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内容清晰)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内容清晰)

中医“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涵义。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中医治未病解读》
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和完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的要求,并就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要说皇帝中的长寿者,非乾隆莫属。

他活了80多岁,在位60多年,他有什么养生秘诀呢?答案是,常吃大黄。

乾隆皇帝吃少量大黄的目的,主要是取其“推陈致新”的功用。

就吃的方面来说,现代人不是吃不饱,而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

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摄入,经常超过我们身体的需要,而运动量如果又太少,过剩的营养物质就会存留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从而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所以我们不要老想着“食补”,而应该想办法防止营养过剩带来的危害。

比如老年人,体质相对偏虚,饮食上就得多加注意。

正如苏轼《养老篇》中说:“软蒸饭,烂煮肉。

温羹汤,厚毡褥。

少饮酒,惺惺宿。

缓缓行,双拳曲。

虚其心,实其腹。

丧其耳,忘其目。

久久行,金丹熟。

”其中“软蒸饭,烂煮肉”是指老年人饮食应以多稀少稠、多软少硬、多熟少生为主,这样便于消化吸收,不仅可以保护肠胃,而且各种营养如维生素等也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特别是肉食,虽香美可口,但不易消化,应煮熟炖烂。

“温羹汤”中的“羹汤”是一种滋补性很强的饮食,特别适宜中老年人服用。

羹汤多种多样,如红枣莲子汤、银耳燕窝汤、通心粉面汤、鸡汤等,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身体状况加以选择。

服用时要趁热温服,这样能温阳化阴,和畅气血,改善循环与微循环功能。

“厚毡褥”是指在衣着床铺方面,要注意防寒保暖,被褥要松软绵厚,要常晾常晒,勤洗勤换,讲究卫生。

“少饮酒,惺惺宿”中,“惺惺”即聪明清醒之意。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饮酒的原则是少则有益,多则有害,不饮最佳。

饮食养生歌诀
〔抱朴子养生诀〕
若要养生,肠中常清;
若要不死,肠中无滓。

注:保持胃肠通畅对于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养生歌〕
吃饭先喝汤,肠胃不受伤;
饭菜宜清淡,少盐少病患;
清晨一杯水,生津润脾胃;
宁让饭菜剩,不让胃胀撑。

〔喝茶养生诀〕
姜茶能治痢,红茶能和胃;
菊花茶明目,浓茶伤五内;
午茶长精神,晚茶难入睡;
饭后茶漱口,洁齿除垢秽;
饭后茶化食,酒后茶解醉;
过量茶人瘦,淡茶保年岁。

注:五内,指人体内五脏六腑。

〔食养七字歌〕
万物唯人为最贵,百岁光阴如旅寄;
自非留意修养中,未免疾苦为身累。

何必餐霞饵大药,妄意延龄等龟鹤;
但于饮食起居间,去其甚者将安乐。

食后徐行百步多,两手摩胁并胸腹;
须臾转手摩肾堂,谓之运动水与土。

仰面常呵三四呵,自然食毒气消磨;
醉眠饱卧俱无益,渴饮饥餐尤戒多。

大意:人是万物之灵,人的自然寿命一百年左右,实际上是非常短暂的。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养生保健,就会因为疾病丛生而痛苦不堪。

比如总是吃山珍海味而没有节制,想健康长寿就很不容易了。

所以我们平日要注意饮食养生:如饭后百步走,经常用手摩擦胸腹部、后腰部,就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保养肾气;经常呵气,可以调节脾胃运动功能,利于饮食糟粕毒素的排出;此外,要注意醉酒、饱餐后睡眠对身体很不好,而且在饥渴时注意不要饮食太过,以保持脾胃消化功能的正常。

〔食粥歌〕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大意:人人都想长寿,却不知我们身边就有健康长寿的简便方法,如能经常吃米粥、菜粥这些容易消化吸收又能增强脾胃功能的食品,自然可以做到延年益寿。

四、运动养生与“治未病”
运动是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基本因素,运动锻炼可增强机体机能。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达到增强体质和改善偏颇体质的目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

《吕氏春秋·尽数》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

“动则不衰”是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前,运动锻炼就已经成为强身防病的重要手段。

如后汉名医华佗创立的“五禽戏”就是模仿五种不同的禽兽的动作,根据意守的部位不同,达到强壮不同脏器的作用。

意守可以使精神宁静,神静可以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通调经脉;动行可以强筋骨,利关节。

现代社会进步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坐在办公室里办公,而久坐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是很大的。

近代研究表明,久坐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如久坐不动则血液循环减缓,日久则会使心脏功能衰退,尤其是患有动脉硬化等症的中
老年人,久坐血液循环迟缓,最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和脑血栓形成;久坐不动,气血不畅,缺少运动会使肌肉松弛,弹性降低,出现下肢浮肿,倦怠乏力,重则会使肌肉僵硬,感到疼痛麻木,引发肌肉萎缩;久坐缺乏全身运动,会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日久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脘腹饱胀等症状;久坐颈肩腰背持续保持固定姿势,椎间盘和棘间韧带长时间处于一种紧张僵持状态,会导致颈肩腰背僵硬酸痛,特别是坐姿不当(如脊柱持续向前弯曲),还易引发驼背和骨质增生;久坐还会使骨盆和骶髂关节长时间负重,影响腹部和下肢血液循环,从而诱发便秘、痔疮,出现下肢麻木,引发下肢静脉曲张等。

因此,进行适当运动,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必须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运动养生还包括勤动脑。

纵观中国5000年,历史上的长寿者都是勤于思考的人。

孔子在人均寿命20岁的时候活到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在当时人均寿命27岁的情况下活了101岁。

在古今中外的长寿者中,科学家、书画家、棋手占了多数,这些人都是善于思考的人。

当然,多用脑虽然重要,但一定要适度。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边分管抽象逻辑思维,右边负责形象思维。

平时的读书、思考都用左脑,这样时间一长就会感到疲劳。

这时可以看看花草,或是欣赏一下绘画作品,使两个半脑都得到调剂。

运动养生可掌握如下原则和方法:
积极主动,兴趣广泛。

在运动锻炼时,要保持心情舒畅,自觉主动、积极愉快地长期参加锻炼。

对运动兴趣的培养是形成运动习惯的关键。

比如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创造了一套适合书法家锻炼身体的运动“鹅掌戏”,即一种独特的体操练习套路。

通过练习“鹅掌戏”,不但使他的书法艺术更趋精湛,也使他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因为王羲之从小就喜欢看鹅,时常逗鹅玩耍。

成年以后,更嗜好养鹅。

他觉得大白鹅羽毛洁白,一尘不染,鹅掌鲜红,在绿水中轻快划动,好像一条小船。

于是,他就在院子里专门修建了两个水池子,一个用来刷洗笔砚,一个用来养鹅。

王羲之几乎每天都在池边摆上书案,研墨练字或看书。

他写累了,手指酸疼了,就放下笔,走到鹅池边去看鹅,观察鹅的各种动作,有时一边看,还一边用手比划着。

乍看起来,白鹅划水的动作似乎很简单,仔细观察,却又并不那么简单,包括收腿、屈肢、缩趾和伸腿、张趾、划动等许多动作。

王羲之不禁模仿起来。

他发觉这些动作很美,不仅能扩胸,还能屈腕、伸掌、亮指,对于锻炼臂力、腕力和指力大有益处。

经过一两年的实践和研究,他编制了一套以鹅掌划水动作为主,并融汇大鹅行走、亮翅、觅食等动作在内的操练动作。

这套操,有的动作好像鹅在陆地上行走,左右摇摆,十分逗人喜爱;有的动作又如鹅在水中游动,扇动着翅膀互相追逐,显得活泼矫健;有的动作好像鹅在水中急速划行,引颈朝天欢鸣,显得十分敏捷。

王羲之对自己创编的这套“鹅掌戏”十分喜爱。

因为不仅可以活动身躯四肢,增强体力,而且在锻炼臂力和腕力方面,更能与习练书法紧密结合。

所以,王羲之坚持练习,很少中断。

经过常年锻炼,效果显著,直到晚年,他的身体仍然十分健壮。

他曾进行了一次长途跋涉。

据文字记载,他“与东土人士尽山水游,弋钓为娱。

又与道士许辽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各山,泛沧海”。

纵览许多医著及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关于房事养生的研究,不仅有科学的独创理论,而且有许多易于实行的有效方法。

其总的要求是,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欲有所忌和欲有所避,这些我们都应该遵守。

相关主题