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分析

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分析

早年九十年代初,中国的保健市场是混乱的,所以造就了类似三株,太阳神的悲剧,不可否认,这些悲剧当年确实发生过,并且就是在珠海,珠海当年的一幢高楼也因为某保健产品资金链的断裂而烂尾,后夷为平地。

当年保健品市场的混乱和无序,让很多人的心里有阴影,对所有保健品持怀疑的态度。

说到珠海,确实是让很多人梦想成真的地方,诸如联邦制药,期间关联牵扯到誉衡药业的某位控股股东,当然,陈年旧事,路过暂且不提,还是言归正传吧。

很多人根本就不懂膳食营养补充剂这个行业,国内目前做保健品的企业也大部分停留在所谓的口服液这些功能性保健品上,诸如昂立一号,静心口服液,脑白金,甚至把一些这鞭那鞭的的酒当做成保健品来卖。

脑白金在国外不是这么卖的,当然,除了商家利用国人对保健知识理解的匮乏外,对于保健品的狂热追求都是让脑白金在国内利用媒体轰而大获成功的几个主要原因。

当然,他们赚钱了,确实赚钱了,连五粮液都要去开发一款黄金酒,你说这个市场能不吸引人么。

膳食营养补充剂,严格说是保健行业里的一个细分市场,是建立在现代营养学和健康学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出来的品类。

在美国,有三分之二的国民食用膳食补充剂,有68%的人选择以各种形式包括膳食营养补充剂等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

据媒体报道,从1994年美国通过《膳食补充剂健康教育法》出台至今,膳食营养补充剂的市场推广教育为美国节约了巨额的医疗开支。

看过外国电视剧或者在国外待过以及目前周围有外国朋友的博友们,你们都可以很清晰的体会到,他们中大部分人对保健产品的认知程度是多么的清晰和明了,以及对自身营养补充是多么的讲究。

难道在国外存在了几乎半个世纪的行业仅仅是一道风景?国外膳食营养的消费诉求,多是通过科普教育渠道和科普读物来完成的;而我国却多通过虚假、夸大宣传,其结果是消费者对膳食营养产品的反感。

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保健,广东人一直推崇所谓的食补,但是补来补去,一年到头去医院做个全身体检都发现原来身体缺了这么多必须的元素。

是吃的不好?还是吸收问题?又或是食物搭配有错漏?特别是目前生活节奏的加快,目前看这篇博文的你,敢说你的饮食,起居都是非常健康和科学的?很多人连身体需要什么维生素估计都数不出来,谈何保健?而正是由于不知道,才造成了对保健广告的盲目相信,最后是企业和消费者两败俱伤,企业失去了客户,客户对保健品也失去了信任和信心。

当然,路过这里不是推崇这个膳食营养补充剂真的有多大神效,虽然路过也在这些营养教育引导下在饮用蛋白粉,吃胶囊,但路过不是科学家,具体这些东西吃了发挥了多少功效,路过无法用数据表述,只是说,从外表上看,再和内地同龄的老同学一站出来比较,效果还是有的,这是题外话了。

但既然有科学家,营养师让欧美人民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推广的行业,难道舶来中国就成了毒药?事实是什么?中国保健协会出具的《2009年膳食营养补充剂(非直销领域)报告》显示,到2012年膳食营养补充剂非直销领域市场规模将超过160亿元。

美国膳食营养补充剂已占药店经营额的30%,在已占40%的份额,而我国的这个占比仅为的1/25,美国的1/20,这背后意味着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目前国内需求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且我国二三级城市的市场尚待深度开发,这都是巨大的市场空间。

而放眼全球,目前几个国际巨头也开始纷纷进军中国,除了安利外,名列世界前三名的另两家营养保健食品企业惠氏、NBTY均将发展重心转向中国,纷纷在中国开设专柜和设立合资公司,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营养保健市场。

有竞争才有进步,这样才能规范整个市场。

也让路过感知到这个市场的吸引力,不是网上那些大喊“太阳神”的人能理解的。

从经营业绩上,在中国做得最好的是安利,无可否认,靠人际策略的直销模式,其从98年进入中国后就开始疯狂掘金,根据媒体公布的数据,安利中国最近的年度市场零售额达到200亿,其中50%来自膳食营养补充剂。

目前直销品牌占整个市场的80%(安利、完美、无限极、如新、康宝莱等),但是国外在直销的品牌市场份额一般只有18%(《2010年全球营养补充剂报告》显示,美国本土直销品牌仅占18%),因此汤臣做柜台和专卖店的形势,拓展得力的话将会进一步挤占整个市场份额。

当然,也要感谢安利,其在国内用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行业的人组成的销售队伍,普及了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培育了整个市场。

总结目前的格局是直销依然占据整个市场80%的份额,而余下的20%由非直销品牌占据,而非直销品牌里,汤臣是No.1,虽然09年市场销售额仅10亿(安利100亿),在非直销品牌里仅10%的份额,但是今年达到了17亿,做到15%的份额,11年将达到20%以上,如果按照2012年非直销市场将达到160亿零售额的估算,汤臣有望做到30%左右的份额,零售额是50亿,这是招股书里的目标。

(市场零售额和上市公司主营销售额不是一个概念,一个以市场终端为准,一个以出厂价为准),且不争的事实是非直销领域市场份额在未来将比直销领域增长更快。

而在策方面,10年9月初,卫生部发布《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这是方从营养监测、营养教育等方面对国内营养改善工作规范,对膳食营养补充行业将是长期利好。

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自去年5月就公开征求意见的《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也将出台。

部分营销模式则可能被禁止,以促进国内保健食品的营销转型。

这对于拥有渠道优势的汤臣倍健来说,都是机遇。

市场本如此,懂的人吃肉,后知后觉的人喝汤,不懂的可能连汤都喝不到。

就看你能不能挖掘,少些无知,少些暴躁,千万别拿无知当财富,客观去认知,短期市场涨不涨路过不敢断言,但长期来说,目前仅80亿市值不到的汤臣倍健,还有很大的潜力。

起码,这个市场目前还是蓝海,比洋河所处的行业背景要好多了。

而至于保健品特别是膳食营养补充剂领域的具体知识,大家可以找找姜广策先生的博客,最近其连续有5篇文章是介绍膳食营养补充剂,其在医药领域是比较牛的投资人士,且本身就是医学科班出身。

引用其一段话结尾:简单推荐一下保健配方,话说女人是水做的,所以如何保护这水的清澈非常关键,这需要葡萄籽等抗氧剂来对抗衰老(衰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逐渐氧化的过程),而男人嘛,据说是泥做的,就没那么金贵了,糙老爷们只要不太瞎折腾就行,戒烟,控制体重,多运动很重要,适时补充番茄红素和不饱和脂肪酸就行了。

尽管如此,这么简单的要求很多男人仍是做不到,这些爷们可真是无可救药,那就要靠他们的女人来管教啦。

(摘自姜广策《维生素、矿物质、草本和营养补充剂知识介绍》)原文地址:膳食营养补充剂亟待“二次创业”作者:舍与得远望与守拙膳食营养最近有点热。

5月16日,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在发布《2010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指出,我国青少年正面临着营养不足与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

作为保健行业成长速度最快的品类,膳食营养补充剂被寄予厚望。

同日,2010中国保健食品行业论坛在北京举行,如何纾困做大膳食营养市场同样成为热门话题。

而中国保健协会日前公布的《2009年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热门品类市场调查报告》,让潮起潮落中的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悲喜交加。

“2009年我国营养补充剂销售总额已达2000亿元。

该品类占一些全国性医药连锁经营额的20%以上的份额,在一些区域性医药连锁中也占到了经营总额的10%~15%。

不过,由于很多膳食营养补充剂属‘类保健食品’,尴尬的身份和产品同质化的现状,注定了其前路坎坷。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贾亚光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心情复杂。

内外企抢滩据统计,2003~2009年间,我国膳食营养补充剂的非直销领域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平均年增长率为77.8%,年销售规模从2003年的500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2000多亿元,目前我国已开始迈入最大的膳食营养补充剂产品消费国行列。

“我国保健产业生产总值在2010年将达到9600亿,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贾亚光认为,随着国内消费者对保健产品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日趋理性,膳食营养补充剂将率先受益。

贾亚光分析说,按照国外经验,美国膳食营养补充剂已占药店经营额的30%,在日本已占40%的份额,而我国的这个占比仅为日本的1/25,美国的1/20,这背后意味着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膳食营养补充剂的产品属性与药品吻合度最高,两者相辅相成。

在2009年膳食营养补充剂市场销售份额中,保健食品和‘类保健食品’已各占约1000亿元的市场。

”资深保健行业专家唐成林进一步分析表示,我国二三级城市的市场尚待深度开发。

营养补充剂不仅吸引了国内企业纷至沓来,众多跨国巨头也在虎视眈眈。

今年3月,美国最大的维生素和保健食品制造商GNC高调宣布与光明集团牵手合作。

而此前不久,全球最大的膳食营养补充剂企业NBTY也已挺进中国。

贾亚光认为,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品类的高毛利润和庞大的市场需求是吸引中外企业的诱因。

“2006年以来,世界各国膳食营养补充剂的市场增长率大都超过GDP。

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保健意识的日益增强,我国膳食营养市场前景诱人。

”成长的烦恼市场可期,但脚下的路并不轻松。

《2009年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热门品类市场调查》显示,我国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发展非常不均衡。

中南和华北销售的品种较集中,西北分散度较大,西南和西北市场销售规模相对较小,且以低端产品为主。

“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各地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加之我国对膳食营养的国民教育不足,阻碍了行业健康发展。

”有分析人士指出,重功能、轻调理补养的认知和消费误区,使产业出现了盲目追求产品功能性的不均衡发展。

其实,很多生产企业很纠结。

广东某保健食品企业销售部经理余立荣告诉记者,后危机时代,膳食营养更多的是面临行业环境的风险,如法律身份模糊、执行缺位与越位、非法添加、舆论误导、营养师缺乏、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等,企业发展总感觉被多双无形的手拽着。

余立荣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国外膳食营养的消费诉求,多是通过科普教育渠道和科普读物来完成的;而我国却多通过虚假、夸大宣传,其结果是消费者对膳食营养产品的反感。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膳食营养补充剂身份不清也是一个突出的矛盾。

贾亚光解释说,由于膳食营养补充剂是按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管理的,而我国很多补充剂产品在法律上又不能称为保健食品,法律身份的模糊,使其监管出现真空,而保健食品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被划出了22项功能,这无疑又压缩了膳食营养补充剂的生存空间。

“尽管2010年《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但对于上千家膳食营养补充剂企业两万多个‘类保健食品’产品来说,现行法律法规尚难以满足膳食营养补充剂的发展需要。

可见,未来膳食营养补充剂市场仍是道阻且长。

”有专家如是表示。

几个短板待解我国消费者对膳食营养补充剂品牌的认知程度堪忧,因而提高国民对膳食营养的科学认知时不我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