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德县志

英德县志

英德县志第一节民族全县有汉族、瑶族、壮族、维吾尔族、满族、苗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藏族、黎族、侗族、京族、土族、畲族、佤族、白族、傣族、布依族、彝族、塔塔尔族、傈僳族、土家族23个民族。

汉族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县内汉族有8900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9.66%,遍布全县各乡镇和厂矿场。

县内汉族,源始于中原炎黄,流始于秦人入粤,大量流入在唐代、宋代、明代和清代。

英德县境,古为百越诸族聚居之地,秦始皇平定百越之后,发遣大批中原“谪徙民”入岭南,这是第一批入粤的炎黄后裔,称为汉人。

此后,自东汉末年到南宋末,经过多次汉人从中原和江南迁入广东的浪潮,到英德定居的不少。

《宋史·地理志》载,英州有主户6690、客户1329。

明初人口骤降,《英德县志》(乾隆本)称“地无居人”,成化年间大量汉族人从闽之上杭和赣迁入。

直至清代和民国,北人南迁一直没有停止过。

中原汉族开发较早,文化水平较高,生产技术比较先进,他们南迁后勤劳俭朴,富有创造精神,与百越族逐步融合,成为岭南的主要居民。

原有土著逐步汉化,现在居住英德境内的客家人,大多是宋以后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

下面收集到的一些族谱资料,虽虚妄不实之处甚多,但也可看出县内汉族源流的大概(族谱随收随录,不分先后,未认真考证)。

李姓明洪武初年李公政从福建上杭迁英德县竹径都头村定居。

李公政生4子:贵聪、贵明、贵胜、贵会。

贵胜任直隶省常州府武进县知县,生7子。

第七子文任广西庆州府荔波县知县。

文六世孙泽迁黎洞三坑车定居。

贵聪生6子,长子文海迁居洋高乡白沙村,其余在头附近散居。

青塘、鱼湾李姓也不少。

谢姓谢枋得之后裔景圣、景贤、景智三兄弟明初从福建宁化石壁村入粤。

老大定居本县大镇,至今未有分支居它地。

老二定居横石塘围子下,后分支散居马口、连江口、黎溪、白沙及清远县源潭等地。

老三定居于连平县。

丘姓明初,丘氏第六十八世孙丘颗棱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迁来英德西牛桥头村落户,生子6人,散居西牛、九龙、张陂、石灰铺、浛洸等地,以及阳山、清远、新丰、花县几个县份。

清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以尊孔为由,为避孔丘之讳,令丘姓改为邱姓,因此,丘邱实为一姓。

郑姓明初,郑姓后裔从福建迁徙至岭南。

本县县城郑家巷、横石塘、大镇等地的郑姓是明朝从佛冈大陂郑姓分支出来的。

谭姓谭宏政(改名宏帙)于宋初建隆三年(962年)从江西虔州迁广东南雄珠玑巷,宏帙后随长子洪迁广州,并在今越华路建了宗祠。

其孙伯仓迁仁化。

伯仓第十四世孙大钦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仁化迁来英德竹迳都(今属大站镇管辖),其后裔在县城何公桥东南侧建有谭氏宗祠。

英德谭姓有大钦、大明、大赦三系。

大钦、大明两系散居寿塘、江边咀、江湾、矮山坪、沙口、连江口、高良等地;大赦一系散居浛洸、大湾、郎坡、深塘岭(朗菰)等地。

刘姓刘氏后裔于唐末迁居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村,以彭城为堂号。

刘开七于南宋嘉定年间率兵至兴宁平乱,战死葬于该地。

其子刘广传落户兴宁北厢龙归洞走马岭下,生14子。

第九子于明初迁来英德西牛塘头,后分支散居西牛金竹、沙坝、水边、大洞、九龙、明迳、云岭及邻近几县,今传至23世。

第十四子的后裔民国初年来英德经商,后散居县内各地。

赖姓以“颖川”为堂号。

迁来英德的赖姓有两支:大镇赖姓,明永乐年间从江西宁都迁来大镇雅堂村,以烧瓦为业,在村附近挖了108口塘,村便称瓦塘,后美称为“雅堂”。

今有341户,1481人。

大湾赖姓,清嘉庆年间由福建宁化石壁村迁来大湾,后在桐油村居住,今有106户,615人。

曾姓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曾氏54世孙曾之后裔佑荪由福建宁化石壁村葛藤窝迁广东长乐。

元初,佑荪之子广新定居于兴宁。

明初,曾奇从兴宁迁来英德大镇茶山村,今传23世,有470户,2034人。

分支散居于清远、罗定等县。

陈姓陈思盛是元末明初从福建汀州上杭迁来桥头板铺村,生子8人,其中第八子叫宗养,建了一座形似八卦罗盘的村庄,叫罗庚围。

今传至23世,有230户,1265人。

周姓以汝南为堂号。

周中和北宋庆历七年(1042年)任知英州,举家从江西泰和县信实乡万岁里迁来英德城今裕光中路西侧建村定居,建“周氏宗祠”。

明末清初,其后裔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念五兄弟五人,到大镇蒲岭创业。

宋仁宗念其为官政绩卓著赐银三千两。

后念一迁太平回龙岗;念二迁青塘老树园;念三的儿子一支迁往横石水铁炉坡,一支留居蒲岭;念四迁回英德城,分支迁往江湾、石灰铺、西牛、水边、大洞等地;念五后裔迁往横石塘、沙口、望埠等地。

邓姓北宋元年(1088年),邓邦仁次子邓友振携8子2女从江西泰和迁至南雄珠玑巷,再迁至广州,在菠萝庙旗冈住了3年,至宋绍圣三年(1096年),迁往增城庆福都大埔心定居。

其6世孙邓新仔于元朝从增城迁来英德象山潭头村创业。

以后由潭头分支望埠、大镇、桥头、上下、波罗坑、连江口、湖溪等地。

黄姓大湾黄姓,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福建迁来大湾平地乌塔村,后在古道上街村落居,今130户,800人。

清溪黄姓,先祖黄,江苏泗州人,元朝进士,元至正三年(1343年)任英州别驾,后定居沙口清溪村。

沈姓原居苏州嵩山县,明末清初,迁至福建古田村,再迁南雄,最后迁来英德白沙象贵镇村,从第四世沈智慧起至今传至22世,有223户,1010人。

冯姓明初冯禧从福建迁至曲江,后到增城,其子冯辉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迁来英德麻寨(今英城镇廊步)定居。

其后,分支到连江口、黎洞、水边等地创业。

颜姓英德颜姓,明初从江西迁来英德城东门街(今陵园路),以后迁到明迳,又由明迳分支到马口长岭,今传21世,有2000多人。

陆姓陆千七郎于正统三年(1438年)从福建入粤居潮州。

其子太二郎于天顺七年(1463年)从潮州徙始兴,成化六年(1470年)从始兴迁来英德下高沙岗定居,为高沙岗陆姓一世。

万历四十年(1612年)在高沙岗建陆氏宗祠。

高沙岗陆姓从第八世开始排辈,其辈序是:万登禧连,如尔宗祖,观光上国,奕世永昌。

今传至“昌”字辈,分支散居连江口、黄岗、黎溪以及相邻的清远县。

卢姓以青塘卢姓为大支,原居福建上杭,明正(德)嘉(靖)之间由母冯氏携子卢千、卢万迁来英德青塘。

卢千、卢万兄弟先在青塘唐屋卢家山创业,其子孙分支后散居于附近的吊水寨、马石水、榄村、石桥塘。

青塘卢姓从第三世开始排辈,其辈序是:本宗学士,奇上廷朝;邦国荣盛,(勋的异体字)绍元扬;象贤崇德,惠吉恒康。

今传至“象”字辈,有5500多人。

另一支传其先祖于唐末南迁入粤定居南雄珠玑巷。

至南宋开禧年间,卢明远(生4子)、卢敏(生3子)为避兵祸,携室逃散于英德、花县、罗定等地。

吴姓吴氏以“至德堂”为堂号。

元末,主要分支吴桂禄从江西迁广东韶州府翁源县木枕坡。

桂禄生六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千六郎。

明代千一郎迁英德浛属(今石灰铺镇)白沙塱;千二郎由翁源迁英德浛属美村枫树影;千三郎由翁源迁英德浛属石牯塘长铳村;千四郎由翁源迁英德浛属青峰背,后又移居王坭坡、中心坪、芒头窝;千五郎由翁源迁英德横石水塘、云岭坪田村;千六郎仍住翁源木枕坡,其分支后迁英德对面河立业。

吴氏入英德后,至今约传25代,5万多人。

光绪五年(1879年),吴光亮定其辈序为:“上祖开基、华国文章、家传忠厚、永世如常、行仁积德、致福兆祥、培成原本、泽荫腾芳、克承先业、品贵端芳、修为举念、必以善良、友恭慈信、同庆安康、朝廷正学、礼义昭彰、选贤登进、喜见赓、时逢荣盛、锡汝恩光、才全功大、名誉显扬、宏图启裕、禄寿延长、万载基昌”。

蓝姓以汝南为堂号,祖茂、祖清、祖松三兄弟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胜运里筠竹山官田巢村迁到广东大埔县,再转徙兴宁县,后迁至英德县内之鱼湾、横石水、白沙、大站、沙口、石灰铺、水边、浛洸、坪塘、黎溪等乡镇村,以及曲江樟市、佛冈、翁源、高州县等地方。

林姓林氏原居福建,以“西河”为堂号。

元代林氏134世祖林文德迁居广东韶州,生九子: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郎,明代迁居英德、翁源,在翁城建祠一座,按字辈排,确定兄弟9人为翁字辈。

其辈序是:翁老孙增盛,英才萃满堂,灵钟双桂茂,秀毓九龙昌,宗合财丁旺,枝分甲第长,大家文字会,发达永流芳。

尔后,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迁曲江樟树潭;念四郎、念七郎分别迁曲江马坝石宝洞和风湾;念五郎迁乳源后,又回迁英德江古山,其后代分别迁黄陂、黎洞鸡坑、翁源上香、打鼓岭、清远等地;念六郎迁居翁源后,回迁英德塔岗,建祠立业,其后代分别迁往仙蕉坑、黄竹径、金竹铳和翁源南铺。

现英德、翁源、韶关、曲江、乳源、清远等地均有林氏后裔。

胡姓胡氏原居福建上杭,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迁江西省赣州府龙南县。

胡均实生3子,长子胡千一郎(德润公)迁广东省翁源县新江镇大胡屋;二子胡千二郎(德瑗公)迁广东省新丰县遥田镇马蹄石榕树下;三子胡千三郎(德贤公)迁回原籍福建上杭居住。

胡德瑗在新丰遥田马蹄石榕树下村居住两代后,子孙繁衍,又先后迁往英德、佛冈、从化、清远、四会、番禺、东莞等县。

在英德境内的,分布于白沙、鱼湾、大站、石灰铺、石牯塘、横石塘、沙口、连江口、黎溪、西牛、浛洸、青坑、英城13个乡镇40多个自然村,总人口约15000人,以鱼湾、白沙、大站为最。

张姓张氏一支原居福建,其后裔张念一郎于明洪武年间由闽来粤,居英德塔冈乡(今西牛镇)莲塘村,其后,五世二房祖张祥迁居英城南郊之岩前村,子孙繁衍,后裔分居全县部分乡镇。

瑶族瑶族是少数民族,从前受歧视,被贱称为“”,建国后改为“瑶”,体现其地位的改变。

瑶族分排瑶和盘瑶(又称过山瑶)2系,县内瑶族属盘瑶系,以犬为图腾。

瑶民最早出现在县内的时间当在宋代(《英德县志》道光本载)。

之后,逐渐有瑶民居住下来。

他们从湖南的洞庭湖和福建的瑶田迁徙来此,先到石牯塘的上天堂山居住,后扩展到横石塘的石门台、沙口的滑水山、横石水的唐皇山和大镇的温塘山等地。

他们的语言基本上与曲江、始兴、翁源、仁化、阳山的瑶语相通。

瑶族的姓氏,据瑶族史料《过山榜》和《平皇卷牒书》记载,有盘、沈、危、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12个姓。

赵姓后来又分为大赵和小邵。

1990年人口普查瑶族主要有赵、晁、邵、傅、黄、邓、林、朱8姓,人口有119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3%。

其他少数民族建国后,国家为了支援英德山区建设,在各个时期调来不少外地人:有解放军南下干部,有土改的干部,有大学中专毕业生;其次,因国际环境变化,1964年安置一批印尼难侨,1978年至1979年又安置了几批共15700多名越南难侨;还有因婚嫁经商或筑铁路复线而迁入。

这些人大多是汉族,也有壮族、瑶族、满族、维吾尔族、苗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藏族、黎族、侗族、京族、土族、畲族、佤族、白族、傣族、布依族、彝族、塔塔尔族、傈僳族、土家族22个少数民族。

壮族1510人,占总人口0.17%,主要分布在英红茶场、英华茶场、大镇、鱼湾等地;其余民族,共401人,大多是国家干部和企业职工,散居在一些乡镇和厂矿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