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章目录
举例:2.薁类 结构特点:
一、结构类型
通式为:(C5H8)3 (1)是非苯核芳烃化合物 (2)具有五元骈七元芳环骨架 愈创木薁 性质: (1)沸点在250-300℃。 (2)常呈现美丽的兰色、紫色或绿色。 (3)溶于石油醚、乙醚和乙醇,不溶于水,溶于强酸。
章目录
举例:3.青蒿素 结构特点
一、结构类型


尾 尾



异戊二烯 月桂烯 柠檬烯
章目录
2.生物活性:总体上具有驱风和局部刺激作用
(1)清热解毒:穿心莲内酯 (2)抗癌作用:雷公藤内酯醇,紫杉醇 (3)止咳平喘:细辛、满山红叶中的牻牛儿醇 (4)降 血 糖 :地黄中的梓醇 (5)治疗心血管疾病:银杏叶中的银杏内酯 (6)抗疟疾:黄花蒿中的青蒿素
第七章 萜类与挥发油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萜 类
3 18
挥 发 油
第一节
一、概述


二、结构类型 三、理化性质
章目录
1.概念: 萜类(terpenoids)化合物是概括 所有异戊二烯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
的总称。
开链萜烯一般符合(C5H8)n通式
章目录
CH3 CH2 C CH CH2
首 尾

章目录
四、挥发油的鉴定
(一)一般检查
(二)物理常数测定 (三)色谱检识 1.薄层色谱 2.气相色谱
章目录
油斑试验
常用折光率
四、挥发油的鉴定
1.薄层色谱 吸附剂:常用硅胶G 展开剂: (1)石油醚-醋酸乙酯(85:15) 分离含氧化合物 (2)石油醚或正己烷 分离不含氧化合物
章目录
四、挥发油的鉴定
(3)展开方式
前沿线 11 10 9 8 中线
单向二次或双向二次展开
第 二 次 展 开 第 二 次 展 开
7 8 9 10 11

展第 开 一 次
6 5 4 3 2 1
展第 开 一 次
起始线
7 6 5 4 3 2 1
图7-2 挥发油单向二次展开
7-2 挥发油双向二次展开
1. 原点 2. 酸 3. 醇、酚 4. 醛、酮 5. 酯 6. 醚 7. 烃(集中线出成一点)8. 含三个双键或共轭双键的烯类 9. 含两个双键的烯类10. 含一个双键的烯类11. 饱和烃
(2)含氧萜:沸点随官能团极性增大而升高: 不含氧萜 < 含氧萜
极性: 酸 > 醇 > 醛 > 酮 > 酯 > 醚
沸点: 酸 > 酯 > 醇 > 醛 > 酮 > 醚
(3)沸点随分子量增大而增加:单萜< 倍半萜
章目录
三、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一般粗分为三个馏份 (1)低沸程馏分(35~70℃/1.333 kPa) 为单萜烯类化合物; (2)中沸程馏分(70~100℃/1.333 kPa) 为单萜含氧化合物 (3)高沸程馏程(100~140℃/1.333 kPa) 为倍半萜烯及其含氧衍生物 和薁类化合物。
章目录
1.概念:
概 述
挥发油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 是存在于植物体内,具有芳香气味、常温下
可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
多成分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章目录
2.生物活性:总体上具有驱风和局部刺激作用
(1)生姜挥发油:有镇静催眠、解热、抗氧化作用;
(2)大蒜油可治疗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和真菌感染;
(3)丁香油有局部麻醉、止痛作用;
(4)细辛根中的挥发油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 (5)月见草挥发油具有降血脂、抗血小板凝集和增强免 疫作用等; 挥发油不仅在医药上有重要的用途,在香料工业、
食品工业及化学工业上也是重要的原料。
章目录
一、挥发油化学组成
1.萜类化合物
2.芳香族化合物 3.脂肪族化合物
4.其他类化合物
CH3 OH
OH
CH3
OH
H3C
CH3
H3C
CH3
链状 链状单萜
单环单萜
双环单萜 章目录
举例:1.环烯醚萜
结构特点: 通式:(C5H8)2 (1)五元环骈六元环 (2)有1个环烯醚键 (3)C1为半缩醛-OH (易成苷) (4)C3,C4 之间多为有双键 (5)各碳均可连接-OH、-CH2OH、-COOH等
5分钟
5分钟
正常图谱
加大峰图谱 章目录
四、挥发油的鉴定
(2)对于挥发油中未知成分的鉴定,
目前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数据系统
连用(GC/MS/DS)技术。
章目录
实例分析
1.从薄荷中提取挥发油
------并分离薄荷醇(薄荷脑)
植物来源
薄荷是唇形科薄荷属植物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地上全
适用于极性有差异的化合物的分离
(1)吸附柱色谱
(2)硝酸银柱色谱
章目录
(二)分离
三、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1.冷冻法 将挥发油置于0~20℃环境下放置,使
含量高的成分析出结晶(脑),即可将脑
与挥发油中的其他成分分离,取出结晶再
经重结晶可得纯品。
章目录
2.分馏法 沸点与结构的关系: (1)单 萜 :沸点随双键的增多而升高: 一烯 < 二烯 < 三烯
章目录
3.分类
(1) 按是否含氧分类: 含氧萜类:萜酸、萜酚、萜醇、萜醛(酮、酯)等
不含氧萜类:萜烃、萜烯等。
(2)按碳数分类:见表7-1
章目录
一、结构类型
根据各萜类分子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和数目的 多少,进一步分为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
萜等,常见的结构类型及实例见表7-2。
CH3 CHO
CH3
萜类呈亲脂性,随含氧官能团增多极性增大 萜成苷后,则具亲水性。
章目录
三、理化性质
3.化学反应 (1)加成反应 可供识别萜类化合物分子中不饱
(2)氧化反应 (3)脱氢反应 和键的存在和萜类的分离与纯化。 将萜类成分中基团氧化,生成不同氧 化产物此性质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较多。 环萜的碳架因脱氢转变为芳香烃类衍 生物,可用作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NaOH 皂化
COONa COONa
R OH
乙醚提取、得到分离
碱液
乙醚液(剩余挥发油)
四、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4.色谱法
(1)吸附色谱法:硅胶和氧化铝吸附柱层析
(2)硝酸银配合薄层色谱:
原理:根据其双键的数目、位置、和顺反
异构体的不同,与银离子形成π-络合物难易 程度及稳定性的差异进行分离。
章目录
吸附规律

具有芳香气味、无色透明油状液体 挥发油在常温下可挥发不留痕迹 呈亲脂性
度 点 0.85 ~1.065 70 ℃~300℃ 折光性、旋光性
4.结晶性
挥发油低温放置析出的固体物质称为“脑”
脱脑油:除脑后的挥发油,为 “脱脑油”
5.不稳定性 易氧化变质(光线、空气、温度)
章目录
(一)提取 1.水蒸气蒸馏法 2.溶剂提取法 3.冷 压 法
caryophyllata Thunb的花蕾。
章目录
实例分析
主要成分
丁香酚占80%以上 乙酰基丁香酚 B-石竹烯等
CH2 CH CH2 OH OCH3
丁香酚(eugenol)
提取方法 分离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 碱萃取-酸化法
章目录
1.水蒸气蒸馏法 药材
三、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水蒸气蒸馏
收集液
冷却 油层 (挥发油)
水层
章目录
三、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2.溶剂提取法
根据挥发油多呈亲脂性, 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 ① 连续回流提取法 ② 冷浸法
3.冷压法
适用于含油量高的新鲜药材,
可保持药材原有的新鲜芳香 气味,但提取不完全。
章目录
4.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双键数目多的化合物易形成配合物
末端双键较其他双键形成的配合物稳定 吸附牢固
顺式双键大于反式双键的配合能力
OCH 3 OCH 3 H3CO H H
H3CO H H OCH 3 OCH 3
OCH 3 OCH 3 H3CO CH 2-CH 2=CH 2
α-细辛醚(反式)
β-细辛醚(顺式)
欧细辛醚(末端双键)
三、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适于热敏感物质,缩短提取时间, 提高提出效率,防止氧化。但工艺 技术要求高,设备投资大。 常用萃取溶剂 二氧化碳 适合提取的物质 挥发性成分 脂溶性成分 高热敏感性成分 易氧化分解的成分
章目录
(二)分离
1.冷冻法 2.分馏法 3.化学法
4.色谱法
三、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亦称结晶法,利用低温“析脑”性质 根据挥发油单体的沸点不同常采用 减压分馏 根据各类成分的性质采用不同的分离方法
CHO
低温短时NaHSO3
NaOH 乙醚提取
H
OH SO3-Na+
形成结晶 or溶于水
不溶于水
SO3-Na+
过量NaHSO3
CHO
CHO SO3-Na+
双键发生加成, 不可逆的 双键加成物
(4)醇类化合物的分离
O C
COOH
R OH
萜醇
O C O
COOR
邻苯二甲酸酐
邻苯二甲酸酯
NaCO3 乙醚
COONa COOR
章目录
四、挥发油的鉴定
(4)显色剂 通用显色剂 香草醛-浓硫酸试剂 香草醛-浓盐酸试剂 官能团基显色剂
碱性高锰酸钾溶液 异羟肟酸铁试剂 三氯化铁试剂 2,4-二硝基苯肼试剂 0.05%溴酚蓝乙醇溶液 不饱和化合物。 酯和内酯类化合物。 酚性物质。 醛或酮类化合物。 酸类化合物
章目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