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册第三章第1-2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地球仪和地图[1]

上册第三章第1-2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地球仪和地图[1]

我们居住的地球;地球仪和地图(一)学习目标:1.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

2. 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划分,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纬网及其作用。

4.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地图三要素,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及作用,学会使用常用的地图,学会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

(二)重难点分析:重点: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划分,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纬网及其作用。

难点: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地图三要素,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及作用,学会使用常用的地图,学会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

【知识点1】有关地球的知识:1. 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1)古代中国人的“盘氏开天辟地”,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古代印度人心目中的大地是个圆盾,由站在乌龟背上的三头大象驮着;古代巴比伦人想象大地是个空心山;古代埃及人认为星星悬挂在高山支撑着的天空的下方,太阳乘船由河的东岸驶向西岸。

(2)400多年前,麦哲伦用了三年时间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有力地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3)人类通过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拍摄的地球照片再次证实了地球是个大圆球(不是正圆球体),它是一颗有黄棕色陆地、蓝色海洋,被白云缭绕着的美丽天体。

2.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和方法(1)海面上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这个现象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相关的观察实验:①注意观察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位置的变化。

②讨论: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位置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2)古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登高可以望远”,这个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观察月食,根据月缺边缘呈圆弧形状,可以论证地球是个球体。

(4)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环球史话,用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5)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上拍摄到的照片,用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经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378.14千米,极半径为6356.76千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仅相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很圆。

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实际上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三轴椭球体。

【典型例题】例1: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同的,阅读下列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①“地球是个球体”②“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③“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按照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下列认识顺序正确的是()A. B.C. D.解析: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认为天像一把张开的伞,地像一个展开的棋盘;后来,我国东汉时期的张衡的“浑天说”认为: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即:天和地的关系就像鸡蛋中蛋白和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天包在当中,大地是个圆球,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的;400多年前,麦哲伦用了三年时间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有力地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空间科学出现后,美国的先锋1号、2号都测量过地球的形状,得出:地球是个近乎球形的不规则球体。

近年来,人类通过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拍摄的地球照片再次证实了地球是个大圆球(不是正圆球体),经现代科技测量得知,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答案:D例2:下列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A. 远去的帆船桅杆比船身先消失B. 日食时日缺的边缘呈圆弧形状C. 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D. 太阳从东边升起而在西边落下解析: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和方法有很多,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法进行梳理,才能真正做到灵活运用。

根据现代精密的仪器和精确的数据显示,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此外还有很多的方法和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如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故选项A是错误的;选项B中日食是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日食的圆弧形缺损只能证明月球是个球体,而无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故可排除;选项D中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造成的,与地球的形状无关,也可排除;选项C用人造地球卫星远距离拍摄的地球照片,可以准确地显示地球的形状。

答案:C例3:下列关于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球是个两极稍鼓、赤道稍扁的椭球体B. 从太空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正球体C. 从太空中给地球拍摄的照片看,蓝色部分是海洋D. 从各方向测地球的周长,最短的也有4万千米解析:对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应在了解地球基本参数的基础上,通过与过去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粗浅认识相比较,自然得出结论。

经过测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因此地球的形状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因为赤道半径与极半径仅相差0.33%,所以从宇宙观察地球,这个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它应该是一个很圆的标准的球体;地球上周长最长的是赤道,约为4万千米;根据教材提供的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可以看出,地球上蓝色部分为海洋(71%),白色部分为白云,而黄棕色部分才是陆地。

答案:C例4:下列能证明地球的形状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是()①太阳是圆的②月相总是弧形的③人越往山上爬,看到的地平圈越大④月球是圆的⑤离港的船的船身比桅杆后消失A. ①②③B. ③④⑤C. ①④⑤D. ②③⑤解析: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实例和方法很多,学生要善于进行归纳和整理,如可以将这些方法概括为三类,即利用现代高科技来证明、通过实践(或实验)来证明、运用“模型”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来证明等。

通过对题目中五种现象的分析和归纳,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太阳、月球的球体形状与地球形状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即①和④不能用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因而可以排除选项A、B、C。

而登高望远、远去的帆船桅杆比船身先消失等现象都能有力地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月相的弧形形状与观察者站在球形地球上有一定的关系,故答案D是正确的。

答案:D【知识点2】对地球仪的认识:1. 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

2. 经线和经度①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经线很像西瓜的花纹)。

②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定为0°经线,向东为东经度(用E表示),向西为西经度(用W表示)。

3. 纬线和纬度:①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等,赤道最长。

②将赤道的纬度定为0°,向北为北纬(用N表示),北极的纬度为90°N,向南为南纬(用S表示),南极的纬度为90°S。

4. 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人们可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

5. 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1)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20°W和160°E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分成东、西半球。

(2)划分高中低纬度的纬线是30°纬线和60°纬线。

【典型例题】例1:下图中甲地的经、纬度应是()A. 120°E,20°NB. 120°E,20°SC. 120°W,20°ND. 120°W,20°S解析:本题中虽然给出了经、纬度的度数,但并没有标出南、北纬和东、西经,因此,首先要判断哪些线条是纬线,哪些线条是经线。

由于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以图中纵线是经线,横线是纬线;对于纬度,可再根据南北纬度的变化规律:向北(上)北纬度度数增大,南纬度度数减小,可以判断图中的所有纬线都是南纬度。

对于经度,可根据东西经度的变化规律,即向东(右)东经度度数增大,西经度度数减小,可以判断图中的经线都是东经度。

两者结合起来,便可找出正确答案。

答案:B例2:王强在地图上发现一个地方,南侧是高纬度,北侧是中纬度,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该地的经、纬度是()A. 160°E,60°NB. 20°W,60°NC. 160°E,60°SD. 20°W,60°S解析:南侧是高纬度,北侧是中纬度,说明向南纬度增加,而南半球的纬度有这个特点,说明该点在南半球,而南半球中、高纬度的分界线是60°S ,排除A 、B 选项。

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该点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即20°W 和160°E ,20°W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而160°E 正好相反。

答案:D例3:下列关于经、纬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纬线是圆圈形状B. 所有经线等长C. 纬线指示南北方向D.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解析:对经、纬线特征的比较及经、纬度分布规律的了解,最好借助地球仪,建立清晰、答案:C例4:宁波是全国文明城市,它位于东经121.56°,北纬29.86°。

下图中对宁波位置的标注基本正确的是 ( )A B C D解析:首先判断这是张方格状经纬网地图,在分清图中经、纬线的基础上,对经、纬度进行分辨和确认,同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对宁波城市位置大致了解),完成选择。

根据所学知识,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以图中竖线表示经线,横线表示纬线。

其中经线下标注的数字从西向东依次增大的表示东经,依次减少的表示西经;纬线右侧标注的数字从南向北依次增大的表示北纬,依次减少的表示南纬。

故图中A 、B 都表示西经,可以排除,C 表示南纬也可以排除,D 表示东经和北纬,是正确答案答案:D例5:读图回答:图3-2-4(1)在该经纬网图中,圆圈表示,直线表示。

它们之间相互(填“垂直”或“斜交”)(2)该图反映了从上空俯瞰地球时的经纬网情况。

(3)写出A点的经纬度:、。

写出B点的经纬度:、。

解析:根据地球的自转规律,“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

由此可见,该半球为南半球。

仔细观察该图,由于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即箭头所指为东,箭尾所指为西,A、B点所在的经线都在0°经线以东,因此A、B两点的经度分别是东经45°和东经1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