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讲义导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其任务是揭示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学习导论要掌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内容、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特点等,为更好学习这门科学奠定基础。
第一节物质资料的生产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劳动者的劳动: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
没有人的劳动就根本谈不上生产,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如果没有劳动者去操作,只能是一堆物料。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当中起主导作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因素。
区分——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劳动者:拥有劳动能力的人劳动:人的劳动能力的发挥劳动资料:人们用来把自己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
还包括除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以外的一切其他生产资料,如建筑物、道路等。
劳动对象: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称为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生产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劳动者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创造出物质财富。
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因素。
无论是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还是生产力比较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生产都无法进行。
除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基本要素外,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要素也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因素。
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这些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才能创造出来。
只有物质资料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
二、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要从自然界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料,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从而形成社会生产力。
物质资料生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生产,人类生产活动的集体性质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关系,从而形成社会生产关系。
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人与自然界关系——生产力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生产方式)(一)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1.衡量:劳动生产率,即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数量。
2.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劳动者创造生产工具,使用和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工具的效率。
劳动者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很多地面和地下的资源被开发出来,如开发地层深部的资源、海底资源,以及利用原子能,太阳能等;劳动者通过生产实践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提高劳动技能,这必然会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在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起着最重要作用,先进的生产工具能够减轻人的劳动强度和节省时间,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
人类社会经历了四个经济时代。
狩猎与采集经济(以下简称“狩采经济”)(石器),农业经济(铁器)、工业经济(机械化)、信息经济(PC机),新的经济时代就是:生物经济时代。
课后阅读《经济时代的发展阶段及其划分标志》在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也起了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们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系统经验。
马克思:“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提高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改进和完善生产工具,提高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同等数量甚至更少的劳动者,在同等时间内能生产出更大数量和更高质量的产品来。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注:宋涛书中说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不包括劳动对象,但一些学者认为,劳动对象作为生产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它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现代化生产过程中,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日益增多,范围不断扩大,这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生产关系——研究对象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
狭义的生产关系,指获取自然资源以及进行加工制造的直接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如企业中经理工人之间的关系。
广义生产关系,获取自然资源到最终消费这些资源生产的产品的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没有货币存在的条件下,人们往往先通过分配获得相关产品,然后再通过交换获得自己需要消费的产品,这种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生产关系,是广义的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狭义的生产关系在内的广义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生产关系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1)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就不可能有分配。
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
如果没有分工,每个劳动者都把自己生产的产品消费掉,每个企业都把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作为本企业里劳动者的消费品,那就不可能有产品的交换。
生产决定消费,马克思说生产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动力。
人们要消费,必须有消费的对象,要有食品衣服和房屋等,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资料,生产为消费提供产品。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生产的消费品质量提高了,品种增多了,引起了消费方式的变化,原始人用手抓生肉吃,现代人则使用餐具食用经过烹调的熟肉。
生产创造消费的需求,人们总是生产出了相应的产品,然后再进一步吸引人们去消费,逐步形成消费群体。
创造这种消费的并不是消费者自己的创意,而是生产者的创意形成对相关消费品的制造,并吸引消费者形成对这种产品的需要,如香皂牙膏等产品。
(2)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生产起到推进和延缓的作用。
“节俭悖论”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
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公众节俭,会降低消费,不利于生产。
随着交换范围扩大,对用来交换的产品的需求会增长,生产也随之发展。
资源配置,如资金贷款给那个企业,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收入分配的方式会影响到劳动效率。
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生产资料私有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和地位。
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资本家在生产中处于支配地位,工人处于被支配地位。
在分配中,工人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只能得到和他们劳动力价值相等的工资;在交换中,资本家用他们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去购买各种消费品,以满足其奢侈生活的需要,用剩余价值的另一部分来增加资本积累;工人则用他们所得的工资去购买生活必需品,从而把劳动力再生产出来,以便继续把它出卖给资本家。
在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条件下,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合作的关系,在分配中,每个劳动者都按照自己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取得相应的收入,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他们的收入会逐步有所增加,他们的生活也会得到不断提高。
第三节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思考:当你没任何工具进行打猎时,你会轻松地和其他人共同打猎,共同分享!那一天你发明了刀,你能一个人进行打猎了,你还会和其他猎人分享你独自辛苦打的猎物吗?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的高低,具备哪些技术,能够获得多少物质资料,决定了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呈现怎样的配合、支配关系。
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生产关系就要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一个企业内人与人之间关系是否和谐,会对生产力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即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位置决定思想,所处的地位不同,立场就不同。
就象挤地铁一样,挤上去的不想下面的人再挤了,挤不上去的拼命往里挤。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促进社会进步,反之,阻碍社会进步。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概括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结构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决定力量,而生产力的决定作用通过生产关系传递至上层建筑。
同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又通过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要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处于中间环节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是关键。
一般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但并不是独立的研究生产关系,而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过程中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第四节经济规律一定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经济规律。
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人们既不能消灭它废除它或改造它,也不能创造出新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变化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而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
如果违背了经济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意志办事,就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使社会的经济发展受到干扰和破坏。
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但是决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客观经济规律。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意思是,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自然。
因势利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
万有引力,人造卫星利用这一规律。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别: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经济规律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自然规律一般来说长久不变,经济规律会发生变化。
二类型(3种):共有的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几个社会形态起作用的如价值规律就存在于商品经济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