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地理中国的气候

区域地理中国的气候

区域地理中国的气候概要—图文落实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夏季除等地区外,全国普遍。

2.主要温度带字母温度带典型地区B 大兴安岭北段中温带高原、平原、平原、盆地、东北平原D平原、半岛、辽东半岛、高原、河西走廊、盆地亚热带盆地、高原、平原、丘陵热带西双版纳、岛、半岛、台湾岛南部A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北部二、东西干湿的差异1.降水的时空分布⑴空间分布: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多少←受海陆位置影响,多少←受雨季长短影响。

800mm通过秦岭一淮河一线,400mm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

降水最多地:台湾火烧寮(雨极);降水最少地:吐鲁番的托克逊。

⑵时间分布:降水集中在季节,季节变化和变化大←受夏季风影响。

2.干湿区的划分第二节中国的气候干湿区干湿状况分布(图中所示范围)植被农牧业湿润地区年降水量> mm降水量>蒸发量森林水田耕作业为主年降水 - mm降水量>蒸发量B 森林草原旱作农业为主半干旱地区年降水 - mm降水量<蒸发量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年降水量< mm降水量<蒸发量D多荒漠畜牧业为主、绿洲农业、灌溉农业三、我国的气候特征1.季风气候显著⑴成因:海陆位置----亚洲部、西岸,海陆热力差异产生的冬、夏季风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⑵冬季风与夏季风的影响ABCCDCA冬季风夏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太平洋、印度洋风向偏北风。

强大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温润厚度2000米左右3000米左右时间每年9、10----次年3、4月每年4、5----9、10月影响降温、寒潮、霜冻降水、梅雨、旱涝2.气候复杂多样⑴成因:我国跨大而有多个温度带,距海远近差异大而有多个地区;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及山脉走向多样;各地气温、降水组合不同,形成多样的气候类型。

多寒潮、干旱、台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

⑵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主区气候特征A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冬季干燥,夏季高温多雨B一线以南冬季温和少雨,夏季C南部、海南岛、半岛、南部全年高温、夏季多雨D 西北地区冬寒夏热,干旱少雨E 高山高原气候青藏地区辐射强,气温低,温差大,雪日多答案:一、1.相差很大青藏高原、天山、大兴安岭高温 2. 寒温带C 内蒙古河套宁夏准噶尔暖温带华北山东黄土塔里木 E 四川云贵长江中下游东南 F 海南雷州高原气候区二、1. ⑴东南西北东西南北⑵夏秋年际2.800 A 半湿润400 C 干旱200 三、1.⑴东太平2.⑴纬度干湿⑵温带季风气候寒冷亚热带季风气候秦岭、淮河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台湾雷州云南温带大陆性气候原理—问题探究活动探究:1.读我国1(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气温分布特点;结合纬度、太阳高度、昼长、地形、季风环流等地理因素和原理,探究其形成的原因?⑴冬季(1月)气温分布特点:①南北温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

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②东部等温线与纬线接近平行,西部等温线比较弯曲,而且一些地方等温线出现闭合。

⑵冬季(1月)气温分布的成因:关于分布特点①的成因:a.纬度位置: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比南方短,获得太阳光热少。

b.冬季风:北方近冬季风源地,降温幅度大,而南方远离冬季风源地。

c.地形影响: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关于分布特点②的成因:东部地势较低,地表起伏小,地形对气温影响小,纬度因素起着主导作用,所以等温线分布大致与纬线平行。

西部受地形地势影响作用大,温度分布与等高线分布比较一致,等温线比较弯曲,甚至闭合(盆地或或山地)。

⑶夏季(7月)气温分布特点:①除青藏高原和天山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②东部等温线与海岸比较接近平行,西部则等温线比较弯曲,而且一些地方等温线出现闭合。

⑷夏季(7月)气温分布的成因:关于分布特点①的成因:a.纬度: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与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差距缩小,且北方白昼比南方长。

南北方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b.夏季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减少。

青藏高原等山地地势高,气温低。

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的原因:a盆地地形,不易散热;b外界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c沙漠广布,吸热快;d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

关于分布特点②的成因:南北获得太阳辐射量差异小,纬度作用减弱,海陆位置作用增强,特别是夏季东部季风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控制,加强了海陆因素的作用而成为主导因素,所以东部等温线与海岸比较接近平行。

西部因地表起伏大,地形仍是主导因素,山地因海拔高而成为冷中心,盆地因海拔相对较低和盆地热效应而成为热中心。

所以等温线比较弯曲,而且一些地方等温线出现闭合。

2.读我国年等降水量分布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结合季风环流、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地理原理,探究东部地区降水时空差异的成因?夏半年,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交汇形成锋面雨带,随副高的增强与减弱,雨带则北进和南退。

中国锋面雨带的进退规律见下图。

正常年份:5月,华南地区进入雨季(华北春旱);6月中旬到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7月中旬到8月,华北、东北进入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出现伏早);9月,冬季风增强,雨带南撤至长江以南;10月,冬季风频频南下,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雨季结束。

雨带的移动规律,使得南方雨季长(4、5月到9、10月),向北方(在7、8月)缩短。

这是东部季风区南北年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地形和台风也是影响我国降水的因素。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夏季风的进退受太平洋西部副高控制,副高是不稳定的。

某年,副高势力强,夏季风强,雨带迅速北移,则北涝南旱;反之,夏季风弱则南涝北旱。

拓展探究:1.读下列资料,探究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中旬,一场罕见的秋冬春三季连旱给西南地区造成极大影响。

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受频繁冷空气影响,东北、华北发生近40年来罕见持续低温灾害。

2010年5月5日起,连续罕见特大暴雨侵袭浙、赣、鄂、湘、闽、粤等省,局地发生洪涝灾害。

北方迎来35℃以上高温天气。

真可谓南方“水深”北方“火热”。

【思路】运用高中地理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原理,结合中国地理气候和地形等因素进行分析。

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特点防治措施梅雨江淮地区春末夏初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阴雨连绵时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时则干旱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则引水灌溉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组织抗旱。

台风雨缓解旱情台风东南沿海夏秋热带气旋的强烈发展狂风暴雨及时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春旱华北3-5月蒸发旺盛,夏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引水灌溉,节水农业风没到达夏涝华北7-8月夏季风来得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洪涝灾害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通道寒潮除青藏高原外地区冬半年,春秋最严重强冷空气迅速入侵,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倒春寒东部季风区3-5月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雨雪天气地膜覆盖等沙尘暴东北、华北、西北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路径与寒潮相同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暴雨洪涝东部季风区河流中下游居多夏秋降水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降水强度大,时间短,洪涝冲毁、淹没农田、公共设施、村镇。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和绿化,健全居民应急撤离方案等共同措施建立预警系统:监测、预报、管理、法规、教育、合作、抗灾、救灾、演练、保险,3S技术。

注意用高中地理的原理来理解学习上表中的气象灾害。

海陆热力差形成季风环流,冬夏季风相遇在锋面地带形成雨带,冬夏季风力量的对比产生了雨带的进退。

雨带的北移过程,主要是暖锋的活动。

梅雨属准静止锋;7、8月华北、东北的暴雨,寒潮,沙尘暴等是冷锋活动的产物。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强烈发展,也是低气压。

伏旱是热高压所致,冷锋、寒潮、沙尘暴的动力来自亚洲冷高原,它们都是反气旋的产物或衍生品。

特征内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季风气候显著①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雨热同期;②与同纬度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③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①夏季雨热同期,对树木、牧草、农作物等生长有利;②夏季普遍高温,使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北扩。

①降水过分集中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②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③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气候复杂多样有多种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使我国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4.温度带与农作物的分布:温度带≥10℃积温作物熟制寒温带<1600℃一年一熟。

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中温带1600—3400℃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

暖温带3400—4500℃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薯等。

亚热带4500—8000℃一年两熟到三熟。

稻麦两熟或双季稻。

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热带>8000℃水稻一年三熟。

甘蔗。

高原气候区一年一熟。

小麦、大麦学法—归类例析规律指引1.等温线的判读⑴等温线的基本特征同线等温: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数值相等。

同图等差: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线的数值差相同。

均为闭合:等温线呈闭合状,不封闭的是延伸到图外。

不交少叠:等温线之间一般不相交,少重叠。

高低低高:即与同纬度.与两侧或与同一水平面的周围地区相比较,向高值凸的地方值低, 向低值凸的地方值高.密突稀渐:线密表明变化突然,线稀反映渐变。

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

a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

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b温带地区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

温带地区温差大于热带地区。

c陆地等温线密,海面等温线稀。

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温差大于海面。

⑵等温线的走向及影响因素a等温线与纬线平行,东西延伸: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结果。

b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大陆沿岸受海洋影响大,海洋对气温起着调节作用,导致沿海岸等温线与海岸方向呈大体上平行的趋势。

c等温线与等高线的走向一致:主要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包括:与山脉走向和高原边缘平行;盆地闭合曲线,夏季炎热中心,冬季温暖中心;山地闭合曲线,冬夏均为低温中心。

在两条等温线之间,出现闭合等温线时,若闭合等温线的数值与较高值等温线相同,则闭合区内的数值大于该等温线数值;若闭合等温线的数值与较低值等温线相同,则闭合区内的数值小于该等温线数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