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手术设计
目前存在的问题2:
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认识缺 乏全局观
(1),主要问题骨()认识不足: 检查不全面,至少有膝关节正侧位片、3,可以有 核磁。
(2)复位、固定不充分。
(3),附属结构认识和处理不科学: 随意切除外侧半月板;骨块和骨块不复位、不固 定;腓骨骨折的分型及稳定程度评估。
3? 损伤机制、压力侧、张力侧?主力板? ? 前外侧单切口? 前外侧板固定效果?
关节面平整不是目的。
牢固固定、满足早期 锻炼,恢复最大功能 才是目的!
建议:漂浮体位,前外侧入路探查 关节腔,修复外侧半月板及处理关 节面;后内侧倒L入路固定内侧柱 及d区。
骨块用螺丝钉固定
固定同时,用 螺丝钉固定骨
块
骨块用双股高强度线固定
双股线8字固 定骨块
骨块用自制钩板固定
自制钩板固定骨块
需要考虑:年龄、既往生活质量、生活能力、合并内科疾 病及患者期望值,医生经验、0° 胫骨平台后倾角:10° 11°
力臂短、 夹持力弱
力臂长、 夹持力强 复位方法
正确运用漂浮体位
侧仰卧位 侧俯卧位
第四章:小 结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目标:整体治疗理念
1、尽可能获得平整及完整的关节面。 2、必须恢复正常的力线。 3、附属结构损伤的修复。
(二)骨折本身因素
6, 决定内固定类型、数目、位置。 7, 选择手术入路。 8, 选择手术体位。 9, 选择手术顺序。 10,探查并修复附属结构损伤。 11,根据手术情况,制定术后快速康复方案。
欢迎加盟: 于吉文骨科医联体 于吉文骨科医生集团
于吉文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公司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发展为核心 价值观。 下辖于吉文骨科医生集团与于吉文骨科医联体两种业务。
I d型: 前外侧入路,可以清楚显示并处理d区,但是由于腓骨头 遮挡 ,前外侧入路不能不能对d区骨折直接固定。 建议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在后外侧放置内植物。
I 型: (1度),d区骨折位于关节面4以内,建议侧卧位,前外+后外 联合入路,前外主力板,后外小型板;如果d区完整,也可前 外侧一个切口、前外侧一块板固定。
三柱理论 = 三柱分型 ?
四柱理论 = 四柱分型 ?
理想的分型具备的特点
评判受伤机制 指导治疗方案 评判预后 方便统计和交流
1型
外侧柱骨
折
分型(于
吉文分型)
1a型
1d型
1型
2型 内侧柱骨
折
2b型
2c型
2型
3型 双柱骨折
3型
3型
3型
分型下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选择
I 型: I a型:仰卧位、前外侧入路、在前外侧放置内固定。
稳定型
相对稳定型
相对不稳定型
不稳定型
目前存在的问题3:
提高手术技巧
(1), 提高认识:哪些需要复位及固定?复位到什 么程度满意?立体固定概念! (2),恢复胫骨平台的力线:防止膝内、外翻;恢复 后倾角。 (3),恢复平台宽度。
胫骨平台手术指征
• 目前争论较多,无统一标准.
• 任何导致关节失稳的胫骨平台骨折均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 • • 提出:关节面塌陷〉2,或平台增宽〉5. • •
型: (1度),无脱位型:仰卧位、内侧入路,把皮瓣前、后游离,在 内侧放置一块内固定;或者前内和后内各放置内固定;
(2度),脱位型:因为外侧半月板损伤并卡进骨折间隙, 建议仰卧位、前外联合内侧入路,前外侧切口探查关节腔、处理 外侧半月板等,内侧切口复位、固定骨折;必要时、前外侧附加
分型下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选择
(2度),d区骨折超过平台下4或者骨折越过止点到达c区, 因为血管因素,后外入路不能有效显露d区,建议漂浮体位, 前外+后内联合入路,前外主力板,后外小型板。
分型下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选择
型: b型:仰卧位,前内侧入路、前内侧固定。如合并腓骨尖撕脱骨 折和止点骨折,需综合考虑,相应处理。
c型:止点无骨折或者不需要探查关节腔,可以俯卧位,后内侧入 路,在后内侧嵴放置固定物;如果需要探查关节腔处理等,建议 仰卧位,后内侧入路复位c区骨折并固定,前外侧切口探查、处理 关节腔。
4、稳定的关节!
5、满足早功能锻炼。 6,恢复关节的最大功能。 7、避免骨关节炎的发生。
处理胫骨平台骨折的两个工具
1、分型(、三柱理论、) 2、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治流程
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治流程
(一)一 般 因 素
1 , 全身因素。
2 , 局部软组织,血管及神经情况。
3 , 根据全身因素及软组织因素综合考虑是保守治 疗,还是手术治疗。
腓骨头撕脱骨折(不稳定型)
固定同时,用克氏 针和张力带钢丝固
定腓骨尖骨块
不稳定型、上胫腓韧带近端骨折
过伸位内翻暴力、腓骨尖撕 脱性骨折,后外侧复合体不 稳定。
腓骨尖撕 脱骨块
不稳定型、上胫腓韧带近端骨折
固定胫骨平台骨折的同时, 固定腓骨头骨折。
螺丝钉+ 张力带钢 丝固定
腓骨骨折四种类型(于吉文)
目前存在的问题
1,分型不统一,部分分型陈旧、繁琐 2,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认识缺乏全局观
(骨性结构和附属结构兼顾) 3,手术技术参差不齐
目前存在的问题1:分型
分型(1979年) 分型(1981年) 分型 三柱理论(罗从风2009)
↓
分型(于吉文2016年)
分型
分型局限性
1,二维平面的分型。 2,难以诠释胫骨平台三维结构的特点。 3,对复杂骨折,难以指导切口选择与固定方法。
型: 型: 仰卧位,前外+内侧入路。
型: (1度),无脱位型:不需要探查关节腔者:采取俯卧位,后 内侧倒L入路复位及固定内侧柱及d区; (2度),脱位型:需要探查关节腔,建议漂浮体位,前外侧 入路探查关节腔,修复半月板及处理关节面,后内侧入路固 定内侧柱及d区。必要时、前内侧小切口辅助复位及固定。
型: 前外侧入路探查关节腔,修复半月板及处理关节面及放置前 外钢板;后内侧入路固定内侧柱及d区;必要时、前内侧小 切口辅助复位及固定。
4,如果手术治疗,是外支架,还是有限切开内 固定结合外支架还是单纯内固定。
(二)骨折本身因素
1 ,认识受伤机制:提示附属结构损伤;提示各种内固定放 置位置。
2 , 认识。 3 , 分型。 4 , 分析骨折特点,方便统筹安排内固定物和切口。 5,研究附属结构的损伤(半月板、交叉韧带止点骨折、内
外侧副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