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的发展人的智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
个体智力发展的进程一般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
(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关于智力的发展,心理学家们曾提出过很多假说,早在30年代,桑代克曾绘制过学习能力与年龄的关系曲线,他指出:学习能力到23岁左右达到最高峰,一直到45岁,学习能力并不低于17~18岁的学生,但45岁以后,学习能力就显著下降。
另外,还有宾特纳的智力生长说,他认为从出生到5岁,智力增长最快,5~10岁,智力增长虽不及前5年迅速,但发展仍是持续上升的,从10~15岁智力增长速度减缓,从16~18岁,智力测验已不再发现有增大的现象。
布卢姆1964年根据自己对1000名被试的跟踪研究,所提出的智力发展假说,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重视幼儿早期教育的热潮。
他认为,如果把一个人的智力,以17岁的水平作为100%,那么,5岁之前就可达到50%,5~8岁又增长30%,剩余的20%是8~17岁获得的,如图7-3布卢姆智力年龄曲线。
布卢姆这一研究成果和我国对脑电波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脑的发育在5~6岁和13~14岁是两个加速期的观点是吻合的。
14岁以前智力发展曲线是近似于直线型的,20岁之前是不断上升的,30岁左右达到高峰,35岁以后有下降趋势,对于这一点,贝利(Bayley)1968年的研究最有代表性,他用三种智力量表,对同一组被试追踪考察达36年之久,根据研究结果,绘制出智力成长的年龄曲线(如图7-4)智力年龄曲线。
该研究表明,13岁以前智力是直线上升的发展,以后开始缓慢到25岁达到最高峰,26~36岁保持高原水平,36岁有下降趋势。
由此可见,一般智力增长曲线从总体上看呈负加速度增长的趋势。
智力的衰退象智力增长一样,不同性质的智力衰退速度也是不均衡的。
如手眼协调,动手操作以及技术能力一般从33岁开始表现出衰退现象,到60岁衰退速度加快,而写作能力约65岁之后才开始出现衰退现象。
表7-1不同年龄的智力变化该表是测量许多人以后计算出的平均数,其实不同人的智力衰退速度并不相同,一般说智力水平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智力衰退的年龄推迟,而且衰退的速度也较为缓慢。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对于儿童智力发展问题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心理机能的发展”当然包括智力的发展。
他认为向高级机能发展的标志主要是:(1)心理活动的随意性;(2)心理活动的概括──抽象性;(3)心理活动的个性化;(4)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发生变化,并重新组合,形成高级的心理结构。
如3岁前的知觉在儿童意识系统中占优势,思维带有直觉性。
学前期记忆处于儿童意识的中心,儿童的思维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学龄期学生学会运用思维来解决记忆任务,逐渐产生了抽象逻辑思维等。
维果斯基在这里谈的正是个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发生质的变化问题龚浩然等:《介绍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关系的思维》《外国心理学》1981年第3期。
根据各国心理学家对智力发展的实验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智力发展在一生中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速度,先快后慢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早期智力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为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必须重视和抓好早期教育。
(二)智力的个别差异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智力的差异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一般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智力的分类问题,有人的聪明才智特别好,有人的聪明才智就很差,有人的聪明才智一般,这是智力的类别问题。
二是在人类群体中,不同智力的人各占有多少,这是智力的差异分布问题。
表7-2 智力的分类1.智力的分类问题一般是参照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按照智商的高低把智力划分为九类(如表7-2)智力的分类。
在该表中对这九类划分所使用的概念以及智商分数界限,并不是绝对的,但它对于人们研究智力的类别有很大的启示。
2.智力差异的分布问题韦克斯勒(D.Wechsler)参照上述分类的分布(如表7-3智力分类及其分布)。
表7-3 智力分类及其分布从该表中可以看出,人们智力优劣差异的分布,对于开展智力问题的研究很有指导意义。
(三)智力测量人们要准确地、无偏见地测量一个人的智力,需要作系统的研究。
智力测量的方法较多,我们着重介绍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是一种测量智力水平高低的方法。
也就是通过智力测验来研究学生智力之间的差异。
测量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国外是通过智力测验并按照所得到的智商的高低来表示的。
国外所规定的求智商的公式是:智商。
这里提高的智龄的量度是根据拟订的若干组测验题,每组测验题都代表一定的年龄值,编制成智力测验量表,实龄就是实际年龄。
例如,一个实际年龄6岁的学生,如能答出6岁组的全套题目,而答不出7岁组以上的任何题,那么该生的智龄就是6岁,其智商是6〖〗6×100=100。
其他依此类推。
智商在100上下者为正常或中等,智商在130以上者为超常,智商在70以下者为低常或低能。
智力年龄只能表示智力水平的绝对高低;而智商就能表示智力水平的相对高低。
例如甲实龄5岁,智龄6岁,乙实龄10岁,智龄11岁,两个学生的智龄都比实龄大一岁,这就难以比较他们智力水平的高低,如果标出智商就能比较出:甲的智商=65×100=120;乙的智商=1110×100=110,这就看出甲的智力水平高于乙。
智力测验作为人们认识智力、鉴定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手段,有一定的意义。
但是应当指出智商不是不可改变的,它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也能逐步地提高智商分数,智商的可塑性一般会受到以下条件的限制: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商的可塑性缩小;②智力各基本因素错过了发展时期,损失是不易逆转的;③基因的影响,起着重要的限制作用。
(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有效条件1.提高认识采取措施,积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首先要提高理论认识,深信智力不是完全由先天素质决定的,而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智力有可塑性,在后天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下,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牢固而灵活地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使他们的智力获得良好的发展。
为此就必须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的改革。
因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如果不适宜,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发展智力,而且还会压抑甚至窒息学生智力的发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教学能力差的教师在教学中是给学生奉送现成的结论,而一个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推断。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法,使他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密切的关系。
有一些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但由于缺乏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不高,可是,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无论教学大纲和教材多么完善,学生毕业后必然会遇到他们所不熟悉的新知识、新技术、新问题,面对这个现实,他们只有能独立地、迅速地去弄懂它,掌握它,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指导,使他们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和探索新知识,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2.重视和抓好早期教育根据我国关于脑电波的研究证明,脑的发育是不等速的,一般5~6岁和13~14岁是两个加速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依据研究结果指出:儿童在5岁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所以,儿童在出生后的头四年内,如果缺乏足以使大脑正常发育的有效措施,特别是缺乏足够促使智力迅速发展的外界适宜的刺激,就会使智力的发展受到压抑。
如果让幼儿处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那将对他们的智力发展极为有利。
因为幼年是最容易接受外界影响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我国历史上和现代许多才华早露的学生实例表明,因为他们从小处于一个优化的家庭环境,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所以他们的智力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情感、意志和性格等。
它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大作用,比如当学生明确认识现在的学习是为了祖国现代化的建设,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他就会主动地勤奋学习,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意志坚强的学生,能努力去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其智力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智力水平很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反之,一个智力水平中等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主观上努力奋斗,也会取得很大的成就。
古往今来,国内外的许多著名学者、科学家,除去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以外,还由于他们具有高尚伟大的目标、热烈求知的情感、顽强战斗的意志和刚毅不拔的性格。
例如,爱因斯坦写的成功秘诀的公式是: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向,z代表少说废话)。
爱迪生认为创造的成功是一分的灵感和九十九分的血汗。
这“血汗”是指人的坚强的意志和刚毅的性格。
由此可见,如果缺乏非智力因素,即使天才也会夭折。
仅有智力因素而缺乏非智力因素的人,往往成不了大器。
成大器者,必须在具有智力因素的同时还伴随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因为非智力因素的韧性、耐力和毅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重视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4.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为了实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教育者必须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为学生设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条件。
学校应当是一个发展智力的学园和乐园,教师应当是发展智力,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引路人。
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包括创建一个绿化、美化的安静整洁的校舍环境、课堂教学环境以及课外智力活动环境。
良好的情境能影响人的心情和脑力活动的效果。
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创造力竞赛,参加小工厂劳动等,让他们走出课堂,用他们自己的双手去从事劳动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手的灵巧程度往往反映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俗话说“心灵手巧”。
动手动脑,手脑并用,既应用了已掌握的知识,又促进了思维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所以知识与智力上的综合训练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环境的熏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在科学知识浩瀚的海洋中游水,是促进他们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