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材料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为加强南京市六合区新材料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规划管理,保障土地得到科学、合理、经济的利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特编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0)1992年4、《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5、《南京化学工业园规划》2001年6、关于六合区政府启用南京化工园区红山精细化工园备用地的回复意见7、《南京市六合区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002年8、《南京市六合区近期建设规划》2004年9、《瓜埠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2年10、《南京市六合区镇村布局规划.瓜埠镇篇》2005年11《南京化学工业园长芦片二期三期控制性详细规划》(送审稿)2003年12、《南京市六合区红山精细化工园总体规划》(讨论稿)2004年13、《六合区城市东南部生态区结构规划.研究报告》2004年14、南京市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宁政发[2004]153号)15、市政府关于设立南京新材料产业园的批复(宁政复[2011]29号)16、关于设立南京表面处理中心环保意见的指示(宁环发[2011]213号)第3条规划原则1、与六合区总体规划和近期规划协调、衔接,解决好工业园区内部的交通组织与外部的交通联系。
2、充分体现工业园区的人性化设计,加强各类设施配套,完善园区功能,妥善处理农村居民点的拆迁安置。
3、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合理确定园区用地布局结构和地块规模,确保各类企业用地选择,并体现产业发展功能的特点。
4、引入城市设计概念,组织有序的工业园区空间和景观,创造优美的工业园区环境。
5、通过控制性和引导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体现规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6、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重视工业园区的环境建设,结合水系等自然条件加以绿化,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7、禁止新上化工项目,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在招商中严格执行园区准入条件(企业投资额2亿元以上)。
第二章规划范围、目标、产业定位第4条规划范围滁河以东、化纤南路以北、新巷路以南,金江公路以西,总用地面积3.29平方公里。
第5条规划目标因地制宜,科学地安排各类用地,合理组织交通系统,全面配套各项基础设施,创造集约化、一体化、规模化,具有一流投资环境的精细化工产业开发区,塑造高效、环保、安全、美观的专业园区形象品质,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园区。
第6条产业定位产业整顿、布局优化、提档升级,禁止新上有污染的化工项目,着力发展以新材料产业(包括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汽车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超导材料与技术、稀土材料、新型钢铁材料、新型有色金属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态环境材料、军工新材料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高规格规划建设“南京新材料产业园”。
第三章土地使用及开发建设控制第7条土地使用性质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进行分类,土地的开发建设应按图纸标定的性质进行控制。
第8条用地性质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图的规划进行控制,建筑物的改造、扩建和新建,其使用性质必须同所在地块的用地性质相符合或相容。
考虑到规划的弹性,在特定的条件下,用地性质可根据实际需要做适当调整,但应符合“表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规定表”的要求。
注:☆表示允许:提出申请即能获得的用途。
○表示需经核准:由市规划局核准。
对于申请的用途,可以允许,可以附带条件允许,也可以不允许。
△表示需经审批:由市人民政府审批。
对于申请的用途,可以允许,可以附带条件允许,也可以不允许。
第9条若改变规划用地性质,除应满足第8条规定外,建设项目还应满足下列要求:1、用地面积与规划面积相当;2、不得突破规划的基础设施容量;3、不得占用必需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公用设施用地;4、性质改变后的地块的控制指标,应参照类似用地性质地块作相应调整。
第10条土地使用强度控制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
容积率:指地块内建筑物建筑面积总和与地块总面积之比。
建筑密度:指地块内建筑基底面积与地块总面积之比值。
建筑高度:指建筑物室外入口地坪标高至女儿墙顶部檐口的高度(屋顶局部设备用房可不计入建筑高度)。
建筑限高:指对建筑高度的控制。
规定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的取值均为最大值,实际开发可低于但不可超过该值。
第四章建筑控制第11条建筑高度控制规定1、建筑高度控制:参照容量指标规划图中,建筑限高控制。
2、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H)不得超过规划道路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之和的1.5倍,即H≤1.5(W+S)。
第12条建筑间距建筑间距:指规划用地中相邻两建筑物相对部分外墙面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
建筑间距执行《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有关要求。
第13条建筑退线距离控制指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用地边界的距离。
本规划所有新建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及地块边界控制详见表三、表四。
表四各类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米)第五章土地利用规划第14条布局结构围绕长芦片的主轴赵桥河路,与规划区现有双巷路相衔接,构建以方格网状道路系统为主的交通运输骨架,入园广场、道路防护绿地、河道防护绿地、生态绿地为绿化景观框架,形成以工业开发用地为主的用地布局结构。
规划建设用地构成主要为工业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绿地。
第15条用地调整与拆迁安置该地区拆迁安置总人口816人,按照《六合区镇村布局规划.瓜埠篇》,拆迁居民拟迁往沙子沟骆庄中心村或镇区。
规划范围内的居民点将按开发时序成片予以拆迁异地安置;第16条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是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的主要用地,工业用地的分区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考虑工业的相容性,根据招商的进度作出调整,。
规划工业用地191.04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65.39%。
第17条公共设施用地在双巷路与滨河路交界处集中布置园区商业服务中心、医疗卫生及行政办公等机构。
规划各类公共设施用地1.66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0.57%。
第18条市政设施用地控制1、供水用地:园区内在法伯耳企业内部规划自来水厂一处,占地5.07公顷。
2、雨水、污水处理用地:园区内规划污水处理厂一座,位于法伯耳企业内部,占地5.57公顷。
表五规划区土地利用平衡表第六章 道路广场用地控制第19条对外交通1、公路金江公路位于园区东侧,北接宁通、宁连高速,向南可以直达江边港口,规划红线宽为60米。
2、内河航道规划对滁河疏浚河道,保证区内航运畅通。
跨河道桥梁、管道设施均需要满足5级航道的需求。
3、港口用地法伯耳企业内(滨河路与化纤南路交叉口西北角)规划一处码头,占地3.59ha 。
第20条道路系统道路系统规划为方格网状,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其中新建工业用地道路控制到次干道,支路作为弹性道路。
表六 规划道路一览表第21条道路交叉口用地控制1、园区道路采用平面交叉形式,交通组织采用信号多相位控制;2、平面交叉口的道路缘石和红线转弯半径,主干道分别按25米和20米控制;次干道分别按照15米和10米控制;第22条停车场规划停车场分为公共停车场和建筑配建停车场,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规划公共停车场一处,位于新巷路与滨河路东南角,占地0.3公顷。
第23条停车泊位工厂及各单位内部应根据规定配置停车位。
表七 各类建筑停车泊位配建标准表第24条 出入口控制1、地块出入口应尽量布置在次、支路上,主干道设置出入口必须严格执行本地块分图则上的规定。
2、地块出入口应距离道路交叉口50米以上。
3、出入口宽度一般控制为6-10米。
第七章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第25条绿地系统绿地系统由公共绿地、防护绿地构成。
1、公共绿地规划有两处,一处位于新巷路与一号路交叉口西南角;另一处位于新巷路与双巷路交叉口西侧,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布置。
2、防护绿地规划控制化纤南路14.5米的高压走廊,35KV高压线两侧分别控制13米的防护林带,主干道两侧分别控制10米宽的防护林带,滁河东侧控制宽约20米防护林带。
第26条空间景观规划1、公共空间景观由沿河和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和绿化广场形成环境舒适宜人的工业区外部空间环境。
2、建筑群体景观工业园区建筑包括办公建筑和工业厂房,要求建筑形式应简洁明快,建筑布局错落有序,形成统一而又富有变化的建筑景观。
3、建筑色彩风格原则上企业厂房应以浅色调为主,例如天蓝、淡青、灰绿。
企业办公办公建筑和园区公共服务设施色彩适当变化,但色调应统一为浅色,例如白色、明黄,以作为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区别。
总体形成色彩淡雅、色调统一、分区明确、与四周自然环境协调,又不乏变化的总体效果。
第八章基础设施工程规划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第27条预测产业园总用水量4.33万立方米/日,主要为工业用水,其中法泊耳企业用水由其自备水厂提供。
第28条产业园主要由连接六合二水厂金江公路上规划管径DN600的给水管向规划范围内供水,沿双巷路、化纤北路、一号路、滨河路、兰精路布置供水干管,管径在DN200—DN400之间,沿其余道路布置管径DN150—DN200的供水支管,给水管管网布置以环状为主,在产业园西侧尽端结合工业用地布局成支状。
第二节污水工程规划第29条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第30条规划用地范围内总污水量为3.07万立方米/日,其中污水处理量为2.76万立方米/日。
第31条规划用地范围内污水经干管分三片收集,收集后进入法泊耳企业污水处理厂处理,处理后尾水经管排至产业园污水排放口,集中排放至长江。
第32条本规划范围内规划污水提升泵站1座,位于一号路与二号路交叉口东南侧,规模0.3立方米/秒。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第33条规划沿道路路中布置雨水管道(红线宽度30米以上道路沿两侧布置),分片重力流收集雨水。
第34条雨水管主要采用重力自流排水,雨水经雨水管道收集后通过规划设置在滁河边上的3处雨水泵站提升排入滁河,雨水提升泵站总规模为13立方米/秒。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第35条预测规划范围内最大用电总负荷为5.97万千瓦。
第36条电源及110千伏变电站设置规划主供电源为金江公路东侧110千伏贾裴变电所。
第37条配网规划根据《江苏省城市配电网络规划设计技术规定》,并结合对本规划范围内用电负荷的预测,规划区内的10KV线路引自110KV贾裴变电站。
第38条线路敷设随着产业园区建设的发展,应充分考虑电力线路高压走廊的预留。
规划沿金江公路、化纤南路的两条35KV高压线、沿规划区东北侧一条110 KV高压线高压走廊宽度均为高压中心线两侧各13米。
规划范围内的10千伏电力线路采用架空和电缆埋地敷设相结合,其中快速路和主干道上以电缆埋地敷设为主,次干道和支路上采用架空和电缆埋地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