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800BC——500BC 古朴文明时代594BC 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制度基础509BC——508BC 克里斯提尼改革500BC——330BC 古典时代443BC——429BC 伯利克里改革431BC——404BC 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VS斯巴达雅典战败,走向衰落323BC——30BC 希腊化时代323BC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的部将之间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激烈斗争,原被征服的领地陆续形成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希腊化国家。
30BC 罗马征服埃及,希腊化时期结束【古希腊早期法律】古希腊早期的法律与宗教没有什么区别:1.特尔斐神庙的名言被视为阐明神意的权威性意见而作为希腊人民的行为准则。
2.宗教仪式渗透于立法、司法的形式中。
3.国王作为最高法官,其职权是宙斯亲赐。
【智者学派】智者学派(The middle of the 5th century BC——the 4th century BC)内部的政治法律思想差异很大,有的主张贵族主义政治,有的主张民主主义政治。
然而,在学术上却有着共同特征:1.哲学上的自然主义;2.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争议即强者的利益)。
【苏格拉底】1.认识你自己我:“善”乃支撑一切、包罗世界的力量,它不存在于外部世界,而是在人们内心,如果说哲学的任务是探究智慧,那么哲学家们对“善”的探寻就不应停留在外界,而是该深入人的内心去发现这固有的智慧。
因此,“哲学应当成为人学”。
“认识你自己的”具体方法:“助产术”。
黄勇斌:古希腊的哲学是立足于整个宇宙的,就是说他们的野心是建立一种统合宇宙、人、社会等万物的解释体系。
“认识你自己”的意思是说在上述前提之下,不能片面关注宇宙,而应当同时关注人类社会的问题。
因此,“哲学应当成为人学”是有背景的。
精神助产术的提出,是为了回应智者学派的绝对的相对主义,证明人类社会的行为规则体系也是可以建立的。
总之,善是宇宙的制高点,也是人类行为的终极规则;助产术是发现和证明善的实践方法。
2.美德即知识(1)美德:道德范畴,内在的;知识:人本固有,内在的;善:Everything,内在的。
连接美德与知识的桥梁就是“善”(善指导宇宙一些之根本守则,是美德的最高形态)(2)如何行善政治:赞成贵族制,反对民主制。
法律:将法律分为神法和人法,神法高于人法,“相信神的存在并信仰神使行善的先决条件”。
犯罪理论:作恶皆因无知,认识德性即成为有德性的人。
黄勇斌:美德即知识的另外一个解释就是:我知道了什么是不好的,我就不会去做了。
因此,知道什么是美德,你就会选择美德,就会具有美德。
这一说法忽略了意志这一要素。
现在看来,比如论证犯罪构成要件中的有责性时,是要结合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
但是苏格拉底这句话的意义时不可忽略的,他至少说明了美德这一人类的行为规则是可以认识的。
我:上述是“美德即知识”的两种解释,黄勇斌老师解释是字面含义:“我知道了什么是不好的,我就不会去做了。
”我解释的是为什么柏拉图认为“我知道了什么是不好的,我就不会去做了。
”当然,我的这种解释反映出了柏拉图的观点中对意志因素的忽视。
3.守法即正义关于苏格拉底之死:我:合乎法律就是正义的,公正的人就是遵守法律的人。
一切法律皆来源于神,“相信神的存在并信仰神使行善的先决条件”,因此得出一个等式:“守法=信神=行善”,即“守法=行善”。
苏格拉底被指控的罪名是“腐蚀青年、不信奉雅典城邦的神和发明新神”,而他用他的死来证明自己是守法的,也即推翻了这个“不信神”的罪名,同时获得了善的境界。
黄勇斌:古希腊奉行的是多神,和中世纪的神法是不同的。
苏格拉底对于法律的二分并非系统的自然法,因此在他获罪时也没有说要用自然法挑战雅典城邦法。
守法、信神和行善在理想状态下当然是一致的,但是苏格拉底之死证明这很难实现,因为他遵守的城邦法与自然法有冲突,导致秩序和正义的冲突。
苏格拉底之死只能证明他守法和践行善,但是雅典的民主制度至今仍然因为苏格拉底之死而颇受非议。
我:理想状态的前提是人法符合自然法,这时“守法=信神=行善”这一公式就应成立。
而当人法不符合自然法,即人法是恶法时,守法就不一定等于信神和行善,反过来说,不守法也不一定表示不信神或不行善。
所以苏格拉底就算越狱也不一定表示不正义。
但是在当时“二分法”尚未有人明确提出,所以苏格拉底想不通理想状态的前提,继而也找不出越狱的合理性,只固守着“守法=行善=正义”这一公式,因此饮鸩而亡。
此外,“恶法非法”、“恶法亦法”的问题是在法学和伦理学混为一体的时代提出的,随着法律与道德的分离,人们认识到法律制定的优劣是无法推断出法律存在与否的客观事实。
黄勇斌:这个其实不需要想的太多,克力同对于恶法非法持激进的态度,认为违背自然法的实在法就是无效的,可以不遵守;苏格拉底则认为实在法即使一定程度上存在瑕疵,但在秩序与正义之间,他还是选择了秩序。
这就像我们现在谈恶法非法的问题,还是有争议的,因为对于何为“恶”的价值判断,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恶”到什么程度才是“非法”,争论更多;因此,不要采取极端的观点,这就像一条光谱,到底哪里是转折点,是比较灵活的。
比如,对于二战纳粹屠杀犹太人,一般人都认为那时恶法,即使纳粹之下的官员,也不能以遵守法令屠杀而抗辩无罪;但是如果是不明显的歧视,有人可能就不认为是恶法,因此还是需要遵守,等待修改。
我:既然对法律之善恶的判断缺乏标准,那么我们就分两种情况来看:如果当时的法律是善的,那么我的第一种说法就成立;如果当时的法律是恶的,那么我的第二种说法也是成立的。
因此苏格拉底不就横竖都得死……我勒个去!【柏拉图】柏拉图:427BC——347BC 《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知识论:以理性为基础,概念的知识;知识是与生俱来的、确定的。
理念论:宇宙=理念/形式世界+经验世界;目的论的世界观:宇宙时理念的逻辑体系;伦理学:有理性的生活(理性统帅);政治学:国家的目的和组织。
1.正义观柏拉图的法律思想是以正义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正义之实现可看作串联柏拉图政治法律思想的线索。
柏拉图认为,正义可分为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两者具有同构性,分析城邦正义有助于认识个人正义。
因此柏拉图主要着手于分析城邦正义。
社会等级哲学家军人农工商治国者(统治者)卫国者(武士阶级) 生产者(劳动阶级)理性意志欲望智慧勇敢节制金银铜如何在城邦中实现正义?“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城邦正义在于以上三种人各尽其职、各守本分。
而由城邦正义推导出的个人正义,即充分运用理智,追求智慧、勇敢和节制的品质。
当实现了这一追求,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就都已实现。
由上表还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治国者应具有爱智慧的美德。
“哲学家”的英语“Philosopher”即具有“爱智慧”之意,因此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即是哲学家统治之下的社会。
2.政体理论(1)政体分类早期分类:标准——统治者的德性决心了政体的德性①贤人政体②军阀政体↓③寡头政体↓④民主政体↓⑤专制政体或僭主政体后四种政体都是不稳定的,发生变化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它们发生变化的顺序为:②→③→④→⑤,政体周期循环论。
后期分类:标准——执政人数&执政者是否按照法律行使自己的权利标准一人少数人多数人依法执政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不依法执政暴君政体寡头政体暴民政体(2)理想政体:哲学王统治思想根源:既然良好的法律是由哲学家所制定,那么与其受法律的统治,为何不直接受哲学家统治呢?就立法而言,在社会失序的国家,法律制定出来也不会得到有效的遵守,可有可无。
而在秩序良好的国家,法律的制定又是轻而易举的,法律只不过是哲学家手中超好使的统治工具(“他们根据正义制定法律,或从前人的法律中引申出现在的法律”)。
在执法方面,把法律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反而会束缚哲学家的手脚。
良好秩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统治者和公民的德性。
但是,柏拉图并不完全否定法律的作用,人治并不意味着取消一切立法,国家基本制度应依靠法律来明确,柏拉图强调的只是国家没有必要在每件事情上都制定法律。
因此,柏拉图的理想政治依靠的是哲学家的智慧而不是法律。
法律仅处于次要的地位。
3.后期由人治向法治思想的转变在《法律篇》中,柏拉图开始重视法律的作用:(1)重视立法工作(2)强调守法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性。
当国家不依靠哲学王而依靠法律来统治时,法律就享有最高的权威。
即使是国家的统治者,也只能是“法律的仆人”。
而为了使人们遵守法律,可以采用劝说和暴力这两种方法。
4.总结柏拉图早期的《理想国》、《政治家篇》都反映出其坚定地认为哲学王统治优于法治。
柏拉图为实现其政治思想曾进行过不懈努力,但实践中的屡屡失败,特别是劝说僭主狄俄尼厄斯时的重挫,导致其怀疑贤人政治的可行性。
然而在理论上,柏拉图始终认为贤人政治优于法治,这一点是确信无疑的。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即哲学王缺位的问题,柏拉图提出了“两步走”战略:先实现法治,利用新的法制把旧制度及人们的品质清洗干净,再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理想国”。
因此柏拉图后期的法治思想只不过是在贤人政治无法实现的前提下的一个次优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无法实现最高理想,但至少已把统治者关进笼子里,不至于造成更坏的结果(暴君政体、寡头政体、暴民政体)。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384BC——322BC)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位把政治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思想家,他把正义和善德当成城邦和法律的目的,其伦理学思想成为政治法律思想的主线。
1.国家理论(1)国家的起源自然起源论:个人→家庭→村坊→城邦(国家)奴隶制的合法性:因为人类的品德和才能天生有别,因此劣者从属于优者是天生合理的,处于弱势的被征服者沦为奴隶是正当的。
然而奴隶主也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威,因为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关系同国家与公民之前的关系是有区别的。
(2)国家的目的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自给自足而至善”,这个目标的实现形式是城邦。
因此城邦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类的真正的美满幸福”。
(3)政体分类和柏拉图分类标准的区别:除考虑执政目的之外,还兼顾出身、财富和人数。
标准一人少数人多数人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政体排名:1.君主政体2.贵族政体3.共和政体4.平民政体5.寡头政体6.僭主政体(4)政体变更①原因35内因:始于对公民的分类:极富、极贫、中产阶级。
一般原因——革命总是由要求“平等”的愿望引起的。
具体原因——在平民政体中,政变都是起因于群众领袖的放肆。
在寡头政体中,造成政变或革命的两个途径:执政者虐待平民群众或是执政团体自相倾轧。
外因:邻邦实行的是一种敌对政体;外族入侵从政体变更的原因可找到支持亚里士多德理想政体的理由。
②保全政体的方法A.重视教育B.尊重法律C.谨守正义(5)理想政体34比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已经彻底摒弃了贤人政治的幻想,法治不再是通向理想国的步骤之一,而是实现现实世界中的“理想国”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