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园林中建筑与植物的关系对现代的启示

古典园林中建筑与植物的关系对现代的启示

古典园林中建筑与植物的关系对现代的启示
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不断增加,城市与自然共存、人类与自然对话,谋求环境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焦点话题。

自然,搞好城市中植物与建筑的配置也成为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中之中。

通过探讨古典园林中植物与建筑的配置理念来寻求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文脉,使之能够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起到借鉴和引导作用,并试图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设计意识中得到发展和延续。

标签:古典园林;植物;建筑;城市环境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180-01 1建筑与植物在古典园林中的关系
在园林景观设计要素中,建筑属于硬质景观,而植物则归属为软质景观,这一硬一软的相互组合,自然会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建筑的硬朗线条和植物的婀娜多姿犹如阳刚和温柔,搭配的好,便可奏出和谐的乐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这种组合关系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在这里山水、花木等一切造园要素与建筑以及建筑小品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的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各个元素彼此吸引,相互协调的积极一面,限制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消极的一面,并且在此基础上,优化对方特性,使各自展现出优美的姿态,从而在园林总体格调上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

说起园林植物,它可以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比如利用草坪、树丛、树群、树林、花丛、花群等丛植类型的植物,这些植物在美化周围环境的同时;对相邻的建筑也起到了衬托衔接的作用,使原本优美的建筑线条得到彰显。

而针对一些刻板生硬的建筑线条和造型,通过合理的植物配植,利用植物的春夏秋冬的多样色彩及其柔和多变的线条可以使建筑扬长避短,如基础种植和建筑角隅的种植;相反,从建筑的角度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古人已经做过很多的论述,比如李渔的《闲情偶寄》就提到:利用建筑的墙柱、门、窗形成的景框框以植物、山石,意境颇深,而且画面的内容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妙不可言。

也有利用树枝、树干作为景框,使建筑入画,以彰显建筑,并能增加画面层次。

因此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相互因借,扬长避短之效,呈现出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

使空间环境协调统一。

1.1园林植物配植应与建筑风格相统一
在园林中,很多建筑都是具有一定的场景寓意和建造者或主人的情感内涵的,其中的月洞门、漏窗和植物相得益彰地配置,这样的配置手法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如北方皇家园林中,往往选择树体高大、四季常青、延年苍劲的树种作为基调,如侧柏、柏、油松、白皮松等树木,以显示帝业的经久兴旺、万古长青。

这些本土植物,耐旱、耐寒、树姿雄伟、高大、枝叶浓重,与皇家建筑甚是协调。

而南方私家园林,面积一般不大,但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景色,突出“小中见大”园林格局,而建筑比重较大,建筑色泽淡雅,呈现出粉墙黛瓦的建筑形象。

在建筑和植物的配置关系上,常采用寓意、借景、漏景、泄景、对景、框景等艺术手法来突出移步移景、景随时移的空间效果。

建筑的各种空间及小庭院,常成为主人造景的主要场所。

并且在植物选择上也很讲究,着重观赏价值高、具有韵味的小乔木与花灌木,也有以植物命名某建筑或某一处景点,如拙政园里的“海棠春坞”的小庭院中,一棵海棠,数块太湖石,和周围建筑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江南风景。

1.2植物与门、窗、墙、角隅的配植
在园林中游玩,讲究“身游”“神游”。

身游讲究的是身体行动,神游讲究的是更高一层的游园方式,是一种精神活动,在面积稍大的园林内可身游,而在小面积的园林中则多不宜身游,只可神游。

多数可身游的园林中,往往通过水池、湖水、道路、建筑、植物来分隔空间,很多植物可作为背景、主景出现来和建筑环境相配置。

而在只可神游小庭院内就需要通过门、窗、墙与植物、水面、山石组成变化无穷的空间。

无论在可神游还是在可身游的园林中,门是游客进出的必经之地,门和墙连在一起可以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所以门的造型也很重要,是圆形、扇形、还是镂空式,要结合周围的建筑风格和所要表达的寓意而定。

在古典园林中,窗常被作为框景、漏景的道具,坐在室内的人可以通过窗框看到外面时时变化的风景,不同的窗框与精心配置的植物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由于窗框的尺度是固定不变的,植物却不断生长,因此要选择生长速度慢、造型优美的植物,诸如芭蕉、苏铁类、棕竹、考顺竹、南天竺、佛肚竹等。

近旁还可配些石头,增添其稳定感,这样动静结合,构成相对持久的画面。

墙的功能主要为了分隔空间,白色的墙面就像画纸,通过植物花木的配植,俨然以植物自然的姿态与色彩作画。

故在白墙前宜配植红枫、山茶、杜鹃、构骨、南天竺等,红色的叶、花、果跃然墙上,色彩更加鲜明。

建筑的角隅线条生硬,可以通过合理的配植物对其进行软化、缓和。

也可在角隅处做些小装饰,如用几块山石在角隅处堆出一个栽植池,石隙种上沿阶草,池中植上杜鹃、南天竺等优美的花灌木,组成一景,分散其对角隅硬直的线条的注意程度。

2古典园林对构建优美人居环境的启示
2.1现代城市建筑与植物配置对传统的借鉴
《园冶》中讲到“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尽管作者在此强调的是建筑,但笔者觉得城市建设也应如此,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实、冬有绿。

而且还要突出城市特色。

生态性城市的建设已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与植物的关系仍然处理的不尽人意,有些不但浪费了土地资源又破坏了城市形象,单从城市绿化问题上来说,一些预留绿地常被后来的建筑所占用,城市中几乎充满生硬的建筑线条,缺乏生机,更别说形成城市特色和个性了。

近年来,很多城市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国内开始摸索城市环境的发展计划,笔者认为山东日照、浙江杭州以及苏州的工业园区等一些城市就是一些成功的范例。

身置苏州的工业园区内,可以看出设计者对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如此精练,公路旁巧妙运用高低矮植物打造自然风光,很自然的把呆板的高楼大厦隐藏在后,毫无造作,行走在其中的人仿佛置身于田野之中;但是并非密而不漏,在需要放的地方,又如柳岸花明又一村,有张有弛。

穿行在其间的忙碌人们在这里得到了身心的放松。

2.2现代城市中植物与建筑小品的配置
城市中还有些功能性的建筑如交警亭、候车亭、厕所、立体交通等一些建筑小品,当这些建筑小品的尺寸、色彩、造型以及线条和周围环境不协调时,或者显得较为突兀时,也可以借助植物配植来美化它们的线条。

世界级典型花园城市德国波恩,掩映在茫茫绿色之中,在这里看不到摩天大厦,也看不到喧闹的街道,看到只有被绿色花草笼罩的城市景观,城市立体交通
绿树成荫,青环翠绕,再现天然园林景观,以人工环境的城市与自然完美的融为一体。

在国内,我们常见的公园中的休息亭,往往都得不到合理安置,很多单独置放在光秃秃的广场上,一到夏季利用率非常的低。

但是部分城市就做的比较好,如以浓郁、成群的树丛花木为背景或以常绿树丛隐亭其中,在心理上满足了人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景观上也使得空间环境更加协调幽静。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目前部分地区公园内利用自然材料建造了不少的建筑小品或建筑构筑物,如上海松江方塔园茅草亭在一片竹林掩映之下,平添了许多都市森林之野趣。

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从闹市中寻找舒适的自然生活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向往,也是每个城市的发展趋向。

古典园林的设计意识必将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根源,继承和发展园林中精华不仅能满足现代人的心理渴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王栋.从造园到现代景观设计[D].南京艺术学院,2003.
[3]屈永健.园林艺术[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