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

汽车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

取决于卷耳强度要求。对卷耳进行强度校核计算,确定该部位的板厚。若与轧锥小端厚度不能衔接, 就采用加厚措施。
由于前簧往往比较薄,制动力又很大,端部加厚措施是必要的。
8
4、 有效长度的选取 由于变截面簧根部很厚,U 形螺栓相对单薄,特别是加垫之后,实际上是夹不死它。也就是说,U 形
螺栓跨距内的那段无效长度往往是有效的。因此,设计时要根据根部厚度及夹紧结构,来确定无效长度系 数。

t2 )
l2 ≤ x ≤ l3 , t(x) = t2 = const
l3 ≤ x ≤ l4

t(x)
=
t2
+
x ( l4
− l3 − l3
)(t3

t2 )
l4 ≤ x ≤ l5

t(x)
=
t3
+
x ( l5
− l4 − l4
)(t 4

t3 )
l5 ≤ x ≤ l6 , t(x) = t4 = const
--------------(10)
k′
= η1
⋅k
=1+
(2η1
− 1)λ32

2η1 (λ1
3
⋅ λ2 ) 2
+ η1 ⋅η η2
⋅ λ13
若对称地扩展成为半椭圆钢板弹簧,其总刚度为:
-----(11)
K = 6EI3 k ⋅l3
--------------(12)
若弹簧由若干等长、相同轮廓线的叠片所组成,则其合成的总成刚度为:
2、 没有加厚,为一般轮廓断面,3 型。
这时, l1 = l2 = 0 ,α1 = 0 ;
t1 = t2 ,α 2 = 0 ;
l4 = l5 ,t3 = t4 , α5 = 0 。
将α 3 ,α 4 ,α 6 代入式(1)~(3)求解。
3、 端部没有平直段(非卷耳端、短轧锥),4 型。
这时, l1 = l2 = 0 ,α1 = 0 ;
3
W (x) 计算断面的断面系数
n 弹簧片数
断面系数为:
W (x) = b ⋅ t(x)2 6
----------------(5)
式中 t(x) 沿片长变化的厚度
b 弹簧宽度
当 0 ≤ x ≤ l1 , t(x) = t1 = const
l1 ≤ x ≤ l2

t(x)
=
t2
+
( l2 l2
−x − l1 )(t1
同样,化简后可得
k = 1 + λ32 −η ⋅ λ13
=
1
+
λ32
(1

1 η
)
--------------(15)
对于抛物线的变截面簧,仍然可以采用式(4)、(5)来计算沿片长的应力分布,只是在抛物线区 段,厚度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即:
当 0 ≤ x ≤ l1 , t(x) = t1 ( 或 t2 ) = const
优质的材料和轧制工艺,使表面缺陷减少或减轻,也就可以选取抛物线形,让较多材料承受较高 应力,以减轻重量。反之,材质与工艺较差者,宜选用梯形轮廓线。 2、 根部加强
对于板簧根部较厚(20mm 以上),且 U 形螺栓夹紧装置不是特别强,尤其是根部加有软垫者,应该采 用加厚措施。否则,由于夹不死,最大弹簧应力恰好处在中心孔位置上。加上该孔有应力集中,其结果是 在中心孔处早期断裂。除了中心孔要倒角以减小应力集中外,加厚并取消软垫或改为硬垫是最有效措施。 简单说,大中型客、货车的变截面簧根部应加厚。 3、 端部加强
附录中列出已有资料中的一些计算公式,并证明了它们和本文公式的一致性。本文的式(1)~(3) 引自日本资料“自动车用重型钢板弹簧”,其它公式(6)~(15)是笔者近期重新推导出来的。当然,有 一些和过去推导出来的公式完全一致。 一、 纵截面为梯形的变截面弹簧
这种弹簧的轧锥部分( l3 ~ l4 段)为梯形,而根部和端部都将厚度增大,称为加强型变截面簧,见
=
t0
(
x l
)
1 2
=
t2
(
x l1
)
1 2
图中所标尺寸定义如下:
---------------(6)
l1 端部加强(平直)段长度
t1 端部加强段厚度
t2 端部平直段与抛物线交点处的厚度
l2 根部加强(平直)段距端点长度
t4 根部加强段厚度
4
t3 根部平直段与抛物线交点处的厚度 l 端点至根部总长度
所以,选用什么样的轮廓线,取决于两个因素: (1) 最大应力处在什么部位。
如果最大应力位于根部(根部不加厚、加软垫或夹紧装置不是很强),那么轧锥部分可选用抛物 线形,以获得较好的材料利用率,且可降低刚度。这种选择多数用在轿车或轻型车的悬架上。
相反,大中型客车或货车,往往根部要加厚,最大应力点不在根部,而是在轧锥段。这时选用梯 形轮廓较合适,使最大应力局限在极值点的小区域,碰上缺陷的概率较低,使寿命提高。 (2) 弹簧材料和轧制工艺的优劣。
请注意,此处所取惯性矩不是根部惯性矩,而是平直段与抛物线交点处的断面惯性矩。这样选取只
是为了方便与其它轮廓线的计算公式对比。
当然,若算式(7)要选取根部惯性矩来计算也是可以的,但挠度系数要相应改变。
Θ
I3
=
I4 η1
,代入式(7),得
K = 3EI 4 = 3EI 4 η1 ⋅ k ⋅ l 3 k′ ⋅ l 3
对于 2 型弹簧,在根部和端部厚度有突变,该位置之应力也有突变。
二、 纵截面为抛物线形状的变截面弹簧
这种弹簧的轧锥部分( l1 ~ l2 )为抛物线形状,该抛物线的顶点在端点(集中载荷作用点),而根部
和端部都将厚度增大,以满足结构强度的要求,见图 3。该抛物线函数为:
t(x)
=
t3
(
x l2
)
1 2
众所周知,在抛物线区段,应力分布是均等的,即为等应力的。从理论上讲,这种轮廓线似乎是最 理想的,其材料利用率是最高的。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亦即从“比例尺效应”的理论看,等应力分布并 不一定是理想的设计。
大家知道,材料疲劳损伤、断裂都是从表面缺陷引发的,而由于材质或工艺上的原因,材料表面总 有缺陷存在。如果结构上高应力区所占的比例大,缺陷处在高应力点的概率就高,因此该结构就会出现早 期损坏,即寿命降低。相反,如果高应力区所占比例小,缺陷碰到高应力点的概率就低得多,该结构的寿 命就会高得多。这就是所谓的“比例尺效应”。

2(λ1
3
⋅ λ2 ) 2

⋅ λ13
Θη = (t3 )3
,又 t2
=
(
l1
)
1 2
=
(
λ1
)
1 2
t2
t3 l2
λ2
∴η
=
( λ2
)
3 2
λ1
3
,η ⋅ λ13 = (λ1 ⋅ λ2 ) 2
且η 2 = ( λ2 )3 代入上式,化简后得 λ1
6
k
=
1 η1
(1 −
λ32
)
+
2λ32
−η
⋅ λ13
图 1。图 1 为四分之一椭圆钢板弹簧,其刚度计算公式为:
K=
E
α1 +α2 +α3 +α4 +α5 +α6
----------------(1)
若对称地扩展成为半椭圆钢板弹簧,其总刚度为:
1
K=
2E
α1 + α2 +α3 +α4 + α5 + α6
----------------(2)
若弹簧由若干等长、相同轮廓线的叠片所组成,则其合成的总成刚度为:
根据我们经验,对于总质量达 15 吨的大中型客、货车,其板簧无效长度系数甚至可取零,即全长有 效。对于中、轻型车,可取 0.2 左右,而不像多片簧取 0.4~0.5。
当然,应在试制后对样品进行测试,再来核对该系数。 5、 横截面的断面参数计算
变截面簧的理论分析和公式计算,都是将横截面当为矩形的。实际上,弹簧片轧制时侧边都自然地 形成圆角。所以按矩形断面来计算惯性矩、断面系数和断面积,结果都偏大。即,算出的刚度偏大,应力 偏小。可以有两种方法进行修正: (1) 计算断面参数时考虑圆角的影响。例如,认定圆角半径等于片厚,则:
2(t1 − Al1 ) t2
+
A 2 l12
− 3t12 + 2t1 Al1 2t12
+
ln
t2 t1
⎤ ⎥ ⎦
α3
=
4
bt
3 2
(l33

l
3 2
)
α4
=
12 bB 3
⎡ ⎢
2t
2
Bl3


t
2 2
2t
2 3
− B 2l32
+
2(t 2
− Bl3 ) t3
+
B 2l32

3t
2 2
+
2t2 Bl3
t1 = t2 ,α 2 = 0 ;
l3 = 0 ,α3 = 0 ;

l4 = l5 ,t3 = t4 ,α5 = 0 。
将α 4 ,α 6 代入式(1)~(3)求解。
从图 1 可见,沿片长的应力分布为:
σ = P⋅x n ⋅W (x)
---------------(4)
式中 P 端部负荷 x 端部至计算断面距离
B = t3 − t2 l4 − l3
C = t4 − t3 l5 − l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