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市场营销1班胡裙雅1031020122一、人口分析:(一)、义乌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比例将近1:1全市常住人口为123.40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1.27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2.13万人,增长35.20%,年平均增加3.21万人,增长3.06%。
全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为58.58万人,占47.47%。
且在金华市居前三,仅义乌市就占了金华人口的23.02%。
可见,在义乌这样的以小商品城成名的商业城市,外来人口也占很大的比例,将近一半左右。
改革开放后,义乌得益于小商品市场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集聚能力在浙江省各县市区中居于首位。
(二)、家庭户平均人口减少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 41.92万户,家庭户人口为98.3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3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2人减少0.37人。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追求优生优育的目标有所体现。
(三)、男性人口竟高出女性6.02万义乌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4.71万人,占52.44%。
女性人口为58.69万人,占47.5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10.25),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11提高了8.14个百分点。
(四)、年龄构成义乌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5.88万人,占12.87%;15-59岁人口为96.06万人,占77.8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46万人,占9.2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55万人,占6.1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21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17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基本持平。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0.50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的体现,说明义乌的年龄构成还是比较和谐的,劳动力有所提升,老龄化降低,这是一件好事,有力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不过,这个进度还是比较缓慢。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8.09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6.87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57.61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9.08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186人上升为6558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由10804人上升为1367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由43014人上升为4668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由31279人下降为23564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4.59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增加0.28万人,文盲率由4.72%下降为3.72%,下降1个百分点。
义乌人口受教育程度主要以初中毕业为主,占一半左右,但是在高中毕业、大专毕业的人口有所增加,这是可观的,但是初中教育的普及率还是有待提升。
(六)、城乡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87.89万人[6] ,占71.2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5.51万人,占28.78%。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31.86万人,乡村人口增加0.27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9.83个百分点。
上数据显示,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明显高于乡村人口。
(七)、收入分析(1)义乌居民理财获利能力增强前三季度,义乌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9617元,同比增长29.6%,其中人均出租房屋收入为7709元,同比增长29%,人均其他财产性收入为707元,同比增长16.7%。
人均财产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7.9%上升到31.4%,提高了3.5个百分点。
这表明,随着城镇居民财富的积累,投资渠道也更趋多元化。
同时,前三季度义乌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增长19.7%,达4594元。
其中,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为2839元,同比增长11.8%。
这是因为义乌市政府非常重视老年养老,逐年提高各类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2)各层次居民收入均增长日前,义乌市统计局对120户调查户分成高收入组、次高收入组、中收入组、次低收入组和低收入组,进行了调查,并将结果与去年同期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今年不同层次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去年有所增长。
高收入组从去年的62154元涨到今年的63171元;次高收入组从28610元涨到38697元;中收入组从20157元涨到了28747元;次低收入组从15683元涨到了20188元;低收入组从8799元涨到了10897元。
其中,增幅最快的是中收入组,增长42.6%;其次是次高收入组,增长35.3%;第三是次低收入组,增长28.7%;第四是低收入组,增长23.8%。
而高收入组涨幅最小,仅为1.6%。
这也是得益于工厂的发展,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3)居民家庭收入差距缩小近年来,义乌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向低收入家庭倾斜的政策,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投入,促使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加快。
义乌市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前三季度义乌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差距出现可喜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低收入家庭生活状况得到改善,高低收入家庭差距缩小。
前三季度最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897元,比去年增加2098元,增长23.8%,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付收入增幅8.7个百分点。
同时,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的倍数由去年同期的3倍缩小到了2.8倍二、义乌的历史背景建国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但“大跃进”和“十年动乱”的失误,使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弊端越来越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一边是粮票油票豆腐票的限制,人们买不到东西;另一边在打击“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谁也不敢把东西拿到市场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命运的重要转折,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方针提出后,中国经济开始了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
1979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在各地农村试行,《草案》明确指出:“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不得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取缔”。
商品经济在一些地方逐步解冻,手工制品、农产品摆上了集市……所以,自1979年后,由于集市的不断发展、不多扩张,虽然集市不断发展,但是市场的需求已经不是集市这样的小摊能满足的,所以,在1982年,就创办了小商品城。
附:义乌是从鸡毛换糖开始的。
下面来看一段有意思的历史:摇着拨浪鼓的“鸡毛换糖”者塑像站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门前,提醒人们要记住历史。
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
其实它的发展是从“鸡毛换糖”开始的————义乌一带有用可作肥料的鸡毛换取红糖等小百货的传统————而当时的形势是,全国都在打击“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
《焦点访谈》采访了当年第一个拿到“鸡毛换糖”许可证的个体经营者冯爱倩,她详细讲述了那时艰难的“斗争”历程:因为上街摆卖小商品被有关部门围堵,她在街上拦住县委书记“讨说法”,并且拍起了桌子,最后终于被允许摆摊。
当年的县委书记也现身回忆事件经过。
这一切今天看起来既严肃又妙趣横生。
那是一段有意义的、有意思的、令人难忘的历史。
三、购买动机义乌作为“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引起全球的热潮,全国各地,世界各地都有八方经商者来到义乌进行投资、进货。
中国小商品城坐落于浙江中部义乌市,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
20多年来,经历四次搬迁八次扩建,现拥有营业面积80多万平方米,商位34000余个,从业人员8万多,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2003年市场总成交额达248.27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50%强,连续13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重质量、守信誉”市场荣誉称号,是国际小商品的流通、研发、展示中心,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
中国小商品城由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三个市场簇群组成, 市场拥有34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万种商品,几乎囊括了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雨具、电子电器、玩具、化妆品、文体、袜业、副食品、钟表、线带、针棉、纺织品、领带、服装等所有日用工业品。
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1/3强。
物美价廉,应有尽有的特色鲜明,在国际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中国小商品城物流发达,是浙江省三大物流中心之一。
市场拥有200余条联托运线路,直达国内200个大中城市;六条铁路行包专列;建有浙中地区唯一的民用机场;紧邻宁波、上海港,海运发达,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日货物吞吐量达5000余吨,同时,开办海关办事处,开通“一关三检”,配套建设了国际物流中心、商城物流中心两个现代物流基地,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先进,功能完善、高效。
发达的市场链和万商云集的火爆交易,中国小商品城成了发布小商品价格、新产品动向的信息源头。
市场信息传播渠道宽畅,拥有各种专业报刊、中国小商品数字城等多家小商品市场信息网站。
其中,中国小商品数字城是中国小商品城网上市场,有形市场商位全部搬上网站,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我虽然是一名学生的身份,但是来到这样商业性这么强的城市,也开拓了视眼,对市场也有了初步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四、义乌历史文化特点(1)义乌“十大民间风俗”义乌“十大民间风俗”分为民风民俗类:红白喜事、做寿(含过生日)、起新屋上桁、迎龙灯、贾氏抬阁跷;岁时节令类:过年、清明冬至、八月中秋、重阳庙会;生产商贸类:开新市。
“不管是从普及范围还是年代上讲,这些民间风俗都很有代表性。
”该局负责普查收集工作的吴琅云表示,公示后,这“十大民间风俗”将列入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大民间风俗”简介:1.红白喜事旧时在义乌民间讨老婆(娶亲),是一件大喜事。
一对夫妻的婚姻,从望侬、定亲到迎娶,需要少则半年,多则三年的时间,让女方制备妆奁。
程序也较繁多:媒人做媒、望侬、定亲、下礼(送聘礼)、送日子、挈果子(西乡称“担拍粉”)、辞亲、回赠、后代银、起身酒、拜别祖先、迎娶、新娘上轿、拜天地、宴请、闹新房(俗称“讨果子”)、拜见公婆、谢媒等,至今许多旧的礼俗仍在延续。
义乌民俗重骨肉情义,讲敬老孝道。
家人有病,全力请医诊治,昼夜陪伴左右,侍茶水,适时进药。
给病人洗身体,勤翻身,随时处理排泄污物。
劳不厌倦、苦不皱眉。
百年之后,孝男孝女,孝儿孝媳,世代相传,蔚然成风。
20世纪末,义乌全面实行火葬,骨灰盒放于公墓。
各地公墓多建于山区,丧葬礼仪,除不用棺木,一般都照旧俗。
2.过生日、做寿每年的出生日期,都作为一个人的喜庆,家人为他(她)庆祝,祝愿健康长寿,吃象征长寿的鸡蛋索面,全家共享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