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牧草学研究报告

牧草学研究报告


每次随机选取待测植株15株测其绝对高度,取平均值。 • 产草量、茎叶比测定 苜蓿进入初花期后开始测产,进行3次
测产,记录3次测量的苜蓿和无芒雀麦鲜重并各取150—250g带
回实验室自然阴干至恒重后测干重,计算出总的产草量。刈割后 取苜蓿和无芒雀麦各200—300g人工分离植株各部分茎、叶、花
序,自然风干,测定各项比值。
促进作用最大。
• 施肥对不同比例混播草地中苜蓿和无芒雀麦茎叶比的影响不同,
5∶5和6∶4混播草地中茎叶比施肥组高于对照组,7∶3混播草
地中施肥组茎叶比低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结叶比几个角度综合考虑可知: 在特定施肥量(N 225kg/hm2和P150kg/hm2)下,施肥对7∶3混播 草地苜蓿和无芒雀麦生产性能影响最大,施肥有效地促进了7∶3
为今后的混播草地建立提供了可能和科学依据。
• 还可增加研究不同混播比例不同茬次的苜蓿和无芒雀麦的养分
需求量的变化规律与产量、株高、茎叶比等指标之间的影响。 • 还可设计苜蓿和无芒雀麦的同行或间行混播实验对比,对比相 关指标的差异。
总结
LOGO
• 苜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很多营养元素,在苜蓿生长初期, 需要氮肥,至根部有固定的固氮菌则不再需要大量的氮肥;磷、 钾肥对苜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较大,但是因土壤中速效磷和速 效钾的含量较低,人工施肥成本较高;因此,对于植物自身的 固磷和固钾会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LOGO
株高测定
茎叶比
产草量测定
经济效益比较
实验研究具体方法
LOGO
• 除对试验组进行施肥处理外,其他管理措施不变。每茬生长初
期灌溉后将磷钾肥按比例(以180kg/hm2磷肥和345kg/hm2钾肥) 混合均匀人工撒施于试验组地块。 • 从施肥当日起开始计算,各个品种隔7d随机选取10株测量品种 绝对高度;在苜蓿进入初花期(20%开花)时,每个品种取1m2样
混播草地中牧草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 本试验结论仅表明特定施肥量对生长第3年混播草地牧草生产性
能的影响,绿洲区生长年限不同的各比例混播草地牧草对施肥
的响应效果,及不同施肥量对不同比例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 响有待今后继续研究。
试验中的创新点与不足
LOGO
• 研究苜蓿品种与禾本科品种的混播,有利于提高整体产草量,
LOGO
实验研究结论
• 不同梯度施肥对紫花苜蓿的产量有影响
LOGO
适宜用量范围内,随施磷量、施钾量的增加苜蓿植株高度及产量均相应增加,
磷钾配比交互作用明显。不同梯度的N、P、K量对苜蓿的产草量差异显著,处
理3饲草产量最高,推荐施肥处理为处理3(磷360kg/hm2+钾450kg/hm2)。 • 不同梯度施肥对紫花苜蓿的营养品质有影响 处理3施肥处理可提高饲草的粗蛋白含量,两个供试苜蓿品种的粗蛋白增加最 多,且各茬间差异显著水平。 综上,在绿洲区灌溉内种植苜蓿时,通过不同梯度施肥对苜蓿的饲草产量与品 质的影响分析,处理3施肥处理对饲草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作用大于处理1、2、 4。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的苜蓿生产中可选用处理3(磷360 kg/hm2+钾450kg/hm2)
实验研究方法
处理1 处理2
LOGO
胖多
处理3 处理4 对照处理
株高测定
粗蛋白含量测定
处理1
处理2
产草量测定
三得利
处理3 处理4 对照处理
实验研究具体方法
• 苜蓿产草量及株高测定
LOGO
每茬均在初花期测产,每小区随机取1×1(m)的样方,称其鲜重, 留茬高度5cm。每个小区设3个重复。取150-200g苜蓿带回实验室 自然阴干称其干重。自苜蓿进入返青期开始,各个小区隔7d随机
对施肥的敏感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施肥对苜蓿的生
长为正效应。因此,在苜蓿的栽培过程中,品种挑选十分重要, 要选择既有良好的生产性能或者对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又 对施肥敏感的品种,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效益。 • 综合考虑施肥对各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及施肥后的经
济效益等因素得出:金皇后排在最后,安苜1号、阿尔冈金其经
LOGO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经济效益比较
根据市场2006年苜蓿价 格和肥料价格进行苜蓿品种 在施肥处理下的增产经济效 益比较。肥料、干草、工费
LOGO
均以当地市场价计(重过磷
酸钙1.7元/kg,氯化钾1.7元 /kg,苜蓿干草0.7元/kg,施
肥工费150元/hm2)
实验研究结论
LOGO
• 不同品种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或者生产潜能的发挥有所不同,
化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其变化过程符合y=ax+b的线性方程,其中,
实验结果与分析
• 各品种叶茎比分析
LOGO
叶茎比是衡量苜蓿经济性状的一个基本指标。
实验结果与分析
• 产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由表3看出:施肥处理 下各苜蓿品种和对照 产量差异明显,说明 所有供试品种对肥料 有很大的敏感性,施 肥能明显提高各苜蓿 品种的产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
• 施肥对苜蓿和无芒雀麦株高的影响
LOGO
株高是描述苜蓿和无芒雀麦生长状态的一个特征量,它可以直
观地反映植株的生长旺盛程度,也可以反映草地的生产力。
实验结果与分析
• 混播第一茬苜蓿株高变化规律
LOGO
实验结果与分析
• 混播第一茬无芒雀麦株高变化规律
LOGO
实验结果与分析
• 施肥对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产草量测定结果
• 绿洲区农业现主要采取滴管的方式灌溉,在滴管条件下苜蓿的
水肥控制和管理模式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 滴管条件下水肥的运移方式对苜蓿根的影响及对苜蓿品质的影 响和不同品种苜蓿在不同生长时期对于肥料的需求量还有待研 究。
LOGO
以生长天数为自变量(X),以高度值为因变量(Y),对各茬苜蓿株高变化进行
线性回归分析,其变化过程符合Y=aX+b的线性方程;其中,a值是生长速度的
反映,即a值越大生长能力越强。
实验结果与分析
• 施肥对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LOGO
实验结果与分析
• 施肥对苜蓿品质的影响(主要以粗蛋白为主要影响)
生,提高产草量。
• N肥可以有效的促进豆、禾混播草地中禾本科牧草的生长,而磷 肥可以有效的促进豆科牧草的生长,混播草地在单独施加N肥的 情况下,随着N肥施量的增加,草群的产草量在逐渐的增加,但 是当N肥的施量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产草量不在随着氮肥施量的 增加而增加。
实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LOGO
• 本文在最佳施肥水平(N 225kg/hm2,P 150kg/hm2)下,通过无
豆、禾比例 6:4
茎叶比变化
豆、禾比例 7:3
实验研究具体方法
LOGO
• 各比例混播草地均设对照组和试验组一块,区组之间以及两侧 设有区埂以便与其它试验小区相隔,试验小区于2007年4月15日 浇水,4月20日将两种肥料混合均匀一次性全部施入。施肥方式 为沟施,深度2—3cm,施肥后覆土踩实。 • 株高测定 苜蓿进入返青期后开始测量株高,每隔7d测1次,
牧草学研究报告
施肥对绿洲区苜蓿及苜蓿混播草地牧草品质的影响
报告人:张凡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主要报告内容
LOGO
施肥对两个苜蓿品种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比较
施肥对绿洲农区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影响 施肥对绿洲区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
LOGO
施肥对两个苜蓿品种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比较
• 实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LOGO
实验结果与分析
• 施肥对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总产草量的方差分析
LOGO
实验结果与分析
• 施肥对苜蓿茎叶比变化的影响
LOGO
实验结果与分析
• 施肥对无芒雀麦茎叶比变化的影响
LOGO
实验研究结论
LOGO
• 特定的施肥量对不同比例混播草地中牧草株高、产草量的促进
作用不同,对7∶3混播草地中苜蓿和无芒雀麦株高和产草量的
• 实验研究方法
• 实验研究结果
• 实验研究结论
• 试验中的创新点与不足
实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LOGO
•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很多营养元 素,尤其是生长多年的苜蓿,仅依靠土壤提供养分是远远不够 的。氮、磷、钾营养作为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 也是评价牧草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对提高紫花苜蓿草产量和 品质有重要的影响。 • 磷、钾肥对苜蓿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合理地施用磷肥可促进 根的形成和发育;紫花苜蓿在各地种植较为广泛,特别是在增 加优质饲草生产、促进养殖业发展和改良土壤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 • 针对绿洲农业区两种苜蓿品种胖多和三得利的平衡施肥研究, 为提高这两种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芒雀麦和苜蓿株高、茎叶比、以及产草量的变化来观测施肥对
不同比例苜蓿与无芒雀麦(5:5、6∶4、7∶3)混播草地生产性
能的影响,探索出在最佳施肥条件下,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 地的最佳建植比例,为绿洲区人工混播草地的建植和草地高产 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研究方法
LOGO
豆、禾比例 5:5 两株高测定
施肥处理 对照处理 产草量测定
方测定其鲜草产量,重复3次,并将鲜样带回,在烘箱内80℃条
件下烘24h,然后测定其干质量;叶茎比测定采用手工分离法, 分别测定叶、茎鲜质量及干质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
• 各品种株高变化分析
LOGO
以时间为自变量(x),以高度值为应变量(y),对第1茬苜蓿株高变 a值是生长速度的反映,即a值越大生长能力越强。
• 文中应对灌溉方式作出重点阐释,在不同灌溉条件下,水分的运
动方式不同,导致牧草对肥料的利用效果及利用率有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