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文化软实力的兴衰及深层原因

法国文化软实力的兴衰及深层原因

法国文化软实力的兴衰及深层原因提起法国文化,人们总联想到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埃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卢浮宫、凡尔赛宫、法国香水、法国时装、法国葡萄酒、“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法语、“自由、平等、博爱”、法国人的浪漫、拿破仑、路易十四、戴高乐、莫里哀、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左拉、大仲马、笛卡尔、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萨特、莫奈、罗丹、毕加索、居里夫人……真可谓星河灿烂,万千风情,令人心驰神往。

一、法国文化的兴起和繁荣研究法国历史文化的法国学者普罗夏松曾这样描述法国曾经的辉煌:“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不去维也纳、柏林,不去圣彼得堡,也可以不去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也不管他是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当时,“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

”(巴黎1900——历史文化散论,曾罗夏松著,王殿忠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一个文化强国的兴起和繁荣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几个世纪的苦心经营。

那么,法国文化的兴盛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呢?在1337年至1453年的百年战争中打败英格兰以后,法国逐渐走上欧洲强国之路。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法国形成中央集权国家。

历经意大利战争和宗教战争的洗礼,号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的专制统治在1661年奠定了基础。

他宣称“君权神授”,把自己当作神的化身,甚至把自己说成上帝。

当时路易十四下令建造的王宫──凡尔赛宫的壮观豪华为全欧洲所羡慕,也是路易十四追逐欧洲霸权和建立殖民帝国的运筹帷幄之地。

路易十四推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奖励工农业生产,开拓国内市场,使法国经济很快繁荣起来,而海外的殖民掠夺也给法国带来巨额收入,大大充实了国库。

凭着强大的经济实力,路易十四建立了一支欧洲人数最多、最强大的常备军。

这支军队所使用的武器装备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

由于他本人对文化艺术的特殊癖好,并意识到科学的力量,路易十四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法国文化艺术和科学事业。

他亲自创办了法兰西舞蹈学院、音乐学院、喜剧院、建筑学院和科学院。

他自己从七岁开始就每天坚持芭蕾训练,并亲自扮演太阳神阿波罗,由此获得了“太阳王”的美名。

这一时期的法国在建筑、绘画、戏剧、舞蹈等方面将古典主义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显示出极大的文化影响力。

整个欧洲的宫廷王族、贵族和知识分子都以会说法语为荣,所有的外交条约都用法文来撰写。

这一时期巴黎成为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法国成为艺术家的乐园、文化和思想的交汇地,法国的宫廷制度和文化艺术为欧洲各国所羡慕和模仿。

从路易十四时代开始,法国沙龙文化的风潮逐渐兴起。

贵族家中宽敞、舒适的客厅,给艺术家和思想家们提供了讲坛和听众,他们的灵感和激情找到了用武之地。

而此时刚在巴黎出现不久的咖啡馆则为市民们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场所。

法国启蒙思想家们就在这样的背景中诞生了,主要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

伏尔泰批判了宗教蒙昧主义,强调“自我思考”的重要意义,提出“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不能被剥夺。

孟德斯鸠论述了“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和现代法律的精神,首次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思想。

卢梭发展了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洛克提出的“社会契约论”,进一步完善“天赋人权”的观点,尤其强调人民主权的思想: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直至推翻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

这实际上论证了人民的革命权。

当时已登上历史舞台的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充分利用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号召、发动人民群众,掀起轰轰烈烈的以推翻封建神权统治、建立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

1789年7月14日,象征专制王权和对人民的压迫工具的巴士底狱被巴黎市民攻占,宣告了革命正式爆发。

8月,法国大革命的纲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获得通过。

宣言庄严宣布:人人生而自由,拥有平等的权利;所有政治组织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人的天赋的、永不过期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自由、财产权、安全权和抵抗压迫权。

宣言从根本上否定了旧时代的封建神权统治,确立以人权和法制作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奠基石。

随后,从巴黎传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响彻整个欧洲。

1792年9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这是继荷兰共和国、英国君主立宪共和国和美国共和国之后出现的第四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此,法国向欧洲国家输出了一个现代民主和法治国家的模式和范本,再度成为全欧洲关注的焦点和中心。

然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1789年之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两个共和国,直到1871年法兰西第二帝国被推翻,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其中,拿破仑一世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欧洲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宣布登基的时候,拿破仑宣誓忠于1789年的革命原则和精神,即尊重和保护人权(包括自由和平等)。

他下令起草并于1804年正式实施的《法国民法典》沉淀了法国的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精神。

后人把它称为《拿破仑法典》。

在两个世纪后的今天,法国的现行法律仍基本遵循《拿破仑法典》。

该法典对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拿破仑为了击败因恐惧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影响而结成的欧洲反法联盟,发动了法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征服欧洲的战争,将该法典带到了征服的每一片国土上。

每征服一个国家,拿破仑直接或间接地在这个国家确立了新的原则,即法国革命的原则,并摧毁其封建制度。

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让拿破仑带给法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荣耀。

在37岁生日的那天,拿破仑亲自为凯旋门的建造奠下了第一块基石。

然而,他并没有机会从凯旋门下凯旋,因为滑铁卢战役的惨败使他提前结束了胜利梦。

拿破仑兵败的根源在于: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着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被占领国的人民先是在拿破仑的指引下觉悟到这一点,然后转向反抗。

在拿破仑三世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继续进行17世纪以来开始的海外殖民侵略。

其后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也未放弃这一行动。

这使得法国在19至20世纪初成为仅次于大英帝国的第二大殖民地帝国。

在殖民过程中,法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模式、思想观念和文化艺术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近百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使法国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也给法国文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创作的灵感。

法国文学在19世纪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被推向了高峰,出现了巴尔扎克、雨果、左拉、司汤达、大仲马、福楼拜、莫泊桑、凡尔纳等一大批蜚声世界的大文学家,奠定了法国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强势地位。

其中,巴尔扎克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性人物,而雨果继拜伦和雪莱之后,成为新一代浪漫派的领袖,他的小说创作达到了世界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

18世纪至20世纪初,法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较快,出现了拉瓦锡、巴斯德、高斯、安培尔、居里夫人等多名在世界科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大科学家。

自诺贝尔奖创立以来,法国科学界共获得约26个诺贝尔奖项。

18世纪后半期,法国赶上了英国发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从此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法国又赶上了德国发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

1870年到1913年的四十多年间,法国的工业生产几乎翻了一番。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阻挡了法国经济的发展。

当纳粹德国占领了整个法国时,法兰西彻底失去了昔日的光荣。

在民族英雄戴高乐将军的带领下,为了自由而战的法兰西不仅为战胜法西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为战后法国的复兴铺平了道路。

戴高乐成功地促使法国重新赢得了大国地位。

他和罗斯福总统、丘吉尔首相一起参加了重要的国际会议,参加了柏林停战协议的签订,使法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作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总统,戴高乐决心恢复法兰西过去的荣耀。

他说:“没有了伟大,就没有了法国”。

他认为:一个经济衰弱的法国,不可能在世界上真正立足。

正是在戴高乐时代,法国的经济全面复苏,并赶上欧洲30年的黄金发展期(1945-1975年)。

这个时期法国的年经济增长率约为5%—7%。

戴高乐大力发展法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包括航空工业、核工业、机械制造等。

今日,法国在这些工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除了恢复经济实力,戴高乐还带领二战后的法国在国际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大国之路:1959年,法国宣布接受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自决,由此开始告别殖民主义;1963年,法国和联邦德国签订《法德友好条约》,从此与宿敌德国和解;1964年,法国与新中国建交,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并限令美国在一年内撤除在法国领土上的驻军和基地。

坚持独立外交政策的法国,成为世界格局的一个重要的制衡力量。

(参见中央电视台《大国的崛起》,2006年)这些举措对提升法国的文化软实力、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法国文化软实力的衰落然而,随着1969年戴高乐告别政坛,法国的国力(包括文化软实力)逐渐走下坡路。

首先是经济发展放慢。

自1976年起,法国的年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甚至出现过负增长率,目前年经济增长率徘徊在1%至2%之间。

法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70年的世界第四位降到2007年的第六位,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73年的世界排名第4位降至2005年的第20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经济困难导致法国失业率剧增,到2005年突破10%,而年轻人的失业率则达到20%左右。

第二,法国政府的公共债务日益沉重,至2008年初达到12506亿欧元,相当于法国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5.3 %。

第三,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7年发布的“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上,法国没有一所大学进入前80名,在该中心同时发布的“国家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上,法国只排第九名。

第四,在瑞士洛桑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提供的2007-2008全球(各国)竞争力报告上,法国仅排第十八位。

第五,2007年12月首期欧洲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以封面专题《法国文化已死》一文,报道当今法国的文化现状。

文章称:这个曾经诞生过无数大师级人物、使得举世称羡的国度,如今文化影响力正日渐势微。

文章引用法国评论家阿兰·哥曼(Alain Quemin)的话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法国毫无疑问是世界艺术之都,那些渴望出人头地的艺术青年全都慕名而来,而如今,他们纷纷拥向了纽约。

”文章认为,“法国文化墙内开花,墙外不香的现状早就是国际文化舞台上心照不宣的共识”。

文章指出,纵观文学、电影、绘画和音乐,如今的法国没有一项拿得出手,只能靠缅怀一度辉煌的历史地位度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