长度+80mm 即可;1.4. 配模步骤1.4.1 对楼层最外围墙体进行配模,从墙体的内侧面开始1、在内墙体拐角处,配置相应规格阴角;2、配置内墙体梁下墙板(一般梁下墙板需超出梁宽,则梁下墙板宽度=梁宽+300)3、配置内墙体空余部分模板,优先选择400 宽度模板;4、待到最后一块墙板时,如若宽度小于200,尽量调配至大于等于200 宽度;1.4.2 对楼层外围墙体的外墙进行配模1、在外墙体的拐角处,放置阳角2、从拐角处向另一侧配模,此时注意调配模板宽度;3、优选选择400 宽度板同时,遇到内墙梁处需调配相对应宽度模板,形成对称状;1.4.3 对楼层内围墙体进行配模1、从内墙体梁较多的一面墙开始配模,方便后续调板;2、配模原则与外墙体相同,最后同样需要调整相关宽度;1.4.4 楼层楼面板有洞口处的配模1、洞口的长和宽任一小于500 时,则不考虑此洞口,按照没有洞口考虑,配模完成后再面板上放置铁盒子即可;2、洞口较大时,在洞口处向洞口方向偏出150mm 宽度的板后,其他模板则按照外墙板的规格进行布置;3、洞口大并有梁时,则单独偏出的150mm 宽模板不需要减去80mm 的长度;1.4.5 墙体配模时,需特别注意墙体内的洞口,此时该位置墙板应单独计算长度及宽度,并单独画出立面剖视图进行配模;1.5 待所有墙体模板配模完成之后,将配模图整理后放置我司专用图框中,并将结构图中定位轴线复制到该墙体平面布置图内;将所有不同截面尺寸的墙体配模剖面示意图画出,清晰的反应出墙板与楼面板、梁板具体如何连接;用MSTEEL工具,统计出布置图中的模板数量,最后制出正式的加工计划单。

(一)主要控制点1、结构图纸尺寸的准确性,图纸错误更正时甲方的正式回复;2、各类墙板长度计算的正确性,图块的建立和检查必须是两个人;3、实际配模过程中模板选用的合理性,尽量避免选用小板(如P100、P150),异形板同样避免建立小板(如小于200);4、不同类墙体配模的剖面图,必须清晰明了的画出相应标高、模板尺寸、打孔位置等结构连接特点。

(二)检查资料1、墙体平面布置图2、各类墙体剖面图3、墙体模板加工计划(三)流程图通过正式函件与甲方确认图纸准确性调配对称调配对称绘制不同类墙体剖面视图画出墙体内洞口布置图清理图素,出墙体平面布置图布置内墙体梁较小一面墙布置内墙体梁较多一面墙布置外围墙体的外墙板布置剩余墙面模板布置梁下墙板模板外围墙体的内墙拐角配置阴角梁的设计流程:第一步:审图在设计梁板前,得对结构图中梁的尺寸进行审核,查看是否有明显错误矛盾的地方,梁顶标高是否有升或降的情况,住宅楼外围的梁一般有大样图,这些结构都需要弄清楚,有错误有疑点的地方都需与甲方沟通确认好。

第二步:设计梁阴角审图无误后,综合相关图纸,正确理解楼梯标准层各部分的结构形状和尺寸。

设计梁端头阴角,一般分水平方向的阴角以及竖直方向的阴角,通常设计是把竖直方向的阴角放在水平方向的阴角上面。

水平方向的阴角一般一端伸出梁侧边外100mm。

竖向阴角如太短,例如C-50、C-30,则竖向阴角不放水平阴角上。

第三步:设计梁底顶板1、如果梁底板长度在1200mm 以内,则梁底不需要顶板。

2、如果梁底板长度大于1200mm ,则需要顶板。

(1)大于400mm 宽的梁,顶板所焊铝管应使用双排支撑,大于80mm 宽的梁使用三排支撑、按400 一个等级,依此类推。

顶板应与楼面梁的V 顶对齐,顶板长度最好是比梁宽大200mm ,一边各伸出100mm 。

(2)小于400mm 宽的梁,顶板下焊一根铝管,同样,顶板与楼面梁的V 顶对齐,顶板长度最好是比梁宽大200mm ,一边各伸出100mm 。

(3)梁底顶板的位置1. 3.2 米以下的楼层。

对于 3.2 米以下的楼层,支撑体系是采用单支撑,立杆与立杆之间不需要连接水平杆,即梁底支撑与楼面支撑不需要连接,也就意味梁底顶板不需要和楼面V 顶纵横对齐,在设计梁底顶板位置的时候,考虑底板的通用性。

2.3.2 米以上的楼层;第四步:设计梁底板1、梁宽有变化的情况。

根据梁图,如果随楼层的变化梁宽有变化,那么梁底板应根据变化的具体情况采用宽窄组合的板,以后梁变窄的时候抽掉相应的底板,剩下的底板则刚好可以继续使用,从而节约材料合理利用。

2、如楼层使用铝模都是标准层,结构一直不变化,则梁底板不用考虑变截面,底板长度不超过1200mm 。

第五步:设计梁侧板计算侧板的尺寸时注意梁有没有沉降、与梁相接的楼面有没有沉降。

1、梁侧板宽度大于400mm。

如梁侧板的宽度大于400mm ,则模板应该竖着设计,计算侧板的尺寸时注意梁有没有沉降,与梁相接的楼面有没有沉降。

2、梁侧板宽度小于等于400mm。

则在设计的时候,侧板应是侧着放,如梁侧板的宽度尺寸过小,如30mm 宽,则考虑是否用木条代替或者P100 模板面开孔。

3、底板与侧板连接,采用阳角。

阳角的长度和底板一致,各别地方特殊处理,总之原则是保证没有缝隙漏浆。

第六步:梁板加固1、一般 3.2 米以上的楼层高,不能使用单支撑,支撑与支撑之间需搭设横杆,所以梁底支撑需与楼面支撑连成一体。

图8 (支撑示意图)2、 3.2 米以下的楼层高,一般使用单支撑,即立杆与与立杆之间不需要搭设横杆加固。

如图8 无水平杆。

3、梁侧板如果是竖着设计,内部的梁是不需要加背楞对拉加固,因为侧板上面有阴角压住,与楼面模板形成一体。

4、外墙的梁侧板如果是竖着设计,则必须拉背楞加固,如果外墙的梁侧板是侧放着设计的,但是有几块连在一起的,也需要拉螺杆拉住。

图9(外墙的梁要拉螺杆加固)楼面板设计流程:第一步:审图在设计楼面前,得对结构图中各个房间楼面的尺寸进行审核,查看是否有明显错误矛盾的地方,楼面标高是否有升或降的情况,沉降的高度,住宅楼外围一般有大样图,这些结构都需要弄清楚,有错误有疑点的地方都需与甲方沟通确认好。

第二步:设计楼面周围阴角1、楼面转角处设计转角阴角,现在标准的转角阴角是350-350 的的转角阴角。

图1(设计转角阴角)2、设计转角阴角与转角阴角之间的阴角。

应先设计一个斜角阴角,现在标准的斜角阴角是C-600。

斜角阴角设计完了后再设计其他阴角,通常,阴角的长度最大不超过2000mm ,阴角的长度种类尽量少。

注意,如果有出现梁底平板底的情况(即没有梁侧板,或者梁侧板全部是挂模),那相接处应该是没有阴角的、或者阴角有开孔的情况。

第三步:设计楼面梁(龙骨)设计龙骨前,楼面的阴角是应该已经设计完成了,在这基础上,楼面的横向或纵向的长度尺寸已确定。

1、设计中梁,中梁最大的尺寸是1200mm ,且中梁的尺寸数字应是整数。

中梁的种类尽量避免过多。

2、设计边梁,边梁的最大尺寸应是1100mm ,两端的边梁尽量使得尺寸一样,边梁的种类也不宜太多。

3. 楼面V 顶纵横中心距。

(1)、3.2 米以下的楼层。

无需搭水平杆,使用单支撑,那么V 顶的位置在设计时考虑的是边梁中梁的通用性、互换性。

(2)、3.2 米以上的楼层。

立杆支撑需要搭水平杆,那么V 顶的位置在设计时考虑的是纵横对齐,与梁底顶板对齐,纵横水平杆的长度最好设计成通用的。

第四步:设计楼面板1、设计楼面板,即设计龙骨与龙骨的间距。

尽量使得龙骨与龙骨的间距是1200mm ,模板的长度最大也应是1200mm ,那么这样设计后,绝大部分的楼面模板就是400-1200mm 的板,也就是所说的真正的标准板。

设计模板的长度尽量是100 的倍数。

尽量使用P400 的模板,P100 的模板尽量不要使用。

图5(设计楼面板)2、对于有悬挑的楼面,在悬挑最边上设计与楼面相同的顶板。

图6(悬挑部位楼面设计)3、将设计完的楼面板和墙板、梁板整合到一块去,查看孔位是否完全对齐,查看尺寸是否完全到位。

4、全部楼面设计完成后,对楼面所有数据进行统计,根据统计出来的模板种类及数量,进行再次的调整,确保没有数量是单个的模板。

第五步:楼面板加固楼面板的加固完全依靠支撑体系,当楼面全部设计完成后,楼面的支撑位置已确定。

1、3.2 米以上的楼层,支撑应该是需要搭扫地杆及上端的连接杆,对于要搭横杆的支撑体系,在之前设计就应尽量使得横杆的尺寸是1200mm 。

横杆的种类不宜太多。

详见支撑设计流程标准。

2、 3.2 米以下的楼层,应是使用单支撑。

支撑设计流程:第一步:楼面支撑体系平面设计1. 根据结构图,以墙、梁、柱为界限划分楼面。

2. 将楼面边长较短的一边确定为支撑的横向方向,长边作为支撑的纵向方向。

支撑沿纵横方向自然形成支撑矩阵。

设计时,尽可能使支撑形成如图 1 所示的基本支撑矩阵。

其中,优先考虑形成(a)、(b)类型的矩阵。

3. 按照设计支撑的先后顺序确定起始支撑的位置。

一、设计支承的顺序:(1)优先从核心筒往外设计。

(2)从左往右设计。

(3)从直边往异形边设计。

二、起始支撑的定位原则:6. 楼面短边宽度 B 小于等于1600mm 时,不设置支撑。

7. 楼层板厚b≤140mm ,楼面短边宽度B小于等于1700mm 时,不设置支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