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三、倍半萜
基本碳架由15个碳原子构成,即3个异戊二 烯单位。
是挥发油高沸程(250℃—280℃)的主要 组分
1、无环倍半萜
洋甘菊
金合欢烯 (甜橙油、玫瑰油、桔子油等精油中)
(用于皂用、洗涤剂香精中和日化香精中)
2、环状倍半萜(单环和双环)
H O O O O O
青蒿素 (抗恶性疟疾)
H H
青蒿
宝塔糖 蛔蒿
青蒿 青蒿素 (抗恶性疟疾)
H H
七、萜类化合物的性质
1、形态 单萜及倍半萜:多为油状液体, 少数为固体结晶 二萜及二倍半萜多为固体结晶 2、味 多具苦味,少数萜具有较强甜 味,如甜菊苷
龙胆苦苷
2、溶解性
亲脂性:易溶于醇及脂溶性有机溶剂,难溶 于水。 H
碱溶酸沉:具羧基、酚羟基及内酯结构 O O 的萜类。
O
D
E
1、由( )衍生而成的化合物均为萜类 化合物,此类化合物结构种类虽然非常 复杂,但其基本碳架多具有( )结构 特征。
2、按基本碳架的碳原子数目,即( ) 的多少,可将萜类化合物分成单萜、倍 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及四萜等。
3、薁类成分多存在于 分,呈蓝、紫色。 沸点部
H O O O O O
O O
蒿甲醚
H H
O 青蒿素 (抗恶性疟疾)
第二节 挥发油
一、概述 挥发油(volatile 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 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
二、分布 主要存在种子植物,尤其是芳香植物中。
芳香植物 有 56 科,约 300种。菊科、芸
3、脂肪族化合物
CH3-(CH2)8-COCH3
甲基正壬基甲酮(消炎抗菌)
鱼腥草
CH3-(CH2)8-CH3
正癸烷
桂花
4、含硫含氮化合物 (1)含硫化合物
CH2=CH-CH2-S-S-CH2-CH=CH2
大蒜新素(抗菌消炎)
(2)含氮化合物
邻氨基苯甲酸甲酯:调配葡萄、樱桃、草 莓、西瓜、柑橘等食用香精和酒用香精。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Terpenoids and Volatile Oils)
第一节 萜类
概述 单萜 倍半萜 二萜 二倍半萜 四萜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一、概述
1、萜的含义
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 成,基本碳架具有 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 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2、溶剂提取法
(1)油脂吸收法:贵重油的提取
冷 吸 收 法
①用纯净的猪油或者牛油涂抹在玻璃板两侧; ②将玻璃板放入木制框架中; ③玻璃板上放金属网; ④网上放新鲜花瓣;
木制框架(5-10cm) 玻璃板(两侧涂猪油)
金属网
花瓣
收 温 ①将花瓣浸于油脂中; 法 浸 ②低温加热保持在50-60℃之间; 吸 ③让芳香成分溶于油脂中。
甜菊
甜菊苷A甜味最强
五、二倍半萜
5个分子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25个 碳原子的化合物。
该类化合物数量少,约有6种类型30余 种化合物。
COOCH3 O COOH
呋喃海绵素-3
六、四萜
四萜:8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主要指胡 萝卜烃类色素。
β-胡萝卜烯
1、非含氧的开链萜烯分子符合下列哪 项通式( ) A、(C8H5)n B、(C5H8)n C、(C5H5)n D、(C8H8)n
1、单萜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为 ( ) A.10个 B.15个 C.5个 D.20个 E.25个 2、挥发油中的萜类化合物主要是( A.二萜类 B.二倍半萜类 C.单萜和倍半萜类 D.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 E.挥发性生物碱 )
O
3、
O O
O
属于( )
A、开链单萜 B、单环单萜 C、双环单萜 D、双环倍半萜 E、异戊二烯
蒸去乙醚
酸性成分
酚性成分
2)利用功能团特性分离
(1)醇化合物分离:制备衍生物后,再分离
(溶于NaCO3) 挥发油 邻苯二 甲酸酐 皂化
皂化:强碱和酯(尤指油脂)反应。
酸水层
(2)醛或酮类化合物分离
原理:利用羰基性质制备衍生物后,再 分离
脂溶性
化学方法
• 碱性成分:10%盐酸萃取
• 酚酸性成分:NaHCO3溶液萃取 • 醇类化合物:邻苯二甲酸酐 • 醛酮:亚硫酸氢钠
吸收挥发油后的油脂
无水乙醇萃取
直接作为香料
醇溶液(含精油)
蒸去乙醇
纯精油
(2)溶剂浸提法
中药粗粉
低沸点溶剂连续 回流或冷浸提取
提取液
蒸馏或减压蒸馏
粗制挥发油
加适量浓乙醇浸渍, -20℃冷冻,过滤
脂溶性杂质
滤液
蒸馏除乙醇
挥发油纯品
3、压榨法 适用于含挥发油较多的原料,所得的挥发 油可保持原有的新鲜香味。
H3C
A
CH3
CH3
CH 2OH O GLU
C
B
O
O H3C CH3
H3C
D
CH3
E
5、属于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为( )
H3C
CH3
CH3 O
O
H3C CH3
CH3 CH3 O O
H H3C R1 O O O O H R2 R3
A
H3C
OH O CH2OH
B
O O GLU
C
O O OH CH3 CH3 CH3
3、化学分离法
1)利用酸碱性不同分离 (1)碱性成分分离: 挥发油溶于乙醚
加10%盐酸或硫酸萃取
水层:碱性成分
碱化后用 乙醚萃取 蒸去乙醚
乙醚层:其它成分
乙醚层
碱性成分
(2)酚性、酸性成分分离
挥发油溶于乙醚
加5%碳酸氢钠萃取
水层:酸性成分
酸化后用 乙醚萃取
乙醚层
继续用2% 氢氧化钠 溶液萃取
乙醚层
六、挥发油的分离
析晶法 分馏法 化学分离法 色谱分离法
1、析晶法
将挥发油置于0℃以下使析出结晶。
薄荷油
-10℃ 12h 第一批粗脑 滤液 -20℃ 第二批粗脑
左旋薄荷醇 (62.3%-87.2%)
24h
0℃
粗脑
加热熔融
溶解液
纯薄荷脑
薄荷醇
2、分馏法
(1)原理:利用沸点差异进行分离(减压下 进行)。 (2)规律: 单萜烯:35-70℃/ 10mmHg 单萜含氧物:70-100℃/10mmHg 倍半萜:更高温度/10mmHg
R2
H -OH -OH -OH H
R3
H H -OH -OH -OH
银杏内酯 A 银杏内酯 B 银杏内酯 C 银杏内酯 M 银杏内酯 J
-OH -OH -OH H -OH
银杏内酯 (抗血栓,抗肿瘤)
双环二萜
穿心莲
穿心莲内酯(抗炎作用)
4、三环二萜
红豆杉
紫杉醇(抗肿瘤)
4、四环二萜
甜菊苷(蔗糖替代品)
2、具有抗疟作用的倍半萜内酯是 ( ) A、莪术醇 B、莪术二酮 C、紫杉醇 D、青蒿素
3、二萜类化合物具有( ) A.两个异戊二烯单元 B.三个异戊二烯单元 C.四个异戊二烯单元 D.五个异戊二烯单元 E.六个异戊二烯单元
4、属于双环单萜类化合物的是(
CH3
)
OH
CH 2OH
CH3 O
O
O
CH3
OH
OH
O
OH
O
OH
α-山道年
β-山道年
(驱肠虫剂,对驱蛔虫有特效)
3、薁类化合物
(1)结构特征 由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属于非苯 环芳烃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芳香性。
(2)存在形式
薁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挥发油中,大多 具有抑菌、抗肿瘤、杀虫等活性。
在挥发油分级蒸馏时,高沸点馏分 (250-300℃)中有时可看见蓝色或绿色的馏 分,这显示可能有薁类成分存在。
OH
O
龙脑(冰片,樟醇)
樟脑 杀虫止痒,消肿止痛
(提神醒脑,兴奋,镇痉等)
4)环烯醚萜类
(1)是一类特殊的单萜,多与糖结合形 成苷。
环戊烷
OH
环烯醚萜
半缩醛
(2)分类
环烯醚萜和裂环环烯醚萜
环戊烷是否开 裂(C7-C8)
OH
①环烯醚萜及其苷
COOCH3
栀子
焦栀子
O HOH2C O glc
OH 环烯醚萜
香科、伞形科、姜科和樟科等中分布最多。
薰衣草
风信子
(促进细胞再生)
洋甘菊
(安抚作用)
(兴奋作用)
三、组成
1、萜类化合物:单萜、倍半萜及它们的含氧衍生物
CH2OH H
CHO H
香叶醇(牻牛儿醇)
香叶醛
2、芳香族化合物:多为苯丙素类。
桂皮醛(杀菌)
桂皮
丁香酚 (抗菌, 降血压)
麝香草
百里香酚 (杀菌:治疗气管炎、百日咳)
青蒿
生姜
(2)海洋生物是特殊萜类的广大来源。
二、单萜Βιβλιοθήκη CH3H3CCH3
2、分类(按成环数目不同分类)
1)无环单萜 2)单环单萜 3)双环单萜
4)环烯醚萜类
2、分类(按成环数目不同分类)
1)无环单萜 常见的三种类型
月桂烷型
薰衣草烷型
艾蒿烷型
柠檬醛
CHO H
H
CHO
香叶醛 (α型柠檬醛)
香橙醛 (β型柠檬醛)
四、通性
1 、颜色:多为无色或淡黄色,少数有其 它颜色。
麝香草油:红色
洋甘菊精油:蓝色
2、形态:常温下为透明液体。 (1)脑:有的挥发油在冷却时其主要成分 可能结晶析出,析出物习称为脑; (2)滤除“脑”后,为脱脑油或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