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终审稿)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终审稿)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放飞舞动的思维,让课堂动起来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是知识的乐园,学生在里面自由地遨游。

课堂上老师是放松的,像经典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

学生是轻松的,可以笑、可以闹、可以激昂、可以愤怒,甚至可以游戏、可以比赛。

营造如此快乐、活泼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

闻一多先生在诗歌《死水》中写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课堂如成了死水,在我看来那是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

不经过激碰,思维何以活跃没有思维的课堂,老师的价值在哪里上课的意义又在哪里何不让思维舞起来,让课堂动起来!1、如何让语文课堂动起来?1、激发兴趣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强大的动力。

只有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

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借助一切教学工具,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肤觉……让他们的每个感官都能活起来。

如《尊严》一课,在十一二岁这个年龄层,他们还看不清人生百态、世态炎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无奈对他们来说仅是文字,更别说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

所以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利用周五的班队课搞了一个自由辩论会,由学生自行选择正方和反方,辩题是——哈默有没有必要这么做。

当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不用我布置早把课文看得滚瓜烂熟,有个别同学甚至已倒背如流了。

大家从报纸、电视、身边等找事例,连班上那几个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积极行动了起来。

“我觉得不必要,如果连生命都没了,尊严又怎么留下来?”“我也同意,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没有尊严的活着,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班上群情激昂,大家纷纷畅谈自己的看法,悄悄然中何为尊严何为人格的已深入人心,我想即使不上这堂课,《尊严》的教学目标也已基本完成了。

2、利用“鲶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故不少挪威人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

活的沙丁鱼鲜嫩可口,卖价比死鱼高好几倍。

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时间又长,因此最后抵港的沙丁鱼除了死的就是奄奄一息的,怎么办呢?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渔民惊奇的发现以前都会死的沙丁鱼竟然都活蹦乱跳地活着。

原来误将鲶鱼放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由于环境陌生,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紧张,加速游动,带动了水面的不断波动,从而使氧气充分,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鲶鱼效应”。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整天耷拉着脑袋,千金难买一举手,以致于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

其实,任何一个班,无论整体素质如何,总有那么几个思维敏捷、表现欲强的“活跃分子”。

不要总认为他们的存在影响了课堂纪律,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一下聪明的渔夫,鼓励他们、发掘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鲶鱼”,以此刺激周围那些懒于动口、懒于动手的“沙丁鱼”,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

试想,一堂课上,学生们竞相举手、踊跃发言、对答如流、凝神静听、下笔成文……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我们何愁上不好课,何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课堂上,我经常利用“鲶鱼”来抛砖引玉。

如《孔子拜师》一课中,“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对许多学生来说都难度。

当时,我观察了一下全班学生的反应,“水面”比较平静。

为了让水面泛起“涟漪”,我找了一条“鲶鱼”。

这条“鲶鱼”的特点是,知道的敢说,不知道的也敢说。

“人们敬重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

我从‘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这句话中看出来。

”她的回答引来一大群“沙丁鱼”的参与。

这些沙丁鱼顺着鲶鱼的思路踊跃举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接下来,我的任务是继续寻找新的“鲶鱼”来改变思维方向,因为“鲶鱼”思维敏捷,善于从不同的方向寻找答案。

第二条“鲶鱼”的回答又把“沙丁鱼”的思维引到孔子不怕吃苦的品行之中。

这样的设计自然、热烈,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同样,除了学生可以成为鲶鱼,我们老师也可以。

初为人师那会,我经常在课堂上发现一个很令人郁闷的现象: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或神游万里,连题目都不清楚;或冷眼旁观,一副恹恹欲睡之态;或答非所云,相关甚远……因此长吁短叹,叹自己如何的运气差教了这么一班素质差,脑子笨,不专心的学生。

现在经过多年来的学习和摸索,才发现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老师本身。

偶尔把自己当成是一条“鲶鱼”也不是一件坏事。

写板书的时候,我会故意“出错”,当然频率不能太高,否则学生得怀疑老师底子了。

比如说一些学生会经常性犯错的字,我也会故意的多一笔少一画,“老师,老师您写错了,那字不应该是这么写的!”马上就会有学生兴奋的提出来,小脸红通通的为能发现的老师的错误而自豪开心;在解读文本时,尽量的鼓励学生跟我形成“辩论”的态势,将“误解”变为“多解”和“正解”;提问时把自己当成是猎人,习惯设计一些“问题陷阱”……让学生随时待命,处在警觉和发现状态,老师就如同鲶鱼一样时时来“搅活”课堂氛围。

把学生由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主角,师生形成积极的互动。

这样的课堂何愁效率不高!3、放下架子所谓放下架子,放下的是老师自己的架子,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是领导,用不着整天板着脸,让学生全怕你,然后用命令式语气告诉学生做什么。

90后的一代是很有个性的一代,也是聪明的一代,他们所知道的东西有时远远超越他们的实际年龄。

老师应学会适时的“放”。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主宰课堂,让学生读这段、读那段,然后我们提问、学生回答。

“老师讲、学生听”成为了一种固定模式。

我们没有经历他们的成长,也代替不了他们的感悟。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成为“讲”的主题,把感动的、领悟的统统讲出来,把不懂不会的,没把握的全拿出来交流,几十个人的课堂不可能同一思维、同一智力。

如此,老师也可以有的放矢。

相信给他们一方太阳,他们必将还我们一片灿烂的课堂。

2、如何让思维“舞”起来?1、答案,求同存异一千个“莎士比亚”就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的魅力就在于答案的不单一性,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成为答案。

不要小看了他们,他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的东西未必比成年人少。

因而老师要根据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给他们以绝对的赞同,促使学生用积极的思维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去,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汲取老师所要传授的知识。

作为老师,首先应吃透教材,掌握整体,把握每篇课文的思想感情。

然后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鼓励他们标新立异。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老师自己的,对于没有自己预期的答案,会很生气,即使是对的,也要驳回,然后死拉硬扯把学生思维拨回到原定轨道。

其实那样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更不必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相信学生也会很受打击,他们的思维会受到最大限度的束缚,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从此扼杀了学生舞动的思维。

比如《尊严》教学基调是要老师让学生懂得何谓尊严何谓人格,懂得去尊重别人。

把握了这个大方向,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学生的这样的看法:如果因为要尊严而饿死了,那么尊严的意义又在哪里,所以把劳动放在吃饭前或后不会影响其尊严的,哈默都是有偿所得。

天空不都是蔚蓝的,小溪也不尽清澈,眼睛不必一定像两颗黑葡萄。

不同时间的天是变幻多样的,不同季节的小溪有着不同的色彩。

眼睛更是心灵的窗户,深浅、形状、光泽、神韵更是复杂得多。

正因为有了独特的观察角度,才会闪现出学生丰富的答案。

语文不是数学,一加一只能等于二。

只要言之有理,在语文的殿堂一加一可以不是零或者任何一个数。

语文的魅力本就在于其不可确定性与多样性,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轻舞飞扬的思维,而不是将其扼杀在摇篮。

2、学生,学会质疑俗话说“学贵有疑”,有疑才有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

人类的发明也好文明也罢,其演进源于思维,而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故想要舞动学生的思维,势必让学生学会质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为鱼只能供一日之食,而渔则是终身受用无穷。

课堂上老师应用尽一切手段,促使学生有质疑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在40分钟内处于兴奋状态。

那么如何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呢?首先,设计问题要有价值。

一个问题出来,提得好不好,不但能很好的展现课堂中的轻重疏密关系,更能让课堂气氛跌宕起伏,抑扬有序,从而扬起学生想象的风帆,搭起思维的跳板,即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上课伊始,我讲了诸多关于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然后在品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先引导学生理解“碧空尽”、“唯”的含义,这样便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基调感悟了李、孟之间至情至深的友谊。

其次,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除了需要空间还需要时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

所以,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应当善于运用多样的设疑方法,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思想火花。

对于难度较大、特别是容易遗漏的内容,如果从正面切入难以奏效,教师应旁敲侧击,问此及彼,给学生指明方向,进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下,如此思维下的课堂必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教学,取境生活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既是教学。

生活是知识之源,感知之始,把教学和学生熟悉的整个生活,整个社会相联系以来,做到陶行知老人曾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相信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生活即教材。

生活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老师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入生活情景,既可以解决学生由于地域、家境、经历等不同而来带对课文感知能力不同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

甚至还可以反过来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桂林山水》、《记金华双龙洞》让学生自己分角色做导游和游客,自己来讲解。

《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谈的学生的自己或者身边的例子,在自己的讲说中感知老师所要他们明白的道理。

《乡下人家》、《麦哨》每个人都谈谈童年,谈谈在老家的生活。

整堂课的学生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舞动。

课堂即生活。

在四年级上学期中《白鹅》、《猫》、《母鸡》这个单元的课文时,我给学生的作业就是每天回家观察自家的牲畜去,然后记录第二天在课上相互交流,如此对课文的学习,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帮助甚大。

如此,还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允许他们自由的畅谈自己的想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