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第三单元新民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知识结构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经过( 1919年)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建党的条件(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国民党“一大”和新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运动黄埔军校(1924-1927)孙中山北上北伐战争及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探索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创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探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长征的原因(1927-1937)红军长征遵义会议(1934-1936)长征的胜利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卢沟桥事变1937.7.7全民族抗的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9正面战场的会战抗战的正面战场与国民党统治区沦陷区和国统区的经济日本侵略军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时期抗战的敌后战场与解放前《新民主主义论》(1937-1945)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中共“七大”(1945)抗战的胜利1945年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政协会议的召开全面内战的爆发粉碎国民党的进攻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1945-1949)战略决战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北平谈判解放战争胜利抗战胜利后的民族工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服饰;饮食;建筑;社会风俗的变化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交通与通讯的变化-铁路修筑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航运通讯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业;影视业的发展。

课程综述必修1:简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必修2:了解近代历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必修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中国的作用。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选修4:了解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的创新精神。

了解詹天佑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中国铁路事业发展所做的攻陷。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分为四个阶段:(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包括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运动等重大事件,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交替时期。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包括井冈山革命道路的探索、红军长征、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对华的侵略。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经过实践和理论探索,寻找并探索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随着日本侵华步伐加快,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峙逐渐走向合作抗日。

(3)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要保证,全民族的抗战时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抗战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国内人和国际历史意义。

(4)解放战争时期、包括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

具体分为三段: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为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为战略防御阶段;1947年6月至1949年10月为战略反攻和决战胜利阶段。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中国社会政局更替的影响,中国社会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1.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1919年初,一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但是欧美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

”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的重要影响是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北京《晨报》发表了北京政府顾问、外交委员会委员林长民的文章,该文沉痛叹息“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作者发出这一叹息的背景之一是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

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及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原来如此》)文中“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经过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的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举行示威游行。

北京学生的爱国行为,遭到政府的镇压。

为支援学生的爱国运动,自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

从此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浪潮,波及全国。

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取得初步胜利。

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该事件五四运动。

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

”其中“亡羊”是指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这幅对联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3)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学者们认为,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民族意识极大觉醒,表现在各阶层民众的广泛动员和参与。

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

“新”的主要表现是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4)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俄国革命的文章。

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社团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1919年毛泽东于《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提出“在人的方面,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和)‘无血革命'……”对该宣言理解准确的是呼吁社会改革。

“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

”康有为此语称赞的是五四运动。

李敖在《纠对“五四”运动的错误的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论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一文中提出:“五四运动才唤醒民众,使他们觉悟到封建社会的毒,觉悟到挽救危亡,必须民众自己努力更生,而努力更生必从思想教育做起.辛亥革命只是政治的革命,五四运动才是思想革命的先声,”“思想革命的先声”指的是促进了民族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异很大,其关键原因在于民众觉醒程度和群众基础不同。

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说:“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

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

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此次风潮”与“过激派”被《条陈》相提并论,那是因为……社会主义思潮的关联性。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

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建党的条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

同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派代表来中国。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2)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名党员。

出席大会的由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湖北的董必武、陈潭秋,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广东的陈公博、包惠僧(受陈独的派遣)、周佛海。

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

大会通过党的纲领。

纲领规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

大会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发起者之一的李达曾说: “‘一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

”这表明当时中共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